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良心之作)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作品别名:乐府诗/乐府/乐府民歌创作年代:两汉时期作品出处:乐府诗集文学体裁:乐府诗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课文就是一首乐府诗。汇报预习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注意易读错的字和难理解的字词。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ēzhǒngdòuzhìkuígēngchōngyí理解字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始:才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意义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狗洞雉:野鸡旅:野生葵:葵菜羹:糊状食物贻:送,赠送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先自学思考,再小组讨论探究1、诗歌从哪几方面写的,其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的?他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其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3、主人公做了什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你看到这样的人物形象有何感受?4、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诗句意思: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诗歌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听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的荒坟的地方,就是你的家。)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环境描写,由遥看到近见,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做的: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羮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不知贻阿谁”一句,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汉《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畅所欲言: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从军之久:回乡所见:行动:回乡心情:远望:近看:狗窦:梁上:中庭:井上: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入雉飞生旅谷生旅葵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泪落沾我衣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十五从军征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情感变化: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主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中心思想《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少年十五岁从军、八十岁归乡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说明了诗人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有多少血泪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诗中蕴含的道理(写作特点)小结: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16行诗不仅容量大,而且写得从容舒缓,没有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之情,家中天灾人祸,亲人一一调零……这一切虽没有直接明表,但通过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同样的遭遇,全都包含在其中了。当堂检测一:注音:葵、羹、贻、柏、冢累累、舂、窦二、填空:(1)《十五从军征》选自———朝————,是一首————诗,诗中描绘了——————————的情景,揭露了————————。(2)诗中表现老人从征历时之久的诗是————,————。(3)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5)表现老兵极度伤心的诗句是————,————。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作业:1、尝试着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现代文。(课内)2、推荐诵读反映战争的诗歌(课外)《渔家傲》范仲淹《使至塞上》王维《雁门太守行》李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苏轼出塞(唐)王昌龄一、解诗题塞:关塞,边关《出塞》•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是唐代的诗歌流派之一,王昌龄的诗有很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这首是他的代表作。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出塞,就是到边防线去守卫边疆。《二、识诗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王昌龄①唐朝著名边塞诗人②“诗家天子”③“七绝圣手4.有《王昌龄集》。王昌龄①唐朝著名边塞诗人②“诗家天子”③“七绝圣手”④有《王昌龄集》。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读诗句四、知背景自古以来,国家之间就经常在边关要塞为了争夺地盘、拓展疆土,而发生战争。唐朝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国家经常发兵侵扰北方边境。五、明诗意结合古诗的注释,借助工具书,利用平时积累说一说,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未还:没有回家关:边关但使:只要,要是不教:不让胡马:外族入侵的骑兵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百发百中,威震边疆,被誉为“飞将军”。汉:汉朝秦:秦朝度:越过重点词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汉时关秦(qin)二声秦朝时代明亮的月亮。汉朝时代的边关。秦朝的月亮照在汉朝的边关上。本意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停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见义”修辞。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秦时明月汉时关”描写了怎样的景象?静静的月夜,守卫边关的战士们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万里长征人未还1里=500米万里=500万米很远的征途。人还没有回来。战争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写出了诗人的悲愤。几万里的征途的士兵们还没有回来。征(zheng)一声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征战沙场战死沙场想象:久未回家的边关战士,面对明月会想些什么?(战士对战争的怨恨,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期待。)这两行诗句反映了作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能回家的无比哀叹和同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龙城飞将在只要是……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为抗击匈奴做出了贡献的李广将军。只要是李广将军镇守龙城但使不要写成但是!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指李广。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名将。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抗击匈奴杀敌英勇,使敌人闻风丧胆,李广镇守边关,使匈奴多年不敢侵犯,故被称为“飞将军”。作者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这个故事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不教胡马度阴山度:度过,跨过不教胡马度阴山不允许,不同意。侵扰内地的外地骑兵。走过,越过。阴山山脉横亘
本文标题: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良心之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3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