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公开课)
沈从文湘西的歌者沈从文一提到鲁镇,人们就会想到;一说起老北京,人们便忆及;一谈到湘西,人们自然会念及鲁迅老舍沈从文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被称为“湘西的歌者”。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探究思考:在这段人生经历中,作者便以:“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为题。联系文章,思考:沈从文读的“小书”指的是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小书”------书本的知识;“大书”------大自然与人间生活。粗读(一)1、沈从文在这篇自传中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2、沈从文的逃学是否很严重?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儿时的“逃学”生活。为逃学想方设法,不顾惩罚,同伴中逃学的次数可说最多。沈从文小时候逃学后干什么去了?到水边,河水中玩到城外庙玩耍上学路上看街景看杀人,看杀牛,看边街铺子生活下雨天,看打捞抓蟋蟀,斗蟋蟀偷李子枇杷……思考探究:从文中的描述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但这个小时候常常逃学的“野孩子”最终却成长为一个现当代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学者。我们该怎么来看待沈从文的逃学与成功的关系呢?试从逃学的原因、逃学后的行为、逃学后的收获等方面展开思考和讨论,然后分享你的看法。思考·讨论:从逃学的“原因”看从逃学后的“行为”看从逃学的“收获”看并不是厌恶书本知识,逃避知识学习,相反,他还把“小书”读好了。用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用心思考,把“大书”读好了。1、封建式教育压制小孩的天性;2、对大自然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求知欲。从逃学的“收获”看:培养了观察力和想像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养成了独立意识学会思索,认识了美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小小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请结合《边城》或你读过的沈从文的作品谈谈“大书”对沈从文及其创作的影响。《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大书”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1、培养了观察力和想像力——笔下细致的描写(自然的、生活的)2、认识了生命本真的快乐与温暖——生命美3、水的影响——水的故事、水性人物…………水给爷爷“三样东西”:1、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2、水给了他执著柔韧的性格。他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3、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愿望。他用不是时尚的方法去爱一个多难的国家,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后来是用古代文明的美编织了一个朴实单纯的理想。——沈红《湿湿的想念》好奇天真不受束缚向往自然喜欢幻想关注自然,酝酿灵性;仰望星空,编织爱与美好!完
本文标题: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公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7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