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天而思之_孰与物畜而制之
《荀子》选读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以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三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乱世哲人——荀子•《荀子》现存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集百家之长,论君子之道•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4、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传世名言(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7)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苟》)•蕃长于春夏•辍广•啜菽•秽稼恶•籴贵民•雩而雨•卜筮然后决大事•楛耕伤稼•礼义之不愆兮•(fán)•(chuò)•(chuòshū)•(huì)•(dí)•(yú)•(shì)•(kǔ)•(qiān)•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三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乱世哲人——荀子•荀子的思想虽出于儒,但又吸收了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有所改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否认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间的事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人性恶”也是他的著名观点。所谓人性恶是指人天然有各种情欲,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必然导致暴乱争夺。但他相信通过后天的学习熏染,可以达到善的境界。•荀子对社会文化的态度,是重视政治和伦理上的实用性,要求一切诗书礼乐,都归于儒家所说的圣王之道。对于不顺礼义的文章,一概斥为“奸说”。由此建立了后世儒学文学观的基础。这对文学的发展是不利的。《荀子》书中的文章,实践了他的观点。全书体系完整,涉及面很广。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荀子》现存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集百家之长,论君子之道•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示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本文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主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体现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内容提要•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1.读准字音何恤.(xù)田艹岁(kuì)乖.(ɡuāi)离•蕃长于春夏•辍广•啜菽•秽稼恶•籴贵民•雩而雨•卜筮然后决大事•楛耕伤稼•礼义之不愆兮•(fán)•(chuò)•(chuòshū)•(huì)•(dí)•(yú)•(shì)•(kǔ)•(qiān)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治乱天邪禹以治,桀以乱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大王荒之文王康之此之谓也(耶)(使动,使天下安定;使天下混乱)(状语后置)(太)(形容词使动,使……安乐)(宾语前置)•小结:治乱(天邪,时邪,地邪)→非→诗曰由人(君)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了,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时节变化决定的。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土地决定的。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地有常数矣君子道其常礼义之不愆兮(汹,形容喧扰)(古今异义,经久不变的必然性)(名作动,遵循)(愆,名作动,犯过错、违背;宾语前置)•小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万物有常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非知也/知虑明•小人错其在己者是以日进也/是以日退也•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智)•(措)(名作状,一天天地)•(数作动,一样)•(悬)•小结:•君子敬其在己,不慕其在天日进;•小人错其在己,而慕其在天日退•→君子尽人力,小人听天命楚王後面护从的车马有千乘之多,并不是他有多聪明;君子吃吃豆子、喝喝清水,并不是他有多笨,这都是偶然造成的。至於志意修美高洁,德性深厚笃实,生於当代而有志於古道,那是(完全)取决于我的啊!所以君子会急於(认真做)那些取决于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於天的事情;小人会放弃那些属於取决于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属於天的事情。君子会急於(认真做)那些取决于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於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小人放弃那些取决于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些属於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所以君子之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和小人之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是一样的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得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第4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星队•物之罕至者也•怪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坠)•(定语后置)•(形容词意动)•(古今异义)•(傥现)•(尝)•小结: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天也(非人)→天不可畏流星坠落,树木爆裂作响,国都里的人都惊恐。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答道:没有什么。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对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这些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这些观象一样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所以说,流星坠落,树木作响,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枯耘失岁•田稼恶•夫是之谓人祅•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其说甚尔•则日切瑳而不舍也•定语后置)、(妖)•(楛)•(秽)•(宾语前置)•(古今异义,农事)•(古今异义,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迩)•(磋)小结:人袄有三,甚于天灾第6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第六段:•雩而雨•(名作动,下雨)小结:天由天,非由人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举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这是为什么?答道:没有什么,就如同不举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样。出现日蚀月蚀就敲击锣鼓去抢救,天旱就举行求雨的祭祀,先占卜然后才决定大事,不是用它来作为得到所祈求的东西的手段,只不过用它为政事作装饰。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种文饰,可是普通百姓却把它看作神灵存在的具体表现了。认为是一种装饰手段就会有好处,认为有神灵就有害处了。第7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于礼义•则光晖不赫•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小结:国之命在礼(义)→隆礼尊贤王;重法爱民霸;好利多诈危•(状语后置)•(辉)•(名作动,称王)•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
本文标题:大天而思之_孰与物畜而制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7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