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件
语文:4.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蔡元培•走进精彩课堂•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八十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1.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为办学作出的巨大贡献。•2.把握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文化意义。•3.结合文章结构,了解演讲词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4.理解蔡元培校长对北大学子的殷切期望,以及他对社会的深切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及崇高的修身做人的观念。1.字音识记(一)正音肄.业(yì)提携.(xié)弭.谤(mǐ)造诣.(yì)潦.草(liáo)訾詈..(zǐlì)砥砺..(dǐlì)切磋.(cuō)相勖.(xù)会晤.(wù)商榷.(què)泥淖.(nào)(二)多音字载(zǎi)数载(zài)载歌载舞长(chánɡ)长足(zhǎnɡ)长官干(ɡān)干禄(ɡàn)干劲轴(zhòu)当轴(zhóu)轴承稽(jī)旁稽博采(qǐ)稽首裨(bì)裨益(pí)裨将2.音形辨识yì(肄)业放sì(肆)mǐ(弭)谤mí(弥)漫jiǎo(矫)健jiāo(骄)傲奔chí(驰)松chí(弛)荣yù(誉)ténɡ(誊)写jiē(嗟)叹切cuō(磋)心旷神yí(怡)甘之如yí(饴)•4.熟语积累•(1)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说刮目相待。•(2)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3)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4)敷衍塞责:做事不负责,敷衍了事。•(5)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dǐ)固。•(6)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7)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8)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5.作者简介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现代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多个教育机构的官员。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1917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法,整顿校风,改革教学,网罗人才,使北京大学面目焕然一新。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6.北大简介•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它诞生于清末民族危亡之时。为了救亡图存,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多被废止,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原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所以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年12月,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气。•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是陈佳洱院士。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98年,北大已有8个学院,23个系、52个研究所、63个研究中心、42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7.结构图示•1.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提示: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所以,演讲中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行这个核心。•2.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的目的?•提示: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其次,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3.作者对北大学子提出了三点期望,请问阐述这些期望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在文中都有哪些作用?•提示:本问题训练分析概括的能力,阅读议论文,归纳中心,研究论证是必需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般有理论论证、举例论证、引证、对比、类比、喻证、归谬法等,研究本问题,基本遵循事实和道理两大方面去梳理即可。•答案:在第一个期望中,作者多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前半部分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当时社会做官心热的现实,说明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宗旨既定,自趋正规”一部分,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学与不学两种不同的结果。在第二点期望中,作者用理论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分论点,认为风俗关乎国家兴替,非同小可,然后提出又一个论点,肯定大学生是卓绝之士,定能不为流俗所染,能洁身自好,然后要求大学生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这其中有一个推理过程。•第三个期望,主要从教授职员一心为学生求学便利论应以诚相待,从同学共处一室角度论应互相亲爱,最后要求师生共勉,共同影响社会。•4.从这篇演讲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是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蔡元培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人人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心中慨叹、忧愤,欲尽自己之力挽救日益颓靡的社会风气。•其次,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当时,北大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少数学生只为混个资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曾经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最后,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的认识的教育家。在本篇演讲辞中,他指出了大学的性质,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告诫学生对待学业不能敷衍塞责,要“勤其学”;又指出要砥砺德行,还要敬爱师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蔡元培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独到认识。•(一)方法归纳•成语误用类型•1.曲解词意,望文生义•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成语出自典故,有的成语中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汉语语素,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有的成语与其本来的语义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使用时要注意辨析,以免曲解词义。•[例1]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2007年辽宁卷)•例1中的“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例如:世界也~,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朱自清《这一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首当其冲”(2006年北京卷)、“宛然在目”(2006年浙江卷)等。•其他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身无长物”“久假不归”“不以为然”“不刊之论”“罪不容诛”“不名一文”“细大不捐”“文不加点”“五风十雨”等。•2.张冠李戴,用错对象•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例2]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2007年江西卷)•例2中的“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在这里用错对象。•其他容易用错对象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3.混淆情感色彩,褒贬不分。•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要避免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例3]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2007年全国卷Ⅰ)•例3中的“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例如:据点里的敌人又~。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巧立名目”(2006年安徽卷)、“睚眦必报”(2006年重庆卷)等。•此外,应注意如下有贬褒色彩的成语:“无所不为”“振振有词”“有口皆碑”“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等。•4.逆情悖理,自相矛盾•有一些成语,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自相矛盾。•[例4]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已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2007年广东卷)•例4中的“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例如:单靠这几个人办不出什么大事。但对于自己,荪甫从来不肯~。•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屈指可数”(2005年浙江卷)等。•5.颠倒尊卑,不知谦恭•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例5]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2005年湖北卷)•例5中的“诚惶诚恐”,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不安而恐惧不安。例如:瞧他见了长官那副~的样子,真让人恶心。例句对“困难”没有以上任何情感,应改为“战战兢兢”。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谦辞“蓬筚生辉”(2001年),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
本文标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4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