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辽阔的国家---埃及
•埃及的位置•埃及的历史•埃及的文化•埃及的旅游•埃及的风味带你认识埃及埃及一词系由古希腊语Aigyptos演变而来,起源于古埃及孟斐斯城的埃及语名Hikuptah(意为普塔神灵之宫)。埃及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以179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为界,大体可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两大阶段。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37米,96%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尼罗河纵贯南北,尼罗河的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领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岛这一小部分领土在亚洲。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71千米。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她像大海一样奔流,用潮水哺育人们和人们栽培的庄稼。她是食用的麦粒,又是作衣裳的棉花。她是我们欢乐和希望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为人民造福——是她的生活准则,她对一切人公正无私,殷勤灌溉着每块土地,不分贫富,她一律带给丰收,你一旦收获,就赶紧耕耘吧!她永远奔流不息,乍一看——却像凝然不动。一望无际的河水倾泻奔流,是如此雄浑,又如此安详;可是只要稍微激怒,汹涌的水流便池沫飞溅,带着雄狮般的怒吼,掀起惊涛巨浪。像甜蜜的希望,她的玉液琼浆对我们无比珍贵。像龙涎香一样,她的两岸碧波荡漾,四际芬芳。尽管她泥沙浑浊,却使世界上最美丽的江河黯然失色,神圣,浩瀚的尼罗河啊,是我们永恒的母亲!埃及诗歌------尼罗河埃及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国,和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公元前3200年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当时国王称法老(在埃及人民眼中,法老是太阳之子)。公元前525年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前332年左右,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打败波斯人,建立了希腊—马其顿人的统治。公元前30年罗马执政屋大维出兵侵入埃及,从此罗马帝国统治达600余年。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至9世纪中叶,埃及人的阿拉伯化大体完成。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发动金字塔大战,法军占领开罗。后开罗人民爆发起义,法军撤离埃及。1882年英国殖民军占领埃及。1914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穆罕默德·纳吉布出任第一任总统兼总理。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总统遇刺逝世后,穆巴拉克当选总统。2011年2月12日,埃及发生群众示威,穆巴拉克下台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专家们实际探讨古埃及文化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国的首次联合,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屋大维攻占埃及,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自杀,托勒密王朝覆灭,埃及并入罗马帝国。亦即通常所说的历时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结构古埃及文字是形符文字。出土陶玺遗址时间相当于公元前650年。因此学者推测玛雅系统文字至少可溯源至公元前650年左右。中美洲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500年的“前形成期”许多遗址出土文物多刻有图符,有相同性也有相异性。这些图符之间的关系,它们与后来中美洲各种古文字的关系以及中美洲文明起源是单一源头或多源头都是学者关注的焦点。科学遗产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古埃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建筑中的天文学古埃及建筑与天文学密切相关。著名的金字塔就隐含了许多天文学知识。另外,狮身人面像在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它的正面永远都正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千万年不变。数学古埃及人很早就采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医学古埃及千年不腐的“木乃伊”闻名于世。•金字塔•法老村•卢克索•卡纳克神庙•孟农巨像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它建造于沙漠之中,结构精巧,外形宏伟,是埃及的象征。以前,这里曾是一个荒凉的尚未开发的小岛。1968年,埃及著名历史学家、古埃及史学家哈桑·拉加布博士在去开罗南部吉萨县的叶阿吉布岛种植纸莎草途中,发现此岛四面环水,与外界完全隔绝。岛上草木葱茏,鸟语花香,身临其境,犹如置身世外桃源。于是他萌发了全面再现法老时代社会生活情景的计划,并得到埃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9年多的建设,终于在雅各布岛上建起了这座完全按照史书记载的古埃及风格的仿古旅游景点——“法老村”。卢克索,埃及古城。位于南部尼罗河东岸,南距阿斯旺约200公里。海拔78米。因埃及古都底比斯遗址在此而著称,是古底比斯文物集中地。由于历经兵乱,多已破坏湮没。现在保存较完好的是著名的卢克索神庙,其中尤以卡尔纳克神庙最完整,规模最大。该建筑物修建于4000多年前,完成于新王朝的拉姆西斯二世和拉姆西斯三世。经过历代修缮扩建,占地达33公顷。卡纳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在开罗以南700千米处的尼罗河东岸。遗址占据当时底比斯东城的北半部。通过斯芬克斯(见狮身人面像)大道与南面1千米的卢克索相接,那里另有一座阿蒙神庙。由于中王国和新王国各朝都是从底比斯起家而统治全国的,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被当做王权的保护神,成为埃及众神中最重要的一位。这里的阿蒙神庙也成为全国最大最富有的神庙。孟农巨像是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国王谷之间原野上的两座岩石巨像。原来是“阿敏何特普(AMENHOTEP)三世”法老神殿前的雕象,但神殿本身已无踪影。宗教每逢周五是埃及人传统的“主麻日聚礼”,当清真寺内传出悠扬的唤礼声,伊斯兰教徒便纷纷涌向附近的清真寺,做集体礼拜。了解他们这种生活习俗之后,你才不至于在无意中侵害了他们的“五行”。伊斯兰教徒有个绝不可少的习惯:一天之内祈祷数次。饮食埃及人喜吃甜食,正式宴会或富有家庭正餐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上甜食蚕豆是埃及的“国菜”。著名甜食有“库纳法”和“盖塔伊夫”。“锦葵汤”、“基食颗”是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盖麦尔丁”是埃及人在斋月里的必备食品。串烤全羊是他们的待客佳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埃及人还特别爱吃中国川莱。生活埃及人对绿色和白色都有很深的感情。有把绿色喻为吉祥之色,把白色视为“快乐”之色的说法。他们对生活中比较喜欢“5”和“7”数。认为“5”数会给人们带来“吉祥”,认为“7”数是个受人崇敬的完整数字。因为“安拉”创造世界用了6天的时间,在第7天休息,所以人们办一些重要的事情总习惯采用“7”数,例如:有很多咒语、祷告要说7遍;朝觐者回来后,第7天请客。他们有把葱视为真理标志的习惯。他们非常喜爱仙鹤。认为仙鹤是一种吉祥鸟。它美丽又华贵,象征着喜庆和长寿。埃及人宠猫、敬猫如神,并视猫为神圣的精灵。在埃及人的心目中,猫是女神在人间的象征,是幸运的吉祥物,是受人崇敬的国兽。埃及人(穆斯林皆如此)认为“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从右手和右脚开始,握手、用餐、递送东西必须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脚,进入家门和清真寺先迈右脚。究其原因,穆期林“方便”和做脏活时都用左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用左手与他人握手或递东西是极不礼貌的,甚至被视为污辱性的。社交埃及人的交往礼仪既有民族传统的习俗,又通行西方人的做法,两者皆有,上层人士更倾向于欧美礼仪。埃及人见面时异常热情。一般情况下,见到不太熟悉的人,先致问候的人说全世界穆斯林通行的问候语—“安塞俩目尔来库姆”(直译为“和平降于你”,意为“你好”)。我国穆斯林简称它为“色兰”。如果是老朋友,特别是久别重逢,则拥抱行贴面礼,即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抱对方腰部,先左后右,各贴一次或多次。而且还会连珠炮似的发出一串问候语:“你好吧?”“你怎么样?”“你近来可好?”“你身体怎样?”等等。埃及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北非国家埃及人,大多均为穆斯林;教义教规重恪守,文明历史永长存;一般都很爱仙鹤,“5”、“7”数字喜光临;黑、蓝、黄色属忌讳,更为特殊禁说“针”;讨厌当众吐唾沫,赞女窈窕为不纯。男士不要主动和妇女攀谈;不要夸人身材苗条;不要称道埃及人家里的东西,否则会认为你在向他索要;不要和埃及谈论宗教纠纷,中东政局及男女关系。在埃及,一到了下午3至5点之后,人们大都忌讳针。商人决不卖针,人们也不买针,即使有人愿出10倍的价钱买针,店主也会婉言谢绝,绝不出售。在埃及,进伊斯兰教清真寺时,务必脱鞋。埃及人爱绿色、红色、橙色,忌蓝色和黄色,认为蓝色是恶魔,黄色是不幸的象征,遇丧事都穿黄衣服。也忌熊猫,因它的形体近似肥猪。喜欢金字塔型莲花图案。禁穿有星星图案的衣服,除了衣服,有星星图案的包装纸也不受欢迎,禁忌猪、狗、猫、熊。3、5、7、9是人们喜爱的数字,忌讳13,认为它是消极的。
本文标题:辽阔的国家---埃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5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