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凌林煌國立中山大學共同科教授一、引言頃者,筆者為析論太平諸王之主要變項─年齡、卒年及死因;籍貫并出身/教育程度;參與時身分/私誼并參與方式;封號官職暨主要事蹟─及其與天國覆亡原因之關聯性,嘗探討現有關文獻,界定太平諸王,探究其總數,並製作其變項總表。1本文除運用各種史學方法,以考證太平諸王各類變項如上所述外,並同時兼用社會科學所常用之量化分析方法,以期獲得較為客觀正確之數據,作為以下進一步析論之基礎。本文取材以直接原始史料為主,輔以間接次要史料,并及先賢與時人研究成果。二、太平諸王變項分析太平諸王之各類主要變項,既已表列於前。以下賡續依序就其(一)、年齡層、卒年及死因;(二)、籍貫并出身/教育程度;(三)、參與時身分、私誼關係並參與方式;(四)、封號官職暨主要事蹟等四大類,逐項分析如1詳見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上)〉,《國立中山大學共同科學報》,創刊號(1999年6月):頁67-95。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22次:(一)、年齡層、卒年及死因1.太平諸王之年齡層此一變項復可區分為二:其一,彼輩參與時之年齡層;其二,渠等謝世時之年齡層。前者可稽者,計29人,其不詳者,凡201人;後者可考者,都32人,其不詳者,共198人。詳如下表所列:表1.太平諸王參與時年齡層表參與時年齡層1~1011~2021~3031~4041~5051~60不詳共計各年齡層人數1691120201230各年齡層所佔%0.432.613.914.780.870.0087.39100多寡排名6432571資料來源:依據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上)〉,《國立中山大學共同科學報》,創刊號(民國88年6月):頁72-92,表1.太平諸王變項總表分層統計而成。說明:1.因受限於現有相關直接原始史料之殘闕佚失,表中太平諸王參與天國之年分,胥以清道光三十年(1850)為準,雖間有誤差,惟本表以每十年為一年齡層,其謬誤訛錯之處,以理推之,或微乎其微矣。2.%欄小數點第3位以下採四捨五入,以下各表同。表2.太平諸王謝世時年齡層表謝世時年齡層1~1011~2021~3031~4041~5051~60不詳共計各年齡層人數0171374198230各年齡層所佔%0.000.433.045.653.041.7486.09100多寡排名6532341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33資料來源:同前表。說明:太平諸王謝世時之年齡層,其可考者,以生卒年互減求之;其生卒年目下尚無法確定者,準此計算;其或略有出入者,同前表之說明。表一顯示:太平諸王參與時之年齡層,以不詳者201人高居首位,殆近九成;次時年31~40歲者,凡11人,約佔5%弱;次21~30歲者,都9人,約佔4%弱;次11~20歲者,計6人,約佔3%弱;次41~50歲者,共2人,約佔1%弱;次1~10歲者,僅1人,不及0.5%;其51歲以上者,則全無一人。上述數據有何意義?其不詳者之高居首位,反映幾近九成太平諸王率皆於泛泛之輩,罕有功成名就者,且多沒沒無聞與草木同朽者,彼輩既鮮名見經傳,後人遂亦莫知其詳矣;其可考者,又以屬青壯年年齡層者較多,尤以21~40歲者為最,屬少年年齡層者次之,屬幼年年齡層者,則僅洪秀全之子洪天貴一人耳,復反映出略逾一成太平諸王參與時,非屬年青力壯者,即屬血氣方剛者,其「以力服人」者,多於「以德服人」者。復由表二得知:太平諸王謝世時之年齡層,亦以不詳者居冠,都198人,幾近九成;次享年31~40歲者,凡13人,佔6%弱;次得年21~30歲并41~50歲者,各計7人,各約佔3%強;次有年51~60歲者,共4人,約佔2%弱;次享年11~20歲者,僅有1人,不及0.5%,其1~10歲者并60歲以上者則全無一人。其不詳者高居首位之因由及微義,與渠等參與時年齡之不詳者同,不贅析述。其可考者,亦密集於21~30、31~40、41~50歲之青壯年齡層,三者併計逾一成,蓋因時值兵燹連年之秋,彼輩率多或領軍作戰,或固守城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44池或捐軀沙場,或被俘殉國,或自相殘殺,有以致之。其屬老年層者,寥寥無幾;其屬少年層者,更是微乎其微。2.太平諸王之卒年彼輩之卒年可考者,計108人,其不詳者,共122人。玆表列如次:表3.太平諸王卒年表卒年18501851185218531854185518561857185818591860人數00331250110%0.000.001.301.300.430.872.170.000.430.430.00排名111188109611101011卒年186118621863186418651866186718681874不詳共計人數261943133411122230%0.872.618.2618.705.651.301.740.430.4353.04100排名953248710101資料來源:同前表。說明:太平諸王之卒年,有異說者,以較為可信者為準;無法確定者,則改以較早之年分為準。表三顯示:太平諸王之卒年,仍以不詳者最多,佔半數以上,其緣由并意義,與彼等參與時及謝世時之年齡,均以不詳者居首同,玆不贅;次同治三年(1864),共43人,殆近二成,是年天京城破,天國覆亡,諸王見殺者最多;次同治二年(1863),都19人,幾近一成;次同治四年(1865),計13人,約佔6%弱;次同治元年(1862),凡六人,約佔3%弱;此三年分,約在湘軍圍攻、合圍、克復金陵前後,斯時戰火日熾,戰況日激,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55其戰死陣亡者,自亦日多;次咸豐六年(1856),計五人,約佔2%強;次同治六年(1867),共4人,約佔2%弱;次咸豐二年(1852)、咸豐三年(1853)及同治五年(1866),各3人,各約佔1%強;次咸豐五年(1855)并咸豐十一年(1861),各2人,各約佔1%弱;次咸豐四年(1854)、咸豐八年(1858)、咸豐九年(1859)、同治七年(1868)、同治十三年(1874),各1人,各約佔0.5%弱;次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元年(1851)、咸豐七年(1857)、咸豐十年(1860),均無一人。3.太平諸王之死因至於渠等之死因,其可考者,都亦108人;其不詳者,亦凡122人。詳如下表所列:表4.太平諸王死因表死因他殺戰死病故互殘自殺溺斃傷亡不詳共計人數5721167421122230%24.789.136.963.041.740.870.4353.04100排名23456781資料來源:同前表。說明:「他殺」者指為清方所殺者;「互殘」者係太平諸王互相殘殺者;「戰死」者指因作戰而陣亡沙場者;「傷亡」者則因戰傷而死亡者。由表四得知:太平諸王之死因,仍以不詳者高居首位,亦逾泰半,其因由與其年齡層并卒年同,玆不贅析;次他殺者,計57人,殆近四分之一;次戰死者,凡21人,幾近一成;次病故者,都16人,約佔7%弱;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66次互殘者,共7人,約佔3%強;次自殺者,計4人,約佔2%弱;次溺斃者,凡2人,百不及一;次傷亡者,僅一人,約佔0.5%。以上數據反映出彼輩生值大亂世,斯時戰火癘疫橫行,人禍天災交迫,渠等率多英年早逝反成常態,誠然可悲可嘆!(二)、籍貫并出身/教育程度4.太平諸王之隸籍230位太平諸王之隸籍,其不詳者計155人,其可考者,都75人。玆表列如次:表5.太平諸王隸籍表籍貫廣西廣東安徽湖南湖北不詳合計人數3231651155230%13.9113.482.612.170.4367.39100排名234561區別密集區非密集區不詳區資料來源:同前表。說明:太平諸王之籍貫,或謂某地人某地籍者,以後者為準;或有隸籍兩地以上之說者,以第一說者,或較為正確者為準。表五顯示:太平諸王之隸籍,亦以不詳者最多,幾近七成,與上述四類變項不詳者之居冠同,其原因並微義亦然;其可考者,復可大略區別為二:其一,密集區;其二,非密集區。前者隸籍廣西者,都32人,約佔14%弱;隸籍廣東者,凡31人,約佔13%強,併計63人,合佔逾四分之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77一(27.39%),此與洪楊等開國諸王之隸籍及其活動圈,不無關連後者依其人數多寡序,隸皖籍者,都6人,約佔3%弱;次隸湘籍者,共5人,約佔2%強;次隸鄂籍者,僅有一人,約佔0.5%弱,併計12人,合佔僅略逾5%。自以上數據之分析,顯見洪楊集團之地域主義色彩極為強烈,其隸籍率多非桂即粵,其他隸籍者,非特僅毗鄰之三省耳,抑且其所佔比率微乎其微。此與其敵對營壘曾國藩幕府之隸籍,遍及斯時全中國,2適呈一強烈對比。5.太平諸王之出身/教育程度太平諸王之出身/教育程度,其不詳者,都208人;其可考者,計27人。3詳如下表所列:表6.太平諸王出身/教育程度表出身/教育程度監生童生武生孝廉文筆極佳稍通文墨不通文墨人甚粗鄙種田墾山優伶將弁隸傭不詳共計人數161119221111208235%0.432.550.430.430.433.830.850.850.430.430.430.4388.51100排名5355524455551資料來源:同前表。說明:1.「稍通文墨」者,包括「識字不多」及「不甚識字」者。2.「不通文墨」者,包括「目不識丁」者。3.具有多重出身/教育程度者,重複計數。2詳見凌林煌:〈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隸籍、出身並官幕私誼之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期6(1998年2月):頁2-9。3或有具多重出身者,或有一種以上說法者。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88由表六得知:太平諸王之出身/教育程度,亦以不詳者高居首位,殆近九成,此與前述各變項不詳者之最多同,玆不贅析;次稍通文墨者,都9人,約佔4%弱;次為童生者,凡6人,約佔3%弱;次不通文墨并人甚粗鄙者,各2人,百不及一;次為監生、4武生、孝廉、5優伶、將弁隸傭并文筆極佳及種田墾山者,各僅一人,各約佔0.5%弱。以上數據反映出:太平諸王率皆出身卑微,其教育程度無法以常規區分。此與曾國藩幕府出身正途者﹝包括進士、舉人、貢監生員﹞高達近六成(59.96%),其不詳者,僅佔三分之一強(35.01%),6復呈一尖銳對比。(三)、參與時身分、私誼關係並參與方式6.太平諸王之參與時身分太平諸王之參與時身分,其不詳者,都207人;其可考者,計30人。7玆表列如次:表7.太平諸王參與時身分表參與幫會塾師耕種販賣商販亡命工人鄉勇家本醫士海盜看牛不詳合計4太平諸王出身監生者,僅北王韋昌輝一人耳,且係「納粟為監生」,屬捐納一途。5翼王石達開之出身/教育程度,相關各書之說法不一;其〈供狀〉/〈自述〉云:「達開自幼讀書未成,耕種為業。」忠王〈李秀成自述〉稱:「翼王石達開…家富讀書,文武備足。」﹝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以下簡稱《文獻》﹞,9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冊﹞2:﹝頁﹞780-782,788﹞;﹝清﹞張德堅纂:《賊情彙纂》,2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1:74,言:「達開…人甚鄙陋凶悍…毫無知識…」;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3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頁1876-1880,謂:「石達開…舉孝廉,…又工文辭,喜吟詠。…」;清史編纂委員會編纂:《清史》,8冊(台北:國防研究院,1961),﹝卷﹞539:﹝頁﹞5991:「達開…少讀書,長業農,為人明大義。」6詳見同註2.,頁9-12。7凌林煌:太平諸王變項析論─兼論天國覆亡原因(下)99時身分會徒為業煙土江湖伍長素封人數733333311111207240%2.921.251.251.251.251.251.250.420.420.420.420.4286.25100排名2333333444441資料來源:同前表。說明:太平諸王參與時,具有多重身分者,分別計數。上表顯示:不詳者仍高居太平諸王參與時身分之冠,亦幾近九成,
本文标题:太平诸王变项析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1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