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医药学与养生学中医的雅称:杏林橘井悬壶岐黄青囊坐堂中医学五大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天人学说。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8.1中医的生命观•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气”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生命就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结合•“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先天之气----人在出生之前,是秉承天地之气而孕育,这时的气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人出生之后,又无时无刻不在呼吸,这就是后天之气。•气盛,生命就旺盛;气衰,生命就衰竭8.2中医的根本理论•阴阳的思想反映的是平衡,五行的思想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这些都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中医正是运用了这样一种精神来构建它的理论体系的。8.2.1阴阳平衡之道•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根本的因素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腹腔中那些内部组织比较充实并且具有储存和分泌功能的一些器官。属阴性•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腹腔中那些中空的、有管道的,并且具有传导和化解吸收进来的各种东西的功能的器官。属阳性辨证论治中医根据“四诊”——望、闻、问、切诊断病情,得到的症状综合起来,称为“证”。通过对“证”的仔细辨别(还要结合天时地利等情况),得出治疗方法,开出药方,这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中医看病的过程五脏与六腑是阴阳的配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人的病理变化:•阴太盛的话,阴盛表现为一种寒,阳就要病了;•阳太盛的话,阳盛表现为一种热,阴就要病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阴阳理论来诊断病症的属性,看是属于寒症还是热症。治疗也首先要分清阴阳,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如果是寒症,那当然就要用热来加以补充。寒就是阴寒,阴寒就用阳补。如果是热症,就要用阴来补。例:感冒的治疗•1、寒症:病人发热、怕冷、头痛、流鼻涕、口不渴,该症状为阴盛阳虚,感冒属于寒症。医生要给病人补阳,使阳强盛起来,给病人服用荆芥、防风等一系列温热药。•2、热症:病人发高烧、出汗多、头痛、不流鼻涕、口渴,该症状为阳盛阴虚,感冒属于热症。医生要给病人补阴,使阳强盛起来,给病人服用银翘、板蓝根等一系列寒凉药。•诊断和给药,有经验的医生是不会搞错的!阳病要治阴,阴病要治阳。•中医的治病原则,就是要维持阴阳的平衡。要维持阴阳的平衡,首先就要辨明阴阳的消长,看什么原因造成了阳的过盛,或者反过来,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阴的过盛。中庸之道•“中医者,中道之医也”•阴阳理论,就好像辩证法讲的对立统一,既要讲平衡、统一,又要讲矛盾、斗争。之所以要平衡,就是因为有冲突。《素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中医阴阳理论的核心•在于维持人各个方面的平衡,以达到一种安定和谐的状态。8.2.2五行生克之学中医五行图•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相生•东方春肝木→南方夏心火→中央长夏脾土,→西方秋肺金→生北方冬肾水→东方春肝木,五行方位相生,如环无端,脾土虽无成位,寄旺四季,然主中央长夏,由南方心火所生,而生西方肺金,然则脾土由南而中,由中而西,旺于夏末秋初之际,故曰长夏。•脐带一断。性命分为二。而性藏于心。命藏于肾。•心火宜降不宜升,肾水宜升不宜降。•“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不治已病治未病•五行还有相乘相侮的关系:“乘”有乘虚而入的意思,“侮”有恃强凌弱的意思。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体现了五行学说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讲,是一个整体,其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存在的。中央脾土•中医非常注意脾胃,脾胃虚弱也可以说是万病之根,万病都可以来源于脾胃。之所以提出饮食有节,就是因为饮食直接影响到脾胃的健康与否。8.2.3整体的医学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中医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理的,而不是仅仅治局部的病。(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行学说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中医强调的就是整体和局部的这样一种关系。整体之中的每个部分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其规律是: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以心、肝为例:心——小肠——脉——舌(心系统)肝——胆——筋——目(肝系统)注:每一系统皆以脏为首领,故五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而五脏之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对人体生命活起着主宰作用。•形体结构方面五指对应经络对应器官拇指肺部经络心脏和肺食指大肠经络胃、肠和消化器官中指心包经络五官、肝脏无名指三焦肺和呼吸系统小指心、小肠肾脏、循环系统•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例: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肺气的推动;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脏腑行使正常功能。•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常的局部反应。对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例:目赤肿痛←肝火亢盛舌体溃烂←心火上炎•病理方面诊断治疗•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诊察疾病•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例: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心血不足•治疗疾病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例: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着手(肝开窍于目)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例: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生理方面※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人体阳气发泄,气春夏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散热、调节体温人体受自然气候影(气温高)汗孔开泄,多汗少尿响生理活动作出与之相应的调节秋冬人体阳气收藏,气(气温低)血趋向于内,皮肤致保温、调节体温密,汗孔闭,少汗多尿※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平旦——阳气生一日之中日中——阳气盛日西——阳气虚夜晚——阳气内敛兴奋、活动、抗病力强抑制、休息、抗病力弱※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人体差异们腠理疏松,体偏瘦.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们腠理致密,体偏壮.△病理方面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导致疾病发生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春多温病夏多泄泻季节性多发病秋多疟疾冬多伤寒旦慧(好转)昼夜疾病变化昼安(稳定)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诊断方面诊察疾病,应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体质强弱等。春——圆滑流畅四时脉象夏——洪大明显秋——轻平虚浮冬——沉伏在内△治疗方面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例: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用药的季节或地域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的季节或地域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概括为“天人相应”。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等社会环境小至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生活水准、经历遭遇、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抗病能力,疾病发生与否△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心身医学”△养生防病,注重“调摄精神”△病因——情志致病(内伤)△治疗——“治病之要,首在治心”、“以情制情”8.2.4中医诊病方法•四诊——望、闻、问、切。•同病异治:呼吸问题可能由肺、肾或心脏疾病引起。要用不同方法解决。异病同治:85%以上的疾病与免疫失调有关。固本扶正、调节免疫可以解决很多问题。8.3中医养生要诀•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理有常理,•顺其自然。养之有素.治之有素•“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素问》•“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素问》“养之有素”——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愈未病就是要让人不生病。“治之有素”——已有病的征兆时就要使它不至于真的变成疾病。“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如果能够调顺身心的话,就可以不服药,这就叫“移精变气”。•中医治病不是通过吃药,而是要先达到阴阳的平衡。“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8.3.2顺其自然(养生)•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三理养生”•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生理养生•动静适度(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动静要适度•动则养,动可以活络筋骨、疏通气血•静则休,静可以养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要适度。太极拳,我认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医和中国文化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刚柔结合的精神,是一种很好的生理养生的方式。•四季作息起居有常•春生—早睡早起•夏长—迟睡早起•秋收—夜卧早起•冬藏—早睡晚起饮食有节食养的关键是要营养均衡,同时也不要暴饮暴食,养好脾胃。四季养生之食物与颜色•春季:宜养肝、不动怒;多吃绿色食物:青菜、韭菜等。•夏季:宜养心,注意控制情绪!勿大喜。多吃红色食物:红署、蕃茄、胡萝卜、红辣椒、西瓜、瘦肉或红色肉类。•秋季:宜养肺、忌悲伤。白色和秋气相吻合。多吃白色食物:梨、莲子、白萝卜白菜、山药(横栽直长、益肾润肺补脾)。•冬季:宜养肾、防惊恐,固本扶正。多吃黑色食物:黑木耳、黑米、葵瓜籽、坚果、紫菜、黑菇、海带等。心理养生•调节好情绪,就是调适好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中和、中庸•修养德行,即提升自己的品德。“智者乐,仁者寿”哲理养生•感悟人生,感悟世界;安时处顺,坦然面对得与失。•六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__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8.4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特点:•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第四,注重情趣。•第五,食医结合。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若作和羹,惟尔盐梅”—“中和之美”“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思考题
本文标题: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