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第一代萘啶酸第二代吡哌酸第三代氟喹诺酮类一、药物发展史第三代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诺氟沙星(norfloxacin)蒽诺沙星(Enrofloxacin)芦氟沙星(rufloxacin)司氟沙星(sparfloxacin)格帕沙星(grepafloxacin)曲伐沙星(trovafloxacin)单诺沙星(Danofloxa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抗菌谱广谱G+、G-、绿脓/分枝杆菌、衣原体等机制氟喹诺酮类通过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复制而抗菌二、抗菌作用机制三、耐药机制高浓下,细菌DNA回旋酶染色体突变低浓下,膜结构改变,通透性降低内服、肌注吸收较好,血药浓度较高t1/2较长,3.5~7h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体内分布广,尤骨、关节、前列腺主要经肝代谢,肾排泄差异较大四、体内过程五、不良反应少且轻微有胃肠反应、CNS兴奋症状、过敏反应、软骨损害抗酸药可减少其生物利用度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抑制茶碱代谢非甾体类抗炎药增加其中枢毒性反应六、药物相互作用诺氟沙星(norfloxacin)用于泌尿系和肠道感染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应用广抗菌活性强用于G-、支原体、氯脓杆菌及耐药菌株等引起的全身各系统感染氧氟沙星(ofloxacin)用于全身感染洛美沙星(lomefloxacin)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蒽诺沙星(sparfloxacin)主要对G-、G+、支原体及耐药菌株引起的全身各系统感染七、常用药物特点八、临床用法用量内服饮水:制成可溶性粉,50~125ppm注射:多数以有机酸助溶,制成注射剂肌内注射2.5~3.0mg/kg,一天两次,连用3~5天。静脉:同上。二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一、药物发展史最早出现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甲氧苄啶的增效作用二、抗菌作用与机制影响叶酸代谢三、耐药性同类有交叉耐药异类无交叉耐药谷氨酸饲料+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二氢蝶啶二氢叶酸四氢叶酸+对氨苯甲酸一碳单位(PABA)核酸合成↑磺胺类↑甲氧苄啶(TMP)磺胺类药物能否与甲氧苄啶合用?能①增强抗菌作用②扩大抗菌谱③延缓耐药性四、药动学特点1、吸收内服易吸收的磺胺药,其生物利用度大小因药物和动物种类不同而不同;SM2SDM’SNSD;禽犬猪马羊牛。2、分布全身,以血液、肝、肾较高,可进入乳腺、胎盘、胸膜、腹膜和滑膜腔;其中,SD血浆蛋白结合率最低易进入脑脊液;SM2最易进入乳腺。3、代谢主要在肝脏,以R2上的氨基发生乙酰化为主,乙酰化产物抗菌活性消失,但毒性不变。(在反刍动物体内以氧化为主)4、内服易吸收的磺胺代谢后主要是乙酰化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从尿液排出。内服不吸收的从粪便排出。1.由弓形体、链球菌、巴氏杆菌、球虫、卡氏住白细胞虫以及其他敏感菌全身性感染短效磺胺异恶唑(SIZ)尿路感染长效SMD、SMM全部感染中效SD—脑炎首选SMZ—泌尿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SM2—乳腺炎首选五、常用药物及临床应用2.肠道感染SG(磺胺咪)抗炎、抗菌、免疫抑制,治疗肠炎3.外用药磺胺嘧啶银(SD-Ag)和磺胺米隆(SML)烧伤、创伤伴绿脓杆菌感染磺胺醋酰(SA)无刺激性、穿透力强,治疗眼疾1.肾损害易在尿中沉积防治措施:①服等量NaHCO3,以增加溶解度②多饮水,加速排泄2.过敏反应3.血液系统反应首先白细胞减少4.其它有CNS反应五、不良反应三硝基呋喃类药物呋喃唑酮(痢特灵,furazolidone)口服不吸收,治疗肠炎和痢疾呋喃西林外用治疗创伤和皮肤感染四、硝基咪唑类有甲硝唑和二甲硝咪唑特点与应用:MDZ是WHO推荐的治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用药;其次,用于组织滴虫、阿米巴原虫、六鞭毛虫感染的治疗。本类药对啮齿类动物有致癌作用,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禁用于添加剂用药。五、喹恶啉类痢菌净(乙酰甲喹)广谱,对猪痢疾密螺旋体有特效;是首选用药。禽最敏感。抗真菌药灰黄霉素(griseofulvin)作用机制渗入皮肤角质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核酸合成,阻止癣菌继续侵入,对各类癣菌有抑制作用给药途径内服有效,外用无效不良反应多、轻,与青霉素部分交叉过敏为肝药酶诱导剂,减弱香豆素作用一、抗生素类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药理作用多烯类,对深部真菌有强大抑制作用首选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作用机制选择性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使通透性增加而死亡。高浓度杀菌。对细菌无效,对哺乳动物有毒性。临床应用内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注射用于全身真菌感染不良反应毒性较大①急性毒性反应②肾损害③血液系统毒性反应④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防治措施1、先给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同时给皮质激素2、新剂型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霉菌素(nystatin)作用机制多烯类,作用及机制同两性霉素B对各类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不良反应毒性较两性霉素B更大,不能注射。临床用途内服或局部给药内服用于胃肠真菌病局部用于皮肤、口腔、阴道真菌病及阴道霉菌病①咪唑类(imdazole)克霉唑(clotrimazole)咪康唑(mi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②三唑类(tri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二、唑类抗真菌药作用机制抑制真菌P450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使通透性增加临床应用浅部—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深部—氟康唑浅部、深部—伊曲康唑抗菌谱广谱分枝杆菌、G+、G-、病毒、衣原体,为抑菌和杀菌药作用机制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耐药性RNA多聚酶亚单位(靶位)突变利福平(rifampicin)抗病毒药一、概述1、病毒的特征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微生物,它只能寄生在细胞内,而且是在特殊宿主细胞内进行繁殖。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它组成病毒的基因组,外面受到衣壳(蛋白质外壳)的保护。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活力,它们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也没有能够进行独立生长和繁殖的其他结构。病毒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或直接利用细胞成分。2、病毒性疾病的危害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传播速度均超过其他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严重地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养殖业的发展,有的如口蹄疫、猪瘟等一经爆发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病毒病主要靠采取疫苗接种与检疫隔离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免疫预防。二、病毒的繁殖周期分子病毒学的进展揭示了病毒的繁殖周期,见下图。大致可分为7个步骤:①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膜,继之穿入细胞,②在细胞内脱去蛋白质外壳,释放出感染性核酸;③合成早期的调节蛋白,如核苷酸多聚酶;④用病毒核酸为模板合成病毒的DNA或RNA;⑤合成后期的病毒的结构蛋白;⑤把病毒核酸与蛋白质装配成子代病毒颗粒;⑦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新的病毒,再感染新的宿主细胞。三、作用机制肝素或带阴电荷的多糖与病毒竞争细胞表面受体,阻止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金刚烷胺等阻止病毒穿入宿主细胞膜和脱壳过程。阿糖腺苷、利巴韦林等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利福霉素类药物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碘苷直接作用于病毒基因组复制关键酶(胸腺嘧啶核苷合成酶),抑制子代病毒生成。阿昔洛韦被病毒编码酶转化成活性抑制物,选择性地抑制病毒基因组复制。干扰素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从而抑制病毒合成蛋白质等或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繁殖。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则通过与病毒结合而阻止病毒吸附于细胞,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四、常用的抗病毒药及运用1、利巴韦林(Ribavirin,RBV)又名三氮唑核苷(Tribavirin)、病毒唑(Virazole),为鸟苷类化合物,是广谱抗病毒药,对DNA病毒及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尚有抑制某些癌细胞的作用。本品可引起厌食、体重下降、骨髓抑制和贫血、胃肠功能紊乱以及致畸胎作用。临床可试用于防治流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痘疹、水泡病、流脑、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等。可溶性粉,混饮:10-15mg/kg,自由饮服。注射液(2%,每支10毫升)肌注剂量:猪0.1~0.25毫升每千克体重,1天2次,连用3天。2、金刚烷胺(Amantadine)又名三环癸烷、三环癸胺,为人工合成的三环癸胺的氨基衍生物,本品抗病毒谱较窄,对甲型流感病毒选择性高。金刚烷胺的抗病毒作用机理是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抑制病毒脱壳及核酸的释出,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并有解热、提高机体免疫力,抗震颤麻痹等作用。兽医临床主要用于流感的防治,与抗菌药物合用,控制继发的细菌感染,可提高疗效。片剂(每片0.1克)内服剂量:猪0.025克/千克体重·次,每日2次,连用5~7天;或1克加入20~40升水中,供饮水服用5~7天。3、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自细胞释放后可促使其他细胞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素有α、β、γ三类和Ⅰ、Ⅱ二型,即白细胞干扰素(α-IFN)、纤维母细胞干扰素(β-IFN)和免疫细胞干扰素(γ-IFN)。前二者属Ⅰ型,后者属Ⅱ型。Ⅰ型与抗病毒作用有关,Ⅱ型则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同种和异种病毒均有效。但具有细胞种属特性,只能保护同一种属或非常接近的种属的动物和细胞。兽医临床使用不多。注射液或冻干粉针剂。4、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肌胞PolyinosinicAcid-polycytidylicAcid)本品属多聚核苷酸,为有效的干扰素诱导剂,有广谱抗病毒作用。迅速升高机体内的干扰素含量,保护局部或全身的病毒感染。兽医临床中可试用于猪、犬的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肝炎等。注射液(0.5mg/ml):0.2mg/kg。1次/d。5、黄芪多糖注射液(抗病毒1号注射液本品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兽医临床现大规模使用。注射液肌内或皮下注射1-2ml,1次/d,连用2d或饮水。
本文标题:人工合成抗菌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7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