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艾略特《荒原》“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极端悲观主义生命哲学全部客观世界都是表象世界,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在五彩缤纷的表象世界的后面有一种意志在控制,那就是生命的冲动。生命意志即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和繁衍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痛苦的直接根源;人类因为会理性思考,痛苦更为显著,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意识到自己痛苦。人若有欲求,必面临痛苦;若无欲求,会陷入无聊。摆脱痛苦的唯一方式是禁欲,首先是性欲——生命意志的最坚决表现。其次是艺术和自杀。1922年,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发表了《西方的没落》第二卷,同年10月,艾略特的《荒原》在《标准》杂志创刊号上亮相。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是正如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所预言的那样,西方文化必将走向精神的荒原,艾略特这部长诗,似乎是对斯宾格勒的回应。20世纪以来西方发生的种种危机,从世界大战到信仰的丧失再到所谓的“性开放”,工业化和商业化正在导致人性的扭曲和自然资源的匮乏,人类的物质进步带来的是精神的彻底迷失。由此,艾略特对这一种文明是否有效提出了疑问,并对所谓理性、文明、自由产生了反思。。“在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要以宗教和教会为政治和文化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统治人民,力图用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文明,其社会理想就是宗教救世。“你不知道的东西是你唯一知道的东西。”“一首诗实际意味着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意义不过是扔给读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与此同时,诗却以更加具体和更加无意识的方式悄然影响读者”。在艾略特看来,诗中的意义不过是个骗局,而当人们不理解这一骗局时,自然是以某种无意识的方式理解了诗;反之,当人们自以为把握了诗的意义时,也就是误入圈套而不自知的时候。后期象征主义诗人认为,自我作为纯精神的存在,不具有被艺术直接表现的可能,只能通过与之对应的象征来暗示。艾略特提出寻找主观感情的“客观对应物”,把各种情景、事件、典故等搭配成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引起共鸣。艾略特认为诗与诗人的个人情绪没有什么关系,提出诗歌“非个人化”的主张。《荒原》题词“是的,我自己亲自看见古老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根据希腊神话,古米的西比尔是女预言家,曾爱过她的太阳神阿波罗施予她预言的能力,但她忘记向太阳神要永恒的青春和健康。她被关在瓶中枯而不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生与死之交替原本是宇宙发展与更新的客观规律,而西比尔违背了这一规律,她虽然实现了永生不死的愿望,但却生不如死,她对死亡的渴望反映出她对生存现状的不满与厌倦。“我坐在岸上钓鱼,枯干的平原在我的背后”艾略特在自注中说:“这首诗不仅标题、构局,而且许多零散的象征都受魏士登女士论圣杯传说的那本书《从仪式到传奇》的启发,此书使我得益非浅……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我还得益于另一本人类学著作,一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的书,我指的是《金枝》……”。弗雷泽的《金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弗雷泽比较了多种民族的宗教仪式,研究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模式,指出远古神话是仪式活动的产物。《金枝》引用大量材料,说明四季循环与许多有关神的诞生、死亡、复活的神话以及祭祀仪式有关。渔王曾是植物神,岁末时人们哀悼他的死亡,春天大地复苏时庆祝他的复活。渔王统治的领地因受到诅咒而严重缺水,成为“荒原”,他本人也受了重伤,失去生育能力。因而在这里庄稼不能生长,牲畜不能繁殖。《荒原》一诗的题名就取自这一传说。第一部分“死者葬仪”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干枯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Aprilisthecruellestmonth,breedingLilacsoutofthedeadland,mixingMemoryanddesire,stirringDullrootswithspringrain.Winterkeptuswarm,coveringEarthinforgetfulsnow,feedingAlittlelifewithdriedtubers.《坎特伯雷故事集》当四月的春雨浸透了三月干裂的土壤,雨水沐浴着每棵草木根茎,百花获得了盛开的力量;第二章《对弈》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遭到了野蛮国王的强暴:夜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歌声顿时充塞了整个沙漠,她还在啼叫,世界如今还在追逐着,‘唧唧’唱给肮脏的耳朵听。“妖术和美貌互相结合,再用淫欲加强它们的魅力”——克里奥佩特拉伊丽莎白女王“请快些,时间到了,明儿见毕尔。……明天见,可爱的太太们,明天见,明天见。”《荒原》(男主角与服役军人妻子丽尔勾搭后的告别场景,暗示现代人在淫乐中寻求慰藉)“来啊,我的马车!——明天见,太太,明天见,好太太,明天见,明天见。”《哈姆雷特》(奥菲利亚自杀前的语无伦次)并无实体的城在冬日破晓时的黄雾下,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我没想到死亡毁了那么多人,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UnrealCity,Underthebrownfogofawinterdawn,AcrowdflowedoverLondonBridge,somany,Ihadnotthoughtdeathhadundonesomany.Sighs,shortandinfrequent,wereexhaled,Andeachmanfixedhiseyesbeforehisfeet.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恶之花》骚动喧嚣的城,噩梦堆积的城幽魂在光天化日下拉扯行人《神曲》“这样长的一队人,我没想到竟毁了这许多人。”第三部分“火诫”当紫色黄昏到来时,当眼睛和脊背从写字台抬直起来,当人的肌体像出租车汽车在悸动地等待,我,阿瑞西斯,悸动在雌雄两种生命之间一个有着干瘪的女性乳房的老头,尽管是瞎的,在这紫色黄昏的时刻却看见打字员下班回到家,洗了早点的用具,生上火炉,摆出罐头食物窗外不牢靠地摊挂着她晾干的内衣,染着夕阳的残辉,沙发上(那是她夜间的床)摊着长袜子、拖鞋、小背心,紧身胸衣,我,有褶皱乳房的老人阿瑞西斯,知道这一幕,并且预见了其余的——我也在等待那盼望的客人。他来了,那满脸酒刺的年轻人,小代理店的办事员,一种大胆的眼神自得的神气罩着这种下层人,好象丝绒帽戴在布雷德福爆发户的头上来的正是时机,他猜对了,晚饭吃过,她厌腻而懒散,他试着动手动脚上去温存,虽然没受欢迎,也没有被责备。兴奋而坚定,他立刻进攻,探索的手没有遇到抗拒,他的虚荣心也不需要反应,冷漠对他等于是欢迎。最后给了她恩赐的一吻,探索着走出去,楼梯也没个灯亮——她回头对镜照了一下,全没想到还有那个离去的情人;心里模糊地闪过一个念头:“那桩事总算完了;我很高兴。”当美人做了失足的蠢事;而又在屋中来回踱着,孤独地,她机械地用手理了理头发,并拿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上。“当美人做了失足的蠢事,发现男人的负心已经晚了,什么魔符才能使她消愁,怎样才能把她的污点洗掉,唯一的妙法既为她文饰,又在众目下使她躲过羞耻,还能为她的恋人带来悔恨,绞得他心疼——那就是,去死!”在宗教中,性爱总是与繁衍下一代联系在一起。但荒原人的性行为只是单纯的不计后果的纵欲,因此脱离了性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爱情丧失之后,性欲是男女之间的疏离对弈:貌合神离的性伴侣、与繁衍后代无关的情欲泛滥、混乱的性关系。空虚而又荒淫无度的荒原人,欲念之火即是罪恶之源,是社会腐败、道德伦理崩溃的表现。庸俗而无趣的人生——从上流社会到底层人民无一幸免。男权思想从柏拉图、黑格尔、弗洛伊德到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理性主义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女性被定义为非理性,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否定性,一个被阉割得不完整的男人。艾略特更是将这种思想发扬了。第五部分雷霆的话雷霆代表上帝宣言,指出人类拯救的唯一出路:舍己为人,同情,克制全诗总的骨架是欧洲神话中渔王的故事,强调生死循环中衰老和死亡的阶段。运用了7种语言和引用56种前人著作。“在艾略特手里,典故是一种技巧,《荒原》在内涵上相当于一部史诗,没有这种技巧,就得由12本著作来表达。”——瑞恰兹“荒原”指经过了一战的整个欧洲,一切都崩溃了,城市里只有猥琐的人在过着无生气的生活,其标志为无爱情的性行为。诗人认为比战争破坏更严重的是整个文明社会的毁灭,尤其是宗教信仰的丧失,荒原最缺的水是人的灵魂里的水。艾略特没有在《荒原》中表达小我所体验的种种感受,而是客观冷静地展示了一个精神迷失的黑暗而痛苦的时代,这首诗对战后的失望心情、精神空虚和无政府状况作出了权威的表现,这一代人辨认出属于自己的景象。这首诗不属于一个人,而属于现代的城市,属于战后的世界。《荒原》是一首带有悲剧看法的诗,但它也是一个喜剧,一种讽仿,由于突然的切换,悲剧的色彩变成了插科打诨,既是对文学的嘲弄又是对文学的表现,感情总是服从于智力,抒情总是服从于怀疑,每一章节都在嘲讽和严肃之间构造了它自己的联系,由此产生了第三种风格,那就是妙趣横生的现代诗人的风格。拼贴画的做法,把截然不同的情景并列或连接,也受电影中蒙太奇的影响,它用各种零碎的片段表现现代城市的支离破碎,“我用这些碎片撑住了我的废墟。”
本文标题:33艾略特《荒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0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