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__课件解析
驳论文相关知识•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文的一般模式树靶子批靶子做结论(重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吗?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体会尖锐辛辣的批驳语言;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另一篇是《》另有散文诗集《》,散文集《》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时代背景“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打靶子)3、立论(打倒靶子、证明自己的观点)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污蔑搽2、解释词语。怀古伤今:为民请命:自欺欺人:前仆后继:Xuánxǐngmiǎojǐkuāngmièchá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欺骗自己和他人。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革命者斗争的英勇壮烈。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标志性语句: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2、读课文1—5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进行批驳的?3、再读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论据: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二、直接反驳:失掉的“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三、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四、总结: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揣摩语言,学习讽刺技巧1、找出课文中含有“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广大人民)(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2、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的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语言的力量1、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2、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揣摩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污蔑”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四、拓展延伸1、学习鲁迅先生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批驳对方。中学生上网百害而无一利对句子中加点的“中国人”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①—④自然段批驳的方式是()A.直接驳论点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驳.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其充分的理由是()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着。下面关于选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6段承上启下,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从正面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B.选文第7段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C.选文第8段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D.选文第9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下面关于选文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这句话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B.“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句话表明前面列举的四种人在“正史”中根本没有他们的记录,我们只能通过搜寻“野史”了解他们的光辉业绩。C.“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另一方面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直斥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相信自己》
本文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__课件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3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