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DifferentLands,DifferentFriendship——fromculturalperspective•中国人眼里的“友谊”是什么?•西方人眼里的“友谊”是什么?中西友谊观对比——以中美、中英友谊观对比为例•人不能独自生活,须和社会接触,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相象,但不同的文化对友谊有不同的定义。西方有一句成语:“患难见真交。”(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这句成语所表达的内容是世界各民族公认的美德。不过,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持的交友观是有很多差异的。此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友观也有所不同。•近年来,出国热,汉语热,中国同其他国家的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中国学生留美,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已经成了一道风景。中国学生同美国学生的交流也逐渐频繁。可是在频繁交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朋友”这一问题在交流中凸显出来。中国人眼里的朋友和西方人眼里的“朋友”出现了分歧并导致了中西学生的交流出现了困难。•在一些亚洲国家,友谊强调时间的长久性,强调责任感,交际领域开放度极大,彼此所存隐私很少,朋友间肝胆相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种友谊观不为英美人所理解,同样,持这种友谊观的人也不易理解英美人的友谊观。•鉴于此,非常有必要对中西方不同的友谊观进行比较,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中美友谊观对比•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afriend,theworldisa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友谊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交友观同民族、国度、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着联系。中美友谊观冲突的实例之一•有人请一个老外吃了一顿饭(尽管老外要付自己的那份儿钱,可该人坚决不让),于是该人就认为老外应该教自己英语,或者应该为自己修改论文,结果很可能是这个人和老外都很不愉快。老外并没有觉得自己因此产生了帮助他的义务,该人却认为老外太自私了,竟然不肯哪怕只是花费几个小时,为自己修改一下英语论文!•——摘自《文化差异与挑战: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作者:加拿大LindaSchueler•老外有知恩图报的习语,如:Youscratchmyback,Iscratchyours,但同时很多老外也认为,“未经别人请求而主动帮助别人,却又希望别人回报,是一种伪善(hypocritical)行为。”打个比方,就好像未经别人同意而向别人提供服务,而事后却又突然向别人强行索要服务费用一样。中美友谊观冲突的实例之二•钱先生和赵先生是好朋友,钱先生在美国、赵先生在中国。赵先生曾经借钱给钱先生以帮助其度过经济危机。随后,钱先生偿还了包括利息在内的所有欠款,还帮忙把赵先生的女儿安排进美国一所大学读书。一年后,赵先生又请钱先生帮他侄子在美国找了份工作。钱先生的美国朋友杰克逊得知此事后很困惑,他对钱先生三番五次地帮助赵先生表示无法理解,还说赵先生的要求太过分了。•——摘自《文化撞击案例评析》,作者:汪福祥•这两则小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两国人民对“朋友”的概念在理解认知和期望值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于朋友,中国人希望朋友是能够雪中送炭,是能够两肋插刀的人。所以中国人对于朋友和友谊期望回报值要相对较高。而美国人,却对于朋友的实质性的帮助不是很多因此对于友谊的期望回报值就相对较低。因此,中国朋友会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去帮助朋友获得不易得到的东西。比如,找一份工作;联系好的医生;简化办理官方手续的步骤;或者引荐给另一位能提供实际帮助的朋友。中国人会相互接济,可能会在经济上相互帮助,哪怕是需要长时间这么做来帮助对方走出困境。•美国人很少给朋友实际的帮助,对他们而言这样彼此依靠的情形是超出想象的。和其他的西方人一样,美国人认为朋友是“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共度时光”的人。•美国人很少在金钱上给与朋友支持和帮助,即使是一家人,父母和子女之间一旦在金钱上需要帮助时都是需要白纸黑字写借据讲条件的。•可是,在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经济上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便是相互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美国人的做法和中国人也是不同的。•比如,如果一个朋友有了麻烦,一位美国朋友会这样问:“下一步你想怎么做?”美国人之所以这样问是为了帮助对方想清楚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且帮助对方权衡不同方法会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美国人是很少直接给出建议的。然而,中国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却更愿意直接给出自己的建议。中美友谊观冲突的实例之三•Malita和Paul是刚到美国的中国移民,他们非常想交一些朋友。他们的担保人Jan答应举办一个聚会,到时候邀请一些她的朋友,这样大家就能见见面。在聚会进行的时候,很多人都和他们交谈,并且对他们以及他们的文化都表现出兴趣。在聚会结束的时候许多人都说,“见到你们我很高兴,希望能再次见到你们。”,这些话让这对夫妇感觉非常好。甚至还有三个人问他们要了电话号码。Malita和Paul当时感觉到和美国人交朋友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是,几个星期都过去了,除了Jan以外没有任何人和他们联系。他们很想问Jan为什么那些美国朋友如此友好却没有打电话给他们。但受伤的心和满心的尊严让他们难以启齿。•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常低的。但是当最初的这种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立友谊的过程恰好相反。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他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但是和对方多次接触并产生信任后,中国人会向对方吐露心声,此时内心的防线逐渐降低。•而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说话的是中国人那么情况就会好很多。因为中国人对于朋友是不会轻易做出决定,一旦认定是朋友了就不会轻易做出违背朋友间的事情。中国人、美国人眼中的“友谊”•一、从定义看•“彼此有交情的人或恋爱的对象。”——--《汉语词典》•新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朋友”的定义:Apersonwhosharesthesamefeelingsofnaturallikingandunderstanding,thesameinterests,etc.,butisnotamemberofthesamefamily.•此外,朋友还可以是协助者、支持者、赞助者、顾问、同情者,甚至还可以用作称呼语等。•可见,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更加开放更加随性。•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正所谓Friendsmustpart.(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说得来在一起、说不来各走各的路。很多时候的“朋友”,也可能仅仅意味着逢年过节打个电话祝福或问候一下,或发张贺年卡,而且还极有可能是电子贺年卡。在他们看来,朋友并不意味着总是待在一起。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Ahedgebetweenkeepsfriendshipgreen.)”的感觉。•Goodfencesmakegoodneighbors.•四、交友目的的差异•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鹏鸟赋》,贾谊•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的一句名言“It'snotimportantwhatyouknow,butwhoyouknow.(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五、建立及维系友谊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对建立友谊非常谨慎,他们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相互接触,等彼此深入了解后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正所谓“与恶友交不如独处(It'sbettertobealonethaninbadcompany.)”、“滥交者无友(Afriendtoallisafriendtonone.)”;对于中国人,彼此之间要接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交流到了一定的深度,摸清彼此的习性和脾气,发现彼此是志趣相投或是共同经历“磨难”之后才会在心里承认彼此是朋友,才会看重这段友谊。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Povertytriesfriends.)”。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友谊意味着朋友间一生的信约,是要慢慢培养的,因为友谊一旦形成就终身相随。中国人所交的朋友必须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性格相近,否则就不能为真正的朋友,只能算是点头之交,泛泛之辈。•古时候的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等都是中国人对于友谊看法的体现。•由于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在社会环境中起了主导作用,因此一旦确定友谊,朋友相互之间就相互关心彼此依存。因为要彼此依存相互联系,从而也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中国式的友谊交流方式。•中国人友谊的保持,需要不断的互动,而这个互动就是不断的串门,拉家常,甚至一口气聊天几个小时。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说朋友之间的串门聊天是不需要预约的,因为这是“情不自禁”,而只要是朋友,随时随地都是受欢迎的。但这些往往是美国人觉得很费解的习惯和方式。•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或许你在初次和美国人打交道时会觉得他们很友善、很热情,但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把你当朋友看待了,你无疑要失落了。友善并不代表友谊,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需要时间的历练及奉献精神,而这正是很多美国人所缺乏的。学者谈“友谊”•中国的人际关系属于典型的“先赋性”,其逻辑起点是家庭、家族或者亲缘关系。要保持这种关系,朋友间就要不断地接触、交流情感,如中国格言所说“礼尚往来,友谊常在(Friendshipcannotalwaysstandononeside.)”。•而美国的人际关系是“获致性”,其逻辑起点是自我,在这样的关系中,个体可以有选择地与他人建立人际交往,有选择地投入感情。与中国人的友谊观念相比较,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显得较为疏离。•——《试论人际关系及其分类》,杨宜音•六、对“朋友”期望值的差异•中国人觉得给朋友帮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因此要蒙受物质方面的损失也是值得的,正如中国格言说的那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了朋友甚至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朋友两肋插刀”。中国人通常在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判断其是否为“真正的朋友”,正所谓“患难之交”、“患难见真情(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一些中国人认为的朋友间理所当然的事和自然而然应当承担的责任及义务,很多外国人非常不认可
本文标题:中西友谊观对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5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