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启事、倡议书4-19,申论4-26
启事一、基本概念启事是指将自己的要求,向公众说明事实或希望协办的一种短文。通常张贴在公共场所或者刊登在报纸、刊物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使用二、分类按其内容,启事可分为不同类型的多种启事,主要有:招生启事、寻物启事、招聘启事、挂失启事、征集启事、征婚启事、庆典启事等。三、写作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写明启事的名称,这主要由启事的内容决定,如内容是征文,则名称写明“征文启事”。二是具体内容,即要向大家说明的情况。对于招领启事的有些内容,如物件的数量、特征等不应该写太具体,防止冒领。三是启事者的落款和启事日期。寻物启事•标题寻物启事的标题可以有两种构成格式:第一,由文种名称和缘由构成。如“寻物启事”。第二,由文种名和具体丢失物名构成。如“寻书启事”、“寻自行车启事”。•正文一般由以下几项内容构成:其一,写明丢失物的名称、外观、规格、数量、品牌等,同时要写明丢失的原因、时间和具体地点。其二,交待清楚拾物者送还的具体方式,或注明发文者的详细地址、联络方式等。第三,寻物启事是求人协助寻找的,故除文中写些表谢意的话外,还可以写明给以拾到者必要的酬金之类的话。•落款落款要署上发文的单位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并署上发文的日期。例子寻物启事本人不慎于元月二十五日乘七路公共汽车时,将工作证、驾驶证遗失。有拾到者请与××厂机修车间×××联系,必有重谢。电话:×××启事人:××××年×月×日修改下面一则启事中不够得体的语言。启事秋风秋雨愁煞人,没有雨伞愁上愁。本人仅有的一把雨伞,昨晚不幸遗失在图书馆了。请拾者送往×楼×号,本人将适当给予酬谢。失者×××月×日启事本人昨晚不慎在图书馆遗失一把雨伞,请拾者联系×楼×号××,在此致以谢意。电话:××失者×××年×月×日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请按要求修改征稿启事为丰富校刊《大学时代》的内容,特征求下列稿件:园丁颂歌,班级新事,学习心得,读书笔记,思想火花和文艺创作等。来稿要求观点鲜明,文字简洁生动,字迹清晰,篇幅以不超过千字为宜。请写明真实姓名和所在班级。祝大家学习进步!《大学时代》编辑部2009年5月4日倡议书一、概念个人或集体提出建议并公开发起,希望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开展某项公益活动所运用的一种专用书信。二、倡议书写作的意义1、倡议书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共同做好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务和开展某些公益活动。2、倡议书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倡议书的内容一般是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事项。如倡议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生态环境;倡议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实现祖国的尽快复兴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3、倡议书是一种建议、倡导,它不给人一种强制的感觉,所以在这种轻松倡导之中,宣传了真善美,使人们无形之中就受到深刻的教育。三、倡议书的书写格式1.在第一行正中写“倡议书”三个字。2.写对发出倡议对象的称呼。3.正文:(1)写清发出倡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只有交代清楚倡议活动的目的、意义,对方才能理解、才能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否则就很难响应。(2)重点是写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做到的具体事项。这部分一般是分条开列,以求清晰、明确。4.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5.最后要写上发倡议者的名称和发倡议的日期作业以班级名义,写一份关于低碳生活方式的倡议书申论•自2000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共分《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三部分。有必要对《申论》及其写作进行阐述。•一、概述•(一)“申论”,不少书本认为,词义源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取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所谓“申论”也就是根据特定的材料和话题归纳出其核心和关键问题,对之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展开论述、论证即可。•(二)特点•1、规范性。《申论》作为严格的公务员录用考试,试题一般不会出现偏差。试题表述标准明确,不论涉及哪方面的内容和观点基本上都无争议,让每个应试者均有话可说。因此,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一般是不会考的。•2、针对性。考生一定要用足够时间,认真阅读给定资料,千万不要匆忙提笔。在阅读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就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要抓准主要问题;然后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事件的环境和条件。因为,这种既定的条件是提出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行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主要的基本要求。•3、拓展性。目前我国比较注重公务员的实际能力,因此录用考试内容一般都侧重于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出题角度更加灵活。自2000年以来,作文考试这种题型逐渐被淘汰,考生很难直接答题,而需要结合背景资料做出判断和归纳。在复习时,对一些细小的知识点或不大考的知识点,都不可掉以轻心。•(三)作用•主要测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水平。•二、写作•(一)内容设计原理:申论是公开的、公正的、客观的人才录用方法,内容、方法和测评都体现了人才考核的基本设计要求和设计思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考生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及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1、基本内容:首先在试卷上给定一篇(或一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本质,然后按要求答题。•2、答题形式:•①仔细、认真地阅读背景资料,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后,准确地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字数在150字以内)。②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③在完成上述两项程序的基础上,紧紧扣住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申明、阐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1200字左右)。•(二)方法•有四个主要环节:•1、阅读资料。这是最基础的环节。只有认真地读懂读通全部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2、概括主题。概括出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3、提出对策。针对主要问题,就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抒发见解。注意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4、进行论证。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可以说,这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三个环节尽管重要,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说是有益的铺垫。而论证过程则需要按照逻辑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论证,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给定材料”的变化趋势与规律分析1、申论题材与社会热点与民生联系更加密切申论测试的目的是选拔合格公务员,是模拟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缩影,也是在考查应试者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历年申论材料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从中央国家机关的历年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材料选择的都是政策重点、改革难点、社会热点,越来越紧密结合时政形势和发展,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问题,考生都不陌生,具有很强的可谈性、可论性。这样出题的目的就是为引导考生关注改革,关注国家大事,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今后地方及中央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2、申论材料的阅读量更大,内容更复杂纵观历年申论考试,时间一直没有变化,都是150分钟,但所给材料却越来越多。历年申论的考试题,2000年、2001年的给定材料是1500字左右,2002年是2000字左右,2003年至2005年升到4000字左右,而2006年则一下升至8000多字,2007年也是6300多字,2008年是9320字,2009年6418字,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增加的阅读量,无疑增大了答题的难度,这说明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申论考试材料的内容也越来越庞杂,包含了记者采访、网上交流、新闻发布、民意调查、领导讲话、专家观点等各种形式,有事实、有评论、有对比、有叙述、有报告,综合反映各方各面对社会现象的态度、观点、打算等。这使得材料看起来更加复杂,对考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3、申论材料体例和内容更加成熟申论考试所给定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一型材料,二是汇编型材料。所谓单一型材料,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集中反映一个有一定影响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种资料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客观叙述,把案例涉及的情况详细加以说明,以期让考生能“以小见大”,可以称为“一条线”。•所谓汇编型材料,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问题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组编而成,这种形式的材料往往没有什么顺序可言,上一条和下一条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以期让考生能“杂中取精”,可以称之为“一锅粥”。•4、申论资料性质更加中观申论考试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既不是宏观的问题,也不会是微观的问题,当然也不会是难以定论或者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或敏感问题。申论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观问题:那些涉及千家万户的焦点或热点问题,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像环境污染、网络、生产安全、交通等等,这样的问题都是这种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推荐大家多去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理论热点面对面》等上面的文章申论模拟考试卷•一、背景材料:•1、学校强行“分流”,学生被迫“就范”。据余某回忆,在高二毕业进行分流考试,学校不公布成绩,成绩是良的她,竟然六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物理、数学都考20多分。她所在的高二(3)班36名学生被要求分流的有19名。事后,她得知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也有两门不及格。•2、“这个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全区第一,超过了重点中学。我们都•成为高考升学率中被事先剔出的分母,学校不应该这样弄虚作假。”在自愿分流的说法下,余某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留级,要么分流。记者曾经在三份家长签署的自愿分流协议上,看到过如下字样:“本人和家长都不是自愿只是服从学校安排。”还有两名家长签字后附注:学校须帮助学生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3、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完成高三学习的权利,余某的父母由此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奔波,找区教委,找市教委、寻求新闻单位的帮助。而在多方协调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她将孩子转学到私立学校。•4、事隔一年半,被学校认为考不上大学要求分流的学生余婷婷,在私立中学完成了高三课程后考入联大。去年,她在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后将原学校送上了法庭。•5、在法庭上记者了解到,去年这些分流班里的学生,在参加完成人高考后,大多参加了普通高考,并有部分学生考上了大学。•原告方认为,选择上普高,家长们是奔着高考的,学校并没有在一入学时就告知家长会有大比例的分流,剥夺了原告的知情权。分流属于强制性,致使学生被迫转学,造成经济、精神上的损失,要求被告道歉并赔偿转入私立学校的费用,同时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一元。原告同时认为,被告方举办的分流班属于非法办学,既无办学许可证,又无教委批件。•6、“这只是讨个说法。”余某告诉记者,在转学后她就有了这个想法。在过去的一年半中,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她的大量业余时间全用在了研究法律文件上。现任校长曹力认为,分流有国家相关规定,原告方属于自愿分流,原告分流后再次
本文标题:启事、倡议书4-19,申论4-2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4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