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婴宁》蒲松龄“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题。”“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蒙古族。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蒲松龄应试的记录: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秋应乡试未中。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林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清代科举童试:每年由县、府、院进行甄选考试,取录者俗称秀才,是进入士林之始。乡试:每三年一次,秀才须赴省城应考,及格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贡士。殿试:贡士在宫中保和殿由皇帝亲试,取录者称进士,分为三等:分别赐进士及第(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及同进士出身。朝考:由雍正时起,进士在殿试后,再经过朝考,考论及疏策,最后才授官。蒲松龄除了《聊斋志异》,还有其他很多文学成就。《聊斋俚曲集》《聊斋戏》《聊斋词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蒲松龄故居“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谈人鬼。”“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在庄子口中,小说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琐屑之谈。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对小说的概念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业。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如是说:“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谬者也。”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期神话:如《山海经》、《淮南子》等。寓言: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叶公好龙》等。史传:如《战国策》、《史记》、《左传》等。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雏形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等。志怪小说:如《搜神记》等。唐宋元时期——古代小说的发展期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的唐传奇有:陈鸿《长恨歌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李朝威《柳毅传》等。宋元话本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书》、《清平山堂话本》等。明清时期——古代小说的鼎盛期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有: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清时期——古代小说的鼎盛期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长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神魔小说的典范。《红楼梦》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明清时期——古代小说的鼎盛期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有如下几点:1、注意人物、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寓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4、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大致有四部分:1.表达对社会的愤懑情绪,笔锋转向对封建制度的刺探,代表作品有《促织》、《席方平》等。2.表达对腐朽科举制度的切身体会,《司文郎》《考弊司》《书痴》。3.阐述伦理道德的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4.对坚贞、纯洁爱情的赞美,如《鸦头》、《细侯》等。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聊斋志异》《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最美的要数婴宁。他称这女孩儿是“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呼自己的女儿。精读1.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2.小说的情节:开端:上元邂逅,遇美女,王子服相思成疾。发展:山中恋情,寻婴宁,王子服巧遇姨亲。高潮、结局:喜结连理,娶美女,婴宁性格改变。作者评论:强调“孜孜憨笑”不染尘埃。3.小说的几条线索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誓复不笑——对生零涕精读环境描写清幽的山中、修雅的茅舍(外部)别致的庭院、洁泽的居室(内部)绚烂的花朵、优美的后园(后园)作用:1、为婴宁提供了一个自由、美好、清雅的生活世界。2、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纯真自然的性格。3、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体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1)爱花成癖,突出其形象美婴宁出场:“捻梅花一枝”再见王生:“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正式见王生:顾婢曰:视碧桃开未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棚花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木满园婚后生活:“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婴宁形象分析(2)爱笑,突出其心灵美初见王生:“容华绝代,笑容可掬。”“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再见王生:“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正式见王生:“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在花园的树上见到王生:“见生来,狂笑欲堕.……”见吴生:“浓笑不顾”、“极力忍笑”、“放声大笑”平日里:“但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结婚时:“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母忧怒时:“女至,一笑即解。”——爽朗率真,烂漫可爱,不受礼法约束(3)“呆痴如婴儿”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应:“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仿佛不知道王子服“目灼灼”是为己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对王生的示爱茫然不知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我不惯与生人睡”对于夫妻之事一窍不通对其母说:“大哥欲我共寝”不通人情世故——单纯天真、未经尘世浸染婴宁笑的变化笑辄不辍誓不复笑对生零涕自然天性的失落社会礼法的顺应自然人社会人迫不得已人生的必然当婴宁走出山谷,投入到人类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过这样的洗礼“花”描写的作用其一,“花”写出了婴宁与王子服由初次相识到结为亲眷的时间线索。梅—杏—桃其二,“花”导引着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节线索。其三“,花”增添了婴宁作为狐女的神异色彩。梅的皎洁,杏的娇媚,桃的娇艳,增添她作为狐精的神异色彩,使婴宁形象中蕴含着的“人性”与“狐性”纵横交织,写出了婴宁聪慧狡黠得无与伦比。《婴宁》的构思设计1、婴宁的出身。她是人狐结合而生,具有人与狐的双重性格特征婴宁本来的笑态、痴憨、聪慧、狡黠,主要来自狐性,后期的知礼、孝敬、庄重、练达,主要来自人性;她的性格转化,也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后,内在心性的必然走势。2、鬼母的设置。无论从情节发展看,还是从主题表达看,鬼母形象都是整个小说的建构关键所在。从情节发展看:小说表层写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但深层则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的有意安排。从主题上看:鬼母对婴宁的一路教训,如提醒她“若不笑当为全人”等,其意图是显明的,因为她要把婴宁从山谷嫁到人间,就必须把婴宁的“狐性”改造成人性,使婴宁从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而王母与鬼母照应,教导婴宁:“人罔不笑,但须有时”,两人共同用人间的法则调教婴宁,这些法则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也泯灭了她的自然天性,这也正是作者所要彰显的主题聊斋成就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马瑞芳说聊斋
本文标题:婴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3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