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集中学习
一、关于地方课程(一)开设地方课程的意义地方课程是义务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提高地方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水平,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完善智力结构、增强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鲁教基字〔2008〕9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二)我省地方课程的结构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实行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地方课程管理制度。设置必修地方课程,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四门课程与假期生活指导,形成必修地方课程和选修地方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三)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课时安排表年级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周课时数合计周总课时1-2年级地方课程安全教育0.51.5(4)传统文化13-6年级地方课程安全教育0.52(32)环境教育0.5传统文化17年级地方课程安全教育0.52(4)环境教育0.5传统文化18年级地方课程安全教育0.52(3)环境教育0.5传统文化19年级地方课程安全教育0.51.5(2)人生规划1(四)必修、选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及选修地方课程开设省教育厅已组织对必修和部分选修地方课程教科书的开发建设,供各市选用。选修地方课程在确保开足课时的前提下,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在我省制定的地方课程框架内自主开设。二、关于学校课程(一)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我国的学校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长是该校课程的第一决策人,也是第一责任人。(二)学校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1、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开发学校课程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开发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前提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保障,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三)学校课程的开发积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学校课程不得编写教材,但可以开发讲义。要坚持学校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制度。---鲁教基字〔2008〕1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1、建立组织---课程开发委员会(组建,上墙,检查)2、分析评估---需求评估、资源调查、问题反思3、确定目标---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其相应的开发成果、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又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4、编制方案---制定《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必须把学校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并置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来进行规划。这种规划是学校课程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他有这样一些好处:(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国家、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和能力;(4)有利于统一具体开发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议。《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对学校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是学校关于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的概略性描述。具体包括:需要评估、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要求、评价要求、保障措施等。5、实施开发---组织教师学习《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让教师个体或小组合作申报开发学校课程,并形成《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教师个体或小组合作设计的某一门学校课程的具体方案,它包括学生与资源情况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评价建议等。6、审议与备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所属学校的《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进行审议;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进行审议,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我县中小学《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于2009年6月22前报县教研室审议,暑假前批复。建议学校利用假期前和暑假部分时间撰写《课程纲要》,暑假结束前完成审议。)三、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教学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教学(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它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教学(二)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重视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的整合。学校要发挥信息技术在地方课程开设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并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教学(三)学校要将本校开发的学校课程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并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的课时总量一般不要超过地方课程。学校要建立学分管理制度,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部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四、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必修课。其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考察、做、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二)研究性学习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的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和“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野,研究行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往往服从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两者的直接目的不同,但都强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终极目的都是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以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开展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小学生通过小观察、小展览、小制作、小报告和小论文等形式开展探究学习,中学生每学期应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并形成研究报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一:确定课题。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提出。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来源,最好是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的农村、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课题必须是可以研究的,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作课题。课题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阶段二:制定计划。具体、可行、有效。要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明确成员分工等。阶段三:搜集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各自职责,通过图书馆、上网、参观访问、实验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阶段四:总结整理。学生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所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常用研究方法)阶段五:交流评价。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通过个人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综合评定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4、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在研究性学习的各环节中,都是学生唱主角,以学生与问题间、同伴间的互动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知识在学生需要时才发生。教师的角色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导师”。活动开展前,讲清课程性质,帮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充当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时的顾问;就如何制定研究计划、研究开展所需要的基本方法,通过讲座、推荐范例、组织交流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并对计划的可行性,活动安排是否周全等问题组织学生评议,互相借鉴。实施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陷入困境时,教师有必要分清问题的性质,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与引导。建立安全责任制。实施后,组织学生总结,展示,评价。启发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三)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1、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基本目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负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了解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①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工、学军、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②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公寓、食堂的管理委员会活动、校内义务劳动等。(校园实践活动)③外出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等。参观考察的内容一般涉及自然景观、历
本文标题: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集中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2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