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唐雎不辱使命》PPT课件
2020/2/4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这些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一次,秦王赢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呢?导入新课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目标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作者简介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秦统一天下势在必行,指日可待。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但被安陵君识破并婉拒,惹怒了秦王,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背景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其体例为国别体,由西汉刘向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共12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史书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历史事件,如《史记》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战国策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内容上,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辩论时发表的政治见解或提出的斗争策略,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如《荆轲刺秦王》。在艺术上,长于论事,喜欢夸张渲染,文笔挥洒自如。还善于刻画人物,写出了许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极富文学趣味,文学价值很高。书中写了大量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狡兔三窟”、“亡羊补牢”等。《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直接可当作文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文学常识辱:辱没、辜负。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题目解说不辱使命:唐雎怫然韩傀免冠徒跣缟素庸夫色挠以头抢地寡人谕矣休祲jūfúguīxiăngăoyōngnáoqiāngyùjìn检查预习字音字形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节奏划分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表示祈使语气施予恩惠用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疏通文意对……说派交换虽然如此答应不同“悦”高兴出使从到始终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开端合作探究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包藏祸心,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双方的实力强弱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为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襄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合作探究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合作探究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要他完成的使命是什么?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不用安陵的五十里换秦国的五百里。合作探究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更能突出唐雎出使任务的艰巨。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当作凭借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疏通文意通“措”,放置可是,表转折把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违背译文: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疏通文意增广,扩充即使像哪里只是这样助词,不译轻视通“欤”疑问语气助词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唐雎坚决抵制秦王骗局,维护国土。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发展合作探究赏析秦王语言,表达哪几层意思?指责→炫耀→麻痹→施压合作探究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安陵君如果违抗我的意愿,将会遭到韩国和魏国的下场。当秦王质问唐雎是否轻视他时,唐雎是如何回答的?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文章第二段秦王与唐雎的对话中,可以初步看到秦王与唐雎怎样的性格?秦王贪得无厌、狡诈骄横、不可一世、唐雎从容镇定、胆识过人、忠心爱国、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在内容和语气有何异同?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而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语气坚定,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疏通文意愤怒的样子平民赤脚对人的敬称曾经听说碰,撞罢了倒下裸露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疏通文意平庸无能的人在,到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如果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会倒下两具尸体,流血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起来。疏通文意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拔穿白色丧服这样一定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高潮合作探究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屈服。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合作探究唐雎举了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过天子之怒,同时边说边拔剑而起。这一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合作探究本段列举了三个事例,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排比,增强语势,表明唐雎要效仿他们刺秦,突出了其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事例的目的是什么?表示自己要效法先人,跟秦王拼命。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译文:秦王神色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疏通文意面露胆怯之色因为明白,懂得只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胜。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结局合作探究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秦王什么本质?
本文标题:《唐雎不辱使命》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4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