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③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④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③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细节点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发展(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春秋)。①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之为“圣人”。②思想主张。政治思想:A.仁:仁者爱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具有进步性。B.礼:克己复礼,为实现“礼”,进一步提出“正名”的主张。具有保守性。C.德: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A.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打破教育由贵族垄断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B.教学方法:因材施教。C.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学与思结合,温故而知新。③历史地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细节点拨: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大力宣扬其“仁”和“礼”,但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受冷落后回到曲阜著书立说。孔子思想在当时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主要原因是“仁”和“礼”在当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因为当时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时期,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当时周王室不断衰落,在诸侯争霸的形势下提出恢复“周礼”和提出“仁”,是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实际需要的,也违背了分封制不断瓦解的发展趋势及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2)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荀子(战国)。①孟子。地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思想主张:政治方面提出“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伦理方面,强调人性本善;在人格上,强调人要养浩然之气,强调重义轻利。评价:A.“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并非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在当时形势下,单靠仁政是不能实现国家统一的。B.重义对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现实意义。C.唐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细节点拨:一定的思想文化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过来又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孟子代表着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还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给人民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说这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对孟子的主张我们应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②荀子。思想主张:哲学方面,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在伦理观念上主张“性恶论”;在治国方面,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同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在君民关系上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思想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儒家的异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3.道家和法家(1)道家。①老子:主张:“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庄子:主张:提出“齐物”(齐一万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影响:他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建树。他的寓言、散文蕴涵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法家(韩非)。主张: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影响: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与儒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4.墨家(墨子)(1)主张。①“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②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墨家的贡献还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上。(2)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称为“墨辩”。细节点拨:墨子由于当时代表的是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手工业者数量大增,使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墨子和孔子都提出过“爱”,孔子的爱是“仁者爱人,爱有差等”,而墨子则主张“仁者爱人,爱无差等”,主要原因是由于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孔子作为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强调恢复“周礼”,即等级制度,其“爱人”是一种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关心。而作为手工业者代表的墨子,则强调人无贵贱贫富,均应该平等,故他提出“仁者爱人,爱无差等”。正因为如此,儒家思想的代表如孟子,对墨家思想不屑一顾,斥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这说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墨家思想是无法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得到相应的重视的。1.如何看待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与保守性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孔子主张的“礼”是指西周时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2.客观评价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一定的思想文化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过来又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孟子代表着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还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给人民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说这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对孟子的主张我们应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2011·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答案C(2011·福建文综)《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两者对政教的重要性。“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答案D(2011·上海单科)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本题中的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答案B
本文标题: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9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