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道德理论与实践2007.12肖巍、钱箭星(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导论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10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10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10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言从一些事例谈起所谓“可持续的”(sustainable)发展课程内容结构从一些事例谈起基于13亿人口的中国发展问题耕地问题(以及水问题),即生存与发展的“锅里”问题能源问题(以及气候问题),“锅外”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所谓“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sustainable)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关系的可维持、可支撑和可延续的综合发展能力,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持续(sustained)发展能力因此可以衍生出许多领域的相关话题参考书目肖巍、钱箭星:《“寰球同此凉热”——环境科学与人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马光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是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课程内容结构上篇:第一章“发展”观念的变迁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第三章环境思想的演进第四章发展与环境第五章“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下篇: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模式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政府作用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支持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合作结语第一章“发展”观念的变迁1.“发展”这个概念2.发展观的扩展3.发展观的延伸“发展”这个概念“发展”(develop+)的本义是开发,与现代化(modern+)过程有关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就是指经济发展(增长),并且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看法发展观的扩展对片面发展的质疑联合国方面的发展十年战略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还必须加上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提出,包括HDI(评价体系)发展观的延伸对发展不可持续的担忧差不多与此同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引人注目经过一系列环节,提出“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成为国家战略、国际共识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2.环境问题的类型3.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性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土地流失、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匮乏与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海洋污染、化学品污染以及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如电子产品污染、太空垃圾……环境问题的根源现代化(工业化)的示范效应(模式)不断扩张的发展需求(消耗、消费)已经,而且还在继续“透支”环境支持能力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第三章环境思想的演进1.民间的呼唤2.环保运动与组织3.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民间的呼唤1960年代以来,一些环境(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现,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争论环境呵护中的女性主义情结这一阶段特点一是个人行为(而且都在工业化国家),二是道义关怀,三是呼吁;还不是行动环保运动与组织19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各方推出一系列环境警世报告有组织的环保行为应运而生,虽然基本上在西方世界,但影响力四处扩散特点一是有实证有对策,二是形成压力集团、三是激活了环境公共话题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从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1972)到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1980年代中期以来,“可持续发展”话语进入国际论坛,写入国际文件约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WSSD,2002):从观念到行动……特点一是成为普遍共识,二是政府干预,三是说得多,做得少第四章发展与环境1.一个深刻的两难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一个深刻的两难不发展不行!贫穷会造成掠夺性的环境问题但是,发展的环境代价太大,使发展不可持续也不行;这两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有关环境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是深刻的,因为现实的人的偏好在所难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线的刻画及分析,引申到环境领域结论:一是环境破坏不可避免,二是环境问题可能出现拐点,三是环境缓解有一个过程以中国的情况为例问题是不能越过环境承载的极限,另外,人们对更大范围的库线有效性也有怀疑“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因此而有共同的责任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环境对策发达国家(地区)应承担“先发”的责任,弥补透支;发展中国家(地区)必须审时度势,将环境危害控制到最小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经济体、政府和社会力量都要发挥作用第五章“人类中心主义”批判1.关于“人类中心主义”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诉求3.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关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的表达(古代、文艺复兴时期、环境保护运动)一是基于对人自身能力的过分自信,二是自然(环境)的彻底对象化;特别是不应与(作为发展价值目标的)“以人为本”相混淆值得一提的是,“人类”是个全称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诉求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事关不同人群的环境利益,就必然要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环境公平”问题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能脱离一方面改善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蕴涵:公平、补偿与合作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世代要求,不能剥夺后代人谋求发展的权利与能力但实现代际公平不能没有代内(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公平的前提这些都包含了公平的补偿与储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公平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小结上篇是理论篇,主要通过“发展”观念的变迁,这种变迁所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种种,以及由此表现环境思想的演进,逐步聚焦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中更深刻地涉及哲学伦理学意味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这些环节,展开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具体实践可持续发展(行动)提供对宏观视野。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1.环境市场失灵2.生产与消费的价格调节3.资源与环境产权环境市场失灵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failure,缺陷)”,以及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市场失灵环境市场失灵的各种表现由此可以得出:一是市场机制本身不足以保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二是通过修正市场,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价格调节生产与消费行为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价格调节行为,甚至可以改变习惯提高环境价格,案例:银川阶梯水价征收环境税(庇古税),案例:燃油税资源和环境产权产权的内涵与特征,最重要的是利益相关有关资源与环境的产权安排建立环境产权制度,案例:我国四省三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1.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2.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是循环经济3.循环经济的政策配套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生产过程末端治理:先污染、后治理这个模式已经,并将进一步导致经济扩张能力与环境支持能力的严重落差,尤其在资源投入型粗放的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关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的政策配套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绩目标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编制国土整治综合规划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行为1.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必然性2.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可能性3.环境政府失灵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必然性民众将政府推到环境保护的前台,包括政府如何对待科学家的意见环境问题的公共性需要公共政策应对环境问题的跨(行政)区域性要求各级政府的协调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要求各国政府在国际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可能性政府的环保权能,主要是组织环境评价,制定环境政策,监督环保实施,惩罚环境违规(行政)征税权:确保环保财力和物力,引导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政府的环保使命感,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事项我国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包括宏观调控资源(如黄河用水调度);环境保护制度化(如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不达标企业实行关停;城市地方政府的作为;制定环境资源长期规划;保护公有地的生态价值(如防治沙漠化)等等有关环境的政府失灵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作祟行政权力的环境“寻租”(……案例)政策不配套(……案例)政府官员的素质政绩考核的缺陷,以及2005年绿色GDP试点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关怀1.环境道德的基础2.环境道德的机制3.环境道德的效益环境道德的基础环境道德的历史性环境问题又是一个道德问题(环境非道德、环境不道德)经济利益是环境道德的基础,但环境道德也应能反映经济利益的格局(层次)环境道德机制环境道德的标准环境道德的成本—效益法分析,“帕累托最优”的道德评价道德环保的机制:道德自律(情感、认同感和行为约束)与道德他律(约定、舆论,乃至公德规范)环境道德的效益市场失灵和制度缺陷都需要道德助力环境道德调节的效益特点,一是限制“搭便车”行为,二是节约成本,三是通过改进善待环境的伦理学提升道德水平环境道德与环境法治(制)相辅相成,没有法治(制)的道德是软弱的,没有道德的法治(制)是昂贵的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合作1.环境危机必须依靠合作来解决2.环境非合作的博弈论分析3.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合作环境危机必须依靠合作来解决(环境)公共物品的特点,一是非排他性,二是非竞争性“公地悲剧”与公共劣品合作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对环境非合作的博弈论分析关于“囚徒困境”不合理的环境非合作:企业、政府与个人各打自己算盘(……案例)合理的环境非合作:环境保护与特殊(地方、部门)利益的联系(……案例)从环境非合作走向环境合作摆脱环境“囚徒困境”的出路,一是行为体的反复博弈,二是进行有效的合作合作的发展是有条件的,特别是防止非理性和“搭便车”促使人们走向合作的条件:环境行为的理性;合作的回报应尽可能可预期;有效的监督,对不合作的惩罚应大于其收益小结下篇属于实践篇,主要通过调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而这些经济行为又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行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关怀来配合,以形成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合作模式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使大家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具体领域及其合作效用有所了解。谢谢诸位!
本文标题:可持续发展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0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