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
诗歌鉴赏(2010)诗歌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双关、叠词、借代、夸张、衬托、互文、反复;•(二)、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等。(三)、常见表现手法:•起兴、虚实结合(想象)•用典、衬托(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对比•先抑后扬、寓情于景1、比喻与通感•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能突出事物形态或情态特征,或化无形为有形,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棹歌》戴叔伦)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第四句()答: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内容;结构;表现手法2、衬托反衬、正衬、旁衬反衬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思考:(1)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艺术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两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两首诗都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2分)•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2分)•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2分)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1、诗的第二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然未有此句也。”请你说说这两句好在哪里?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梅花的形象?反衬描写:写其姿与香烘托烘托•第一问:1)这一联诗人从正面绘出梅的神韵:诗人用“疏影”绘其姿态,用“暗香”状其芳香,既写出了梅花疏朗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2)诗人还用清洌的池水,溶溶的月色,营造一种清雅的氛围,来烘托梅花疏朗的倩影,幽独的清香,塑造梅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问(要点)•表现手法:正面描写与衬托,•形象特点:枝干疏朗,芳香清幽,高洁雅致。•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湘灵,传说中的舜帝二妃女英、娥皇,湘水女神,她们曾奏瑟以倾诉对舜帝的思念之情。•1)上片用了哪些技巧来刻画弹筝女的形象?•2)下片是怎样突出筝声之哀婉动人的?•上片用衬托与比喻的手法来写弹筝人的美丽。第一,诗人用芙蕖来比喻这位弹筝女,形容她绰约轻盈的风姿。第二,前三句描绘了雨过天晴、清风徐来、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清新、明丽的画面,衬托出弹筝女美丽、清纯的形象。•下片先直接写筝声之哀怨,让人不忍聆听。•移情于景的手法: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失色,哀伤的乐曲,使大自然也为之动容。•衬托手法:湘水二女神的哀怨之琴声来衬托筝声之哀。最后两句诗,写人已远去,青峰静静地伫立在湖边,筝声似乎还在青峰间缭绕不绝,还在听者的心里回荡,以景物来渲染衬托琴声之哀婉动人。3、对比与反衬•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达某种意境或情感。•而衬托,是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几种事物之间有主有宾。•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绝句•杜甫•江青鸟逾白,水碧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使用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明暗向背和墨彩深浅,以加强表现效果。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突出强调某种氛围、情调,增强文章的表现力。4、渲染与烘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渲染鱼儿在莲叶间的嬉戏状态,•烘托人们采莲的欢愉之情。•小桥流水人家•——渲染家的温馨,•反衬游子此刻的孤独寂寞之情。考题一:海棠•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试分析“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两句的艺术手法及作用。•参考答案:诗人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海棠花的美丽和风韵。(或侧面描写)(第一步:点明艺术手法,1分)•美丽的莫愁女因为海棠的美丽而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面对美丽的海棠而迟迟不曾动笔,不肯轻易点染,两句诗都从侧面表现了海棠花的美丽和风韵,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2分)•如此写来,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第三步:分析表达作用,2分)•5、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自己的“志”(感情、志向、情操、愿望等,即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其中的“物”是象征性意象。•寓情于景:•把自己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构成“景”的一组意象是烘托性意象。•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象征性意象•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烘托性意象•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题解: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比喻性意象•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何为虚景?•1)已逝之景•2)想象的未来之景•3)想象的神仙鬼怪之境•4)诗中所留下的空白•——虚写都要借助于诗人的想象或者读者的想象来完成6、虚实结合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虚实对比,相反相成]•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二、虚实相生,相辅相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念妻。虚实相生,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思考:(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谁在“独看”呢?儿女在旁,又为什么说是“独看”呢?(1)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3)不从自己角度写思念对方,而从对方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反向表达思念之苦,全诗侧面虚写(化实为虚),婉曲地表达了自己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2)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这两个字是什么?(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7、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1、正面烘托•2、反面衬托•3、移情入景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喜卢纶外弟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分:指缘分。蔡家亲:表亲。西汉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卫家和霍家是表亲。霍,一作蔡,则用羊祜为蔡邕外孙的事,也是指表亲,均切合作者和外弟卢纶的关系。•1、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1)自己穷愁潦倒的悲凉: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2)表弟来访的惊喜: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2、诗人是如何表现情感的?•1)前四句寓情于景:夜色深沉,居所破旧,一片孤寂;更加冷雨凄凄,黄叶飘零;油灯昏黄,白发枯坐。渲染出一片落寞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独处的孤独愁苦之情。•2)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3)用比喻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的风烛残年,兴中有比,更突出了诗人身已衰朽而沉沦下僚的悲哀。•4)悲喜互衬。前四句极力渲染独处之悲,后四句写相逢之喜,以悲衬喜,以突出两人真挚的情谊,真诚地表达了对外弟的感激。•后四句写喜,但喜中仍有无限悲酸。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困顿,又深感愧对亲人,这种“喜”又越发衬出诗人的无限悲楚。点绛唇•王国维•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请说说这首词的结语之妙。•这首词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词人梦中与亡妻相遇,梦醒后心情怎样?诗人不曾直言,只写醒后举目西窗,惟觉凉月纷纷,丁香似雪,意境冷寂。•“凉”月,本已生出无限凄冷,用“纷纷”形容“月”,似乎月色有如漫天柳絮,纷纷雪花,无处不在,这正是诗人思人之情缠绵繁乱,难以排遣;•而“丁香”以“雪”喻之,雪不仅颜色与丁香相似,更重要的是“雪”还带来一种凛凛寒意,这样的描写,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问: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1)前两句寓情于景。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
本文标题:《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0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