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安地铁一号线万寿路车站监测方案陕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掘进“项目部设计2012年05月04日目录•一、人员安排•二、监测方案编制依据•三、监测方案编制原则•四、项目总述•五、工程概况•六、监测目的•七、监测项目内容•八、监测点布设•九、监测频率及周期•十、监测警戒值•十一、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十二、监测工程安全措施人员安排项目负责人:李文亮实施监测人员;李滔王鹏技术负责人:成雷数据分析负责人:王岩资料整理及编制由李文亮提供成雷编制监测编制依据及原则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1.1《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1.2《建筑基坑规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1.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1.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二、监测方案编制原则1、系统性原则(1)所设计的各种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测试数据能相互进行校验;(2)发挥、统功效,对围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监测编制依据及原则(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4)利用系统功效尽可能减少监测点的布设,降低成本。2、可靠性原则(1)所采用的监测手段是比较完善或已经基本成熟的方法;(2)监测所使用的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率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监测点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1)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监测编制依据及原则(3)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警界值。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原则(1)对支护结构体敏感部位增加测点数量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2)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较大的位置和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3)对关键部位以外的区域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1)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点的布设方法和位置;(2)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方法或手段、监测元件种类或者型号及监测点保护方式或措施;(3)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时间、监测频率。监测编制依据及原则6、经济合理原则(1)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监测方法;(2)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元;(3)在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关系,减少测点布设数量,降低成本。项目总述(1)随着地铁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迅速发展,地铁施工对原有建筑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这些已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常需要将施工引起的周围地层的移动及围护结构变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监控量测的任务是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和方法相结合对工程主体结构和周边环境实现三维空间全方位全过程监测,为工程决策、设计修改和工程质量管理提供第一手监测资料和依据,所以监测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连续性。(2)万寿路车站结构形式为地下四层内箱型结构岛式车站。车长长度为135.6m,车站主体标准段宽度20.9m.,车站有效站台中心线里程为YCK26+002项目总述有效车站中心线底板埋深为26.9m,该处结构高度为24.560m,覆土厚度2.40m。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和两组风亭,分别设置于站位中心的四个象限,满足出入车站、疏散及过街功能。针对万寿路车站的工程特点及交通特点,我项目部结合施工场地及周边环境对作出了合理可行的监测方案,以供指导施工。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1.1、工程位置及周边环境概况万寿路车站位于万寿路和长乐中路的交叉口西侧,沿长乐中路路中布置。车站的东北侧为西安花卉有限责任公司,西北侧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北方光电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侧为十四街坊西光小区,东南为十四街坊黄河厂小区。影响车站的主要管线有长乐中路绿化带下埋深为7.5m的DN500排水管及万寿路下一根南北向埋深为20m的DN2000的排水管。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根据岩土勘察报告,车站所在范围地表一般分布有薄厚不均匀的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其下为上更新统(Q3eol)新黄土、(Q3el)古土壤,再下为中更新统(Q2eol)老黄土、冲积(Q2al)粉质粘土、冲积粗砂等。工程概况车站建设影响范围内为地下潜水,车站场地潜水赋存于冲积粉质粘土及其砂夹层中。主要含水层为中更新统冲积粉质粘土2¬~3层粗砂夹层,该层透水性好,赋水性强。潜水补给主要有大气降水等地表水渗入补给。潜水主要流向NE。潜水排泄方式为径流、人工开采及蒸发消耗等。监测目的1、监测目的概述繁华市区施工中的环境影响一直是施工的控制重点,周边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而现场监控量测是环境控制的重要手段。现场监控量测作为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监视分析围岩、支护及周边环境的稳定性,保证施工安全及环境稳定,还可以判断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法是否合理,确认和修正设计参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施工过程中建立全面、严密的监测体系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及时的监测信息反馈指导施工,不仅可保证结构自身的安全稳定,还可以对周边环境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路面及管线等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施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监测目的2、第三方监测对施工监测的管理第三方监测可以对土建施工方的施工监测数据进行检验、复核,协助业主及时了解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信息,可以防止施工方采用虚假的资料和数据隐瞒工程质量真相,提供有公正力的监测报告,找到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还可以通过监测分析,为后续地铁设计积累经验。基坑围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使建设、设计及施工单位及时了解、掌握基坑围护的运行情况,从而做到动态管理及动态设计,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监测项目内容一、监测项目内容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如下表,测点布置详见后附图《西安地铁1号线万寿路车站监测设计图》监测区段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万寿路车站及附属建筑1巡视人眼观察2地表沉降水准仪、铟钢尺3地下管线水准仪、铟钢尺4桩顶位移水准仪、铟钢尺监测项目内容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1周边建筑沉降及倾斜水准仪、铟钢尺2桩体水平位移PVC测斜管CX-06A测斜仪3深层土体沉降及位移PVC测斜管CX-06A测斜仪、分层沉降仪4地下水位水位管、水位仪5坑底回弹水准仪、铟钢尺6水平支撑轴力轴力计7建筑物裂缝游标卡尺监测点布设一、监测点布设测点布设包括监测控制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地表点、建(构)筑物测点、管线测点、结构应力应变测点等)的布设。1。地表沉降监测1.1水准点及沉降监测高程系统的确定本项目监测以本工程控制水准点为监测水准点,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及相关资料,通过联测复核,将本项目沉降监测点纳入本工程的高程系统,水准监测及数据采集统一的高程系统进行。1.2工作基点的埋设工作基点应根据地层土质状况决定,一般采用混凝土监测点布设普通水准标石,标石埋设在地表以下1.5m~2.0m左右的深度。本工程拟埋设6个左右工作基点,基点位置以便于观测目标且处于稳定或者相对稳定的位置,距离基坑距离大于5倍的基坑开挖深度。地表沉降监测点地面监测点的埋设,应先在地面开直径100mm的孔打入顶端磨成圆端的直径22mm的螺纹钢筋,然后在标志钢筋周围填入夯实细砂,为了防止防止地面沉降带动监测点沉降,不可以用水泥或者混凝土牢固,必要时在标志上加盖铁盖。在基坑周围各要害部位布置200个监测点,分别编号DB001~DB200,详细布设见详图。监测点布设2.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准点均为变形监测的控制点,基准点一般距离施工现场较远,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基点的可靠性。工作基点布设在基坑周围较稳定的地方,直接在工作基点上上架设仪器对水平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变形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布设,间距15—30M,埋设观测标志于基坑围护桩顶,编号WY1——WY42,共计42个监测点。根据施工前对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进行的调查及形成影像资料,对在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民居危房,古建筑物,既有结构及重要地下管线等结构上布设位移监测点,测点的布设必须根据观测目的,建筑物的大小,结构特点,荷载监测点布设分布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每8—10M处每隔2—3根承重柱上布设沉降观测点。地下管线测点布设一般采用地层模拟法和抱箍法,即在管线位置上方钻50—80CM深的孔,然后将预埋件放入并用水泥砂浆固定,或结合管线的改移,用抱箍将测杆与管路紧密连接,伸至地面,地面处布置相应的窨井,保证道路交通交通人员正常通行。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受到破坏。根据管线相应位置按20M左右设一点,污水,雨水管线共计布设15个点,编号D1—D15:;污水管线共计布设48个点,编号Y1—Y48。污水管线共计布设48个点,Y1~Y48。监测点布设3。墙体、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按照15~30米间距沿基坑周边布设监测孔,与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同点布设,在地下连续墙内预置42个墙体测斜孔,测点编号为QX01~QX42。在基坑周围地表布设21个土体测斜孔,编号为CX01~CX21。4。支撑轴力监测在混凝土支撑上各布设钢筋应力计断面,在钢支撑上安装反力计,一共埋设25个测点,每个断面上每道支撑设1个钢筋应力计和反力计。5。基坑回弹测点布设在基坑底部沿线路方向间距40米布设两排点位。6。地下水位监测监测点布设基坑取土、降水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根据水位变化值绘制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及水位随基坑开挖的变化曲线图,判断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稳定,预测土体变形和基坑稳定,指导施工、降水。对基坑内外承压水根据施工降水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在基坑周边布置27个水位孔,依次编号W01~W27。7.坑外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在基坑周边地表布设的21个土体测斜孔上安装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磁环,测点编号CX01~CX21。8.建筑物裂缝监测现场勘查、记录并观测周边建(构)筑物已有裂缝分布位置,裂缝的走向、长度和深度,读取初始值。监测点布设对于新发生的裂缝及时观测裂缝的长度、宽度,分析裂缝形成的原因,判断裂缝的发展趋势。监测频率及周期一、监测频率及周期(1)监测频率视监测断面距开挖断面距离和沉降速度而定,正常情况下参照下表的频率进行监测。当出现较大的绝对沉降或不均匀的沉降时应该加大监测频率直至持续。(2)当地表沉降速率大于3mm/d,建(构)筑物的沉降速率大于1.5mm/d,地下管线的监测点的沉降速率大于1.2mm/d时,监测频率改为2次/d。(3)每个监测对象的监测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前期、施工期和稳定期,施工前期是指监测点附近的车站尚未施工的时间,该阶段只需对监测点施测2次或者3次,取得各测点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施工期是指监测点临近车站施工开始到施工结束这段时间,监测频率参照下表的规定;稳定期是土建施工结束后的继续监测频率及周期跟踪监测阶段,一般为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观测一次,直至三个观测周期的变形值小于观测精度值为止。(4)监测频率表施工方法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盖(明)挖法地表沉降、地下管线、桩顶位移、周边建筑沉降及倾斜、桩体水平位移、深层土体沉降及位移、地下水位、建筑物裂缝、水平支撑轴、坑底回弹基坑开挖1/2~3d主体结1次/5d构施工监测频率及周期(5)监测频率的动态调整①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工程的地质会随着施工进展也逐步明朗,监测频率将随工程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②遇到变形报警的地段或监测项目,自行加大监测频率,每天一次或者两次,直至稳定。③遇到基坑内涌水流沙等特殊情况,增加监测频率,每天一
本文标题:西安地铁一号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3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