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望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溅()——抵()——搔()——浑()——胜()——簪()——jiàn溅落dǐ值得sāo用指甲挠zānshè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ún划节奏: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所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深:茂盛。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古义:国都今义:国家国()国都()山河()长安城()草木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荒凉景象:国都破败,虽然山河还是原来的山河,可是杂草丛生,使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破败的原来的春意盎然的遍地乱生的诗人看到的景象:沉痛悲苦的心情。▲合作探究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感伤时局恨别:痛恨离别。别,不是普通的分别,而是生离死别。译文:感伤时局,连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花溅泪,鸟惊心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诗人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象而产生的______________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都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一片荒凉沉痛悲伤的忧国伤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战火三月:三是复数,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抵:值,相当译文: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一封薄薄的家书万两黄金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家书抵万金”,也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用指甲挠浑:简直不胜:禁不住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译文: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细节描写)思念亲人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情感: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春望翘首望京国都破——草木深(见)花溅泪——鸟惊心(感)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
本文标题:《春望》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4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