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庆,简称巴、渝,别称巴渝、山城、渝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政治、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重庆是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涉及地区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11月起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拥有对45个国家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历史沿革宋朝以前: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距今两万年至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梁文化”。夏商时期,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岩盐产区,由于盐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货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区催生了早期的巴国文明。[3]先秦时期,诸侯国巴国先后在枳(今重庆涪陵区)、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垫江(今重庆合川区)建都。周庄王八年(前689年),巴国与楚国激战于那处(今湖北荆门县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张仪带兵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后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三国时期,蜀汉李严在江州筑大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辖区。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唐代延续渝州之称,为剑南道辖地。宋代时,属夔州路管辖,崇宁元年(1102年),因赵谂谋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升恭州为重庆府。至此,重庆得名已有八百余年。宋朝末期,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先后攻陷阆中、德阳、资中、遂宁等多个四川重镇。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军为堵截从重庆救援四川成都的援军,在重庆合川打响钓鱼城之战。在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欧亚各战场蒙古众王回师争夺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续20年,甚至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蒙古大军铁骑踏遍东亚北亚南亚西亚直到多瑙河沿岸却唯独攻不下钓鱼城,宋军将士依山固守,足足抵抗了蒙古军队36年!最后宋朝已经灭亡,城头守军才主动投降但是与蒙古军协定不杀城中一人才肯投降,钓鱼城因此也成为大概绝无仅有的没有被蒙古军屠城的一处。2.宋元明时期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庭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蹈,它刚劲有力,富有气势,到了汉代,巴偷舞被列为宫廷宴乐,在宫廷庆典时进行演示。重庆的山歌民谣中各种类型的劳动号子丰富多彩,打石头有“石工号子”,抬滑竿的有“报路号子”。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讲故事),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3、清朝时期(通商开埠)1876年9月13日,英国以“滇案”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其中规定英国可向重庆派驻领事。1890年3月31日,中英签订《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确定重庆作为通商口岸。随后英商开辟从宜昌到重庆的轮船航线。同年,英国在重庆设立总领事馆。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日称为《日清媾和条约》)中规定,重庆(连同苏州、杭州、沙市)成为中国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1896年,法国、日本、美国分别在重庆设立总领事馆。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区王家沱设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国在今南岸区弹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师码头和兵营。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区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罗斯公馆。1904年,德国在重庆设立领事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59项)民间文学走马镇民间故事巴文化传说巴将军传说巫傩诗文巫溪民间故事男女石柱神话吴幺姑传说民间音乐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溪号子接龙吹打金桥吹打梁平癞子锣鼓木洞山歌鞍子苗歌永城吹打秀山民歌薅草锣鼓酉阳民歌小河锣鼓后坝山歌梁平抬儿调土家斗锣甘宁鼓乐龙骨坡抬工号子五句子山歌跳蹬石工号子三江号子福果民间礼仪音乐西山神歌忠州石工号子忠州吹打乐巫音涪陵御锣大有民歌诸佛盘歌彭水耍锣鼓彭水道场音乐马喇号子帅氏莽号横山昆词海棠唢呐义和锣鼓璧山薅秧歌璧山吹打民间舞蹈铜梁龙舞北泉板凳龙摆手舞大傩舞巫舞狮舞架香童子舞万古鲤鱼灯舞铜梁火龙钱棍舞夔州竹枝歌舞普子铁炮火龙高台狮舞庙池甩手揖石溪板凳龙舞玩牛打绕棺车车灯传统戏剧川剧梁山灯戏面具阳戏接龙傩戏阳戏余家傩戏石壕杨戏踩堂戏巴渝木偶厉家班京剧艺术三峡皮影石柱土戏辰河戏保安灯儿戏木腊庄傩戏濯水后河戏梁平傩戏川剧与川剧音乐曲艺四川评书(重庆)车灯四川竹琴金钱板四川清音(重庆)四川扬琴(重庆)江北评书杂技与竞技中塘向氏武术木洞龙舟金六福字牌荣昌缠丝拳清江黄氏杂技民间美术梁平木版年画蜀绣大足石凋麦草艺画重庆糖画传统手工技艺梁平竹帘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龙灯彩扎工艺荣昌陶器荣昌折扇荣昌夏布涪陵榨菜合川桃片传统制作工艺合川峡砚永川豆豉艺庐微刻龙凤花烛老腊肉制作工艺朗溪竹板桥造纸纸竹工艺重庆火锅丘二馆炖鸡汤传统技艺静观花木蟠扎技艺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北泉水磨手工面制作技艺漆器髹饰技艺黄杨木凋刻工艺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大足冬菜酿制技艺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谭木匠木梳传统制作技艺松溉熊氏杆秤制作技艺松溉盐白菜制作技艺纸扎艺术鸡肉抄手制作技艺木匾工艺垫江角凋技艺土法造纸技艺石宝蒸豆腐制作技艺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艺“瑞兰斋”桃片糕制作技艺郁山鸡豆花制作技艺郁山擀酥饼制作技艺秀山竹编制作技艺濯水绿豆粉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三耳火锅底料酿造技艺太安鱼烹饪技艺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传统医药刘氏刺熨疗法桐君阁传统中成药制作工艺文化郭氏养生按摩手法缙云山道医养生民俗秀山花灯丰都庙会万盛苗族踩山会塘河婚俗尝新姜家舞龙习俗华岩寺腊八节荣昌杀年猪习俗铜梁龙灯会龙舟竞渡宝顶香会礼让草把龙习俗双桂堂庙会(注:资料来源截止至2010年10月[46-47])[48-49]教育(1)1937年之前,重庆在教育方面以中等教育为主,普通中学20所,师范及职业学校9所,加上巴县的普通中学、师范及职业学校8所,总共才37所。高等院校,重庆只有重庆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两所。火锅重庆火锅较早的记载见于十九世纪初的典籍中。重庆火锅出自清代,其独特风格主要形成于民国年间,盛于抗战时的陪都时期。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由于巴渝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胡椒等调味的饮食习惯,因此而形成“麻、辣、烫”的特点,这便是重庆火锅的雏形。大约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开始出现毛肚火锅。抗战时期,重庆的火锅餐饮有较大发展,大街小巷遍开火锅店。截止至2011年,重庆市小学5248所,普通中学1259所,中等职业学校236所,高等教育学校67所。小学招生33.87万人,在校195.48万人,毕业36.31万人;普通初中招生37.21万人,在校119.02万人,毕业42.8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67万人,在校64.87万人,毕业18.9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8.72万人,在校50.01万人,毕业15.27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8.11万人,在校56.78万人,毕业13.07万人;研究生招生1.53万人,在校4.52万人,毕业1.24万人;成人本专科招生4.42万人,在校11.46万人,毕业5.00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35万人,在校1.7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266所,职业技术培训结业生150.94万人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普通初中入学率99.2%,大学毛入学率32.0%。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改变了重庆的教育结构,形成以高等教育为主,中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为辅的格局。就高等教育方面,先后迁到重庆的大专院校有: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后改为中央政治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陆军大学、兵工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立音乐学院、国立江苏医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医药专科学校、私立朝阳学院、国立中央工业专科学校、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私立乡村建设学院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州东吴大学法商学院、上海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均在重庆复校。另外,还有一批中学及专科学校由江苏、湖北、安徽等省迁到重庆。迁入重庆的学校,主要集中在重庆的沙坪坝、北碚和江津白沙镇。在此基础上,演变为现代重庆的火锅。
本文标题:重庆板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8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