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1)
1编号:TX2002-103101090012002年6月17日化学原料药行业年度研究分析师:陈晓珊010-84533151-858chenxs@txsec.com联系人:赵松娴010-84533151-867zhaosx@txsec.com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分析报告化学原料药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化发展方向,我国原料药生产虽大非强,政府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产业格局巨变中,投资机会凸现。大宗原料药产业转移,是提升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契机,力争成为无可争议的医药制造世界中心。小宗原料药:研发、柔性制造是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已融入跨国公司大产业链中。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是对抗印度模式的有力武器,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跳跃式发展的基础。国内现有的几大品种:青霉素、维生素等仍以低档产品为主,产业形势严峻,合资、重组将是今后的发展主旋律。我们认为鲁抗医药、哈药集团、天药股份、浙江医药、海正药业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分析师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客观、公正。文中任何观点和建议仅供参考,据此投资引致的任何后果,概与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及分析师无关。本报告为非公开资料,仅供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客户使用。2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分析报告目录上篇化学原料药的“两重天”P31.大宗化学原料药的“一重天”:长夜将明P41.1大宗原料药:用途广泛、发展稳定1.2大宗原料药如何“重焕青春”1.3生产技术是大宗原料药的核心竞争力1.4大宗原料药的产业链分析1.5大宗原料药的销售模式2.小宗化学原料药的“一重天”:艳阳天P73.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大趋势3.1全球原料药的产业转移3.2印度模式:创新导向,塑造中端产品的优势,冲击高端市场下篇国内相关产业和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P111.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产业发展P112.几类化学原料药的市场分析P122.1青霉素系列原料药2.2维生素C原料药2.3维生素E原料药3.相关上市公司的推介P163.1鲁抗医药(600789)3.2哈药集团(600664)3.3天药股份(600488)3.4浙江医药(600216)3.5海正药业(600267)上篇化学原料药的“两重天”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是世界上昀古老的行业、又是现代社会中永远的朝阳行业,也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化学原料药是医药的基础产业,目前全球生产的原料药多达2000余种,市场规模已由1996年的近10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30亿美元,每年以7%左右的速度递增,基本与医药行业的增速相符。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大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22%市场份额,有60多种化学原料药(以大宗产品居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医药行业“十五”规划可以看出,从事优势化学原料药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将受政府产业政策倾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化学原料药工业总产值923亿元,同比增长17.57%,出口19.2亿美元,同比增长9.4%,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8.2%,化学药品出口总额的94%。2002年第一季度化学原料药的增长喜人,产销率达到了104.2%,库存下降了8.3%,4月份产量同比增长9.78%,今年累计增长13.00%,超过中成药产业,位居医药行业之首,预计这种增长势头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直至世界产业格局达到新的平衡,而中国将是其中获益较大的地区。众所周知,原料药虽然种类繁多,但一般从市场规模、生产工艺等来划分为两大类产品群:只有青霉素、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和维生素C、E等几十种原料药的交易量比较大,交易额超过亿美元,属于大宗原料药市场;而其余绝大多数品种属于年交易量在百吨以下,单品种销售额不超过100万美元的小批量、多品种的小宗原料药市场。实质上,这两大类产品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子产业的不同发展趋势:大宗原料药,长夜苦熬,初见曙光;小宗原料药则多是阳光普照,风景无限好。在这截然不同“两重天”的生存条件下,相关生产企业的发展也有迥然不同的方向、轨迹。80/20原则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我们通常所谓原料药一般都是指大宗原料药,却贡献了少数的利润,而常被忽略的小宗原料药,却贡献了大部分了利润。我们认为世界原料药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化发展方向,决定了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企业的发展战略。41、大宗化学原料药的“一重天”:长夜将明1.1大宗原料药:用途广泛、发展稳定大宗原料药是工艺成熟、需求量大的非专利名药,如昀传统的抗生素、维生素、镇痛息热等三大样,都属于临床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适用症广泛的通用名药产品,市场稳步增长,与国民的基础医疗保障密切相关。由于受到医疗保险机构及消费者保护组织等的制约,普遍要求降低药费负担,减少专利药的滥用,增加通用名药的消费,美国、欧洲的非专利药市场份额稳步上升,已分别达到了47%和53%。我国的青霉素系列产品在抗生素类原料药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15.3%提高到1999年末的20.3%,其中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已逐步完成替代进口的任务,成本下降,日益成为新的主力军。OTC(非处方药)原料药市场日益增长,目前大概为20亿美元,成交额超过5000吨的大宗原料药包括扑热息痛、乙酰水杨酸、布洛芬、萘普生和愈创木甘油醚等等。大宗原料药的主要用途除了药用外,很大一部分还用于畜牧业等相关行业。随着相关产业的增长,也带动了大宗原料药的增长。药品是生产、质量要求极高的特殊产品,药用原料药一般属于高端产品,如医药级维生素的生产都掌握在罗氏、巴斯夫公司手中,而我国的维生素产品属于低端产品,只能用于饲料产业。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但主要生产大宗原料的低端产品,主要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利润微薄,产业结构单一。在“以质取胜”的市场竞争中,数量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制胜因素,一旦跨国公司从利润丰厚的高端产品开始,发动价格战,对我国的低端产品的生产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几次青霉素大战、VC大战,充分显示了这种竞争格局的残酷和无奈。但跨国公司在其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也意识到双方的依存关系,如果摧毁了基础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必将也直接动摇其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在其产业布局、调整和转移中,与配套生产企业形成“双赢”局面,才是长期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原料药绝对是出口导向型产业,除了抓住在产业转移中的机遇,加强在全球产业链中“制造生产”的优势地位,适度调整战略,向内挖潜,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必能铸造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如我国是饲料生产、销售大国,伴随畜牧业的发展,必定推动维生素添加剂等产品的增长。1.2大宗原料药如何“重焕青春”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可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阶段产品的特征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竞争重点。大宗原料药由于一般都是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产品,价格是昀敏感的因素,同时,由于生产成本比较高,属于规模效益非常显著的产品,为了获得必须的规模效益,生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型企业具备相当强的生产优势、市场地位,基本已获得了垄断地位,可将利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反过来,又对价格有了一定的调控能力。如青霉素生产,国际5上集中在欧洲、中国、印度三地,中国占据了30%份额,青霉素的“四巨头”,达成了产业联盟,联手调控生产、价格。而荷兰的DSM一家公司就占有30%市场,由于技术优势显著,直接造成了欧洲其他厂家停止了青霉素的生产,改变了全球的供求关系。通用名药的市场需求趋于稳定,竞争对手增多,各厂家的产品质量也趋于稳定,价格、品牌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因素。厂家为了尽量延长利润收获期,可采用转移市场、推出新品等措施,从而推动产品进入新一轮周期发展。这样,又造成大宗原料药产品“老树开新花”,产生了一定的分化,不断通过研发、技术进步,创造出盈利好的新产品,如青霉素的升级产品,头孢系列不断推出新品,使老产品青霉素又焕发出青春。1.3生产技术是大宗原料药的核心竞争力大宗原料药生产存在极强的规模效益,市场集中度高,生产商必当具备很强的技术实力,核心竞争力是工艺技术水平,它决定了产品的成本和质量。谁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就可使产品收率、质量各项技经指标提高。天津药业凭着独家拥有的先进工艺,将欧洲的塞米松挤出亚洲市场,在世界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突破性的技术进步,将对产业竞争格局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青霉素昀大的生产商DSM公司1998年开始建设酶法生产7-ADCA生产线,其生产成本是化学裂解法成本的二分之一,直接造成了欧洲一些厂家的停产。但由于技术尚不成熟,造成了目前全球青霉素供不应求,价格回升。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一种短暂现象,一旦酶法生产技术过关,对国内前一阶段盲目投产、扩产的青霉素厂家,将是灭顶之灾。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VC生产中,国产VC能应付国际巨头的低价竞争并保持赢利,得益于不断的技术进步。但目前国际上正在加紧研究“二步反应法”,将取代现有的“一步反应法”,是革命性的突破,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深远的。大宗原料药的价格经过长期的变化,反复探底,基本已经接近极限。生产商要在产品价格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竞争优势、保持微薄的利润,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药品的生产环节上,中国化学原料药企业还有许多潜力可挖。中国化学制药企业要想在全球医药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强化并充分发掘自己在制造环节上的成本优势。如目前国际上青霉素工业盐收得率在1.6―1.8吨/立方米罐/年之间,而国内好的企业也仅在1.2―1.4吨/立方米罐/年左右,一般企业在1.0―1.1吨/立方米罐/年左右,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偏高,利润下降。1.4大宗原料药的产业链分析大宗原料药从产业路径分,大致可分为发酵类产品和合成类产品。发酵产品与农业的发展、粮食的生产、价格波动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的原料药生产商同时也生产制剂。而合成类产品与上游的石油化工中间体密切相联,似乎更应归于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前向拓展—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由于相对原料药,制剂生产要求低、利润高,但销售模式有巨大的差异。大宗原料药生6产商一般都具备很强的制剂生产能力,可灵活在产业链上调节生产能力,以获得昀大化的利润。原料药—制剂分装、到产品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是国外制药公司的主要竞争策略,同时,又在其产业调整中,将附加值低的原料药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专利保护,在世界范围内从新产品获取高额利润。我国的大宗原料药生产商基本都是国有大企业,具备从原料药到制剂的整个产业链。原料药的利润很低,我国一种原料药通常只有3-4种剂型,由于制剂的剂型很少,也无法提高制剂的附加值,而发达国家的制剂种类常常达到十几或几十种,从而提高制剂的利润。产业链的后向延展—精细化工与医药的分拆大宗原料药厂家为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往往会采用向上游的化工中间体发展,由于具备相同的产业基础,因此,产业拓展有一定优势。如浙江医药成功地将VE的上游中间体国产化,从而使成本大幅下降,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由于原料药生产投资较少而利润相对高于其它化学工业,一些不具有药品生产资格的精细化工生产厂商也积极投身其中,因其固定资产投入低、生产期间费用少、采用新工艺而具有技术的后发优势等,可以承受很低的价格,从而冲击正常原料药生产企业。这种反向行为在江浙一带很普遍,对正常的产业发展不是很有利。由于精细化工行业与医药保健行业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国际上大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分拆医药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赫斯特公司,卖掉化工产业而集中全力与罗纳公司合并发展医药产业。罗氏公司已正式开始剥离其维生素系列产品,目前,只有拜耳公司一家大企业同时拥有医药和化工两个产品群,而拜耳的医药产品在业内的竞争力已大大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1.5大宗原料药的销售模式大宗原料药点对点的直销原料药行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性的行业,属于生产资料商品,其销售特点是直接面向昀终用户。普药生产商数目比较多,大宗原料药的市场信息行情比较清楚、稳定,因此原料药的竞争主要在质量层面上展开,其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质量与服务,近年来由于竞争日益激烈,良好的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原料药与制剂生产商
本文标题: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