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卢梭的教育思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姚运标yaoyb92@sina.com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代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著名的文学家,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新哀露伊斯》;《忏悔录》著名的教育家,活动教育学的创始人:《爱弥儿—论教育》天性论卢梭的天性理论是其教育学说的基础。他的天性论属于性善论。卢梭认为,人的天赋中秉有自由、理性和良心,三者能使人选择、认识和热爱事物。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对于事物更有比较、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这就是理性。理性可以指引人们知道事物的道理和好坏的区分,从而驱使人们行善而免恶。人类有了智慧也可能因心地不正而误用智慧,以致损人肥己和损公肥私,良心是一种叫人爱护正义、扶危济贫的纯粹的自然的感情,是“得之于天的永不熄灭的神圣本能”。“正是这种感情使我们不假思索地去拯救落难之人。”卢梭强调良心的价值高于理性,理性只叫人知道善恶,并不能叫人热爱善而痛恨恶,良心却能使人无条件地乐善和恨恶。单凭理性不能保证人们爱他、利他,惟有良心能保证。“只有理性不是道德的充足基础”,而“良心永不欺骗我们,是人类真正的指导者”,所以,“服从良心就是服从天性的指引,他是不必担心误入歧途的。”意志(自由)、理性和良心互相补充,便使天性善美了。针对婴幼儿自爱自利的客观事实,卢梭认为,人类唯一的自然感情是自爱自利,它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且爱自己胜于爱一切还是自然规律的第一条。但是,导源于自爱而正当地发展下去就会产生第二种情操:爱他和利他。“把自爱发展为爱别人,就变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是生着根的。”在古代合理的社会中,人性都得到发展;而不合理的国家使人不能享受自由、发达理性和发展良心。因此,卢梭高喊“归于自然”。顺应自然、归于自然构成了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卢梭所谓的自然的社会状态是指人类的史前状态,而人的自然则是指人的基本能力和倾向。在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的、平等的,而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人与人的不平等,才丧失了各自的自然权利卢梭感叹到,通世故的人总是戴着假面具,甚至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在他们看来,要紧的不是他们实际上是什么人,而是要在表面上看起来象是什么人。呀批评当时的社会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是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使之在自然中率性发展。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而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自然教育人类的教育有三种来源:受之于自然(天性):“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受之于人(人事):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受之于事物(事物):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者协调一致时,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如何才能协作呢。卢梭认为,“自然的教育是完全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人类可以控制的教育必须与无法控制的‘自然的教育’配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得到教育赐予我们的一切所需要的东西。”“让我们永远以本能做我们的指导”,这才是顺应天性之成长,即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自然就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教育,才能培养自然的人,即要造就自然的人,必须根据自然,使儿童得到自由的发展。自然自由地发展就意味着象植物那样发育。所以,作为教师也就应象园丁一样精心护理,要给儿童提供一个“自我开拓心灵”的环境,而不应给儿童任何强迫。良好的人格产生于内部需要而不是外部的压力。自由教育并不是放纵或放任自流。他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必须以公共利益和意志约束个人的行为,使个人服从公共意志,遵守纪律。在教育中必要时也应采用一些强制手段,坚决防止儿童把眼泪变成权威、命令。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尊重天性、顺应自然和归于自然的理论在培养目标上集中表现为培养自然人、自由人自然人是怎样的人呢?卢梭认为,自然人既不是无知无识、脱离社会、动物般过生活的纯粹生物性的人,也不是那种倒退到原始社会的原始人。所谓自然人乃是摆脱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腐蚀而自然地或率性发展的新型人物。虽然卢梭爱慕乡村而要婴孩生于乡村,但他并不希望以乡村生活作为自然人的终止点。他说:“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自然人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两者全然不同。爱弥儿并不是追逐于原野的野性人,而是生活在城市的野性人。他须要知道怎样在城市中谋得生存,还要知道怎样利用城市里的邻人,即他怎样不同于他们却又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种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既有农夫的或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身强体壮、健康、感觉灵敏、理性发达、良心畅旺、能力强盛;不曾受到社会传统的摧残,未被旧有的模型铸成固定的形式;有着发展成为各种人才的条件,能适应时势的要求担承应当担承的任务。他们不依附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更不是旧教育所培养出来的那种王孙公子、达官显贵。总之这种人是:体格健壮,虽然书本知识不多,但通晓事理,善于思考,敏于判断,并不固着在某一职业或某一地位,能胜任任何工作,对于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卢梭曾概括地说:“从我的门下出去,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为了保证儿童善良的天性的发展,应采用消极教育的方式教育既不应压抑儿童的天性,也不应灌输传统的偏见,更不应用严酷的纪律和体罚,否则只能是不顾天性的要求而矫揉造作和拔苗助长,尤其是在儿童教育的早期阶段,教师要避免妄事干预,而是应按照儿童的自然本性,使教育切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让儿童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自然人来。当然卢梭又说:“消极教育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它的真意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却防止儿童趋于歧途;它不教儿童以真理,却防止儿童产生误解;它在儿童了解的时候诱导他达到正确的认识,在儿童发生爱好的时候诱导他爱好善良的事物”,消极教育并不是教育上的无为主义。自然人的培养应该适合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的阶段他批评当时人们把儿童视为具体而微的成人,甚至把儿童当作学问家、道德家和宗教家,妄图把对于成人有用的知识、品德早早地加之于儿童的错误的做法还批评了人们担心浪费儿童宝贵光阴,在教育上贪速求快,实际上,那是守财奴似的吝啬,其结果是欲速不达。他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年龄分期及其教育卢梭曾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儿童受教育的时期分为四个段落:由出生到2岁,身体软弱宜于锻炼,应以身体养护为主;2岁到12岁,属儿童期,感觉发达而心智未开,应以身体锻炼和感觉教育为主;12—15岁,理性开始发达,应以知识教育为主;15—20岁石青春期,春情发动,已经意识到社会关系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是实施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时期。
本文标题:卢梭的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0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