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东汉辞赋一、东汉辞赋的变化(一)题材上的变化东汉辞赋,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题材,如纪行赋、述志赋、京都赋。纪述行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的纪行赋,如东汉前期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东汉后期蔡邕的《述行赋》。•表述人生志向的以抒情为主的述志赋,如东汉前期崔篆的《慰志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东汉中、后期张衡的《思玄赋》、《归田赋》,赵壹的《穷鸟赋》、《刺世疾邪赋》等。•京都赋,杜笃《论都赋》,傅毅有《洛都赋》、《反都赋》,崔骃有《历都赋》。在东汉前期的京都赋中,则以班固之作最为著名。以后东汉中期张衡的《二京赋》、西晋时左思的《三都赋》,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二)创作宗旨的变化东汉前期的赋出现了大量的从正面宣扬儒家统治思想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内容;又较多地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生活内容和人生情怀。东汉中后期的辞赋,比较前一时期又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充斥于东汉前期辞赋中歌功颂德的内容几乎一扫而空,阐发儒教思想的成分也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三)体式的变化:由大赋向抒情小赋演变骚体作品的代表,如东汉前期班彪的《北征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东汉中、后期张衡的《思玄赋》、蔡邕的《述行赋》等。赋体创作方面,初期赋家继承前汉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的《两都赋》。到了东汉中、后期,传统大赋虽然也时有佳作,如张衡的《二京赋》、马融的《长笛赋》、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但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就是这类抒情小赋的代表。(四)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变化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京都赋的缘起•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两者对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一、京都赋的缘起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杜笃《论都赋》→傅毅《洛都赋》、《反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南都赋》→左思《三都赋》◆扬雄的《蜀都赋》虽未造成巨大影响,但已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等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二、班固《两都赋》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教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伦》,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当时一大议论焦点,已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注。杜笃的《论都赋》即为此而作。班固的《两都赋》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但所持观点相反。(二)创作目的一则因“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一则因“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故作《两都赋》“以极众人所眩,折以今之法度。”(一)创作背景在《西都赋》中,作者主要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西都长安的富庶和繁华。赋从西京的历史渊源、形势险要入笔,历举都市之繁华,士女之优游,达官贵人之麇(qún)集,游侠豪强之竞逐,以及郊畿之富饶,宫殿之雄伟,苑囿之著名,出游之雄壮,射猎之尽情等,浓墨重彩,逐一描写。(三)创作内容《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篇。赋作于汉明帝时期,作品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的对答结撰全篇。昭阳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裛(yì)以藻绣,络以纶连。随侯明月,错落其间。金釭(gāng)衔璧,是为列钱。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于是玄墀(chí)扣砌,玉阶彤庭,碝(ruǎn)磩(qì)彩致,琳珉青荧,珊瑚碧树,周阿而生。红罗飒纚(lí),绮组缤纷。精曜华烛,俯仰如神。在汉大赋中,极力铺张描绘的事物多是作者要否定的东西,《两都赋》也是这样。作者极写西都之繁华奢侈,目的在于树立一个批判的靶子,以为理论的根本。所以在西都宾尽情炫耀一番之后,东都主人喟然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恶睹大汉之云为乎?”在批判了西都宾的浅陋之后,作者又借东都主人之口,盛赞东都洛阳的文治武功和法度之美,这些构成了《东都赋》的主体框架。•过渡之后,赋从批判王莽乱政入笔,历叙光武帝的丰功伟绩,汉明帝的贤德英明,接下来铺写增建宫室、开发苑囿、春蒐(sōu)冬授、祈天祀地、安抚诸邦、宴飨臣僚、修治礼仪、德被四海等等,最后以帝王下明诏,昭节俭作结。作者在这一系列铺写中,处处有意突出东都的一切符合法度,不逾礼制,以与西都相对比,彰显自己的创作意图。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嵕(zōng),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班固从几个方面指出东都对西都的超越:(1)东都以其处于天下的中心地带,超越西京的偏居一隅。(2)东都以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自然人文景观,超越西京险峻的山川。(3)东都以其昌盛清明的政治,超越西京的楼堂馆舍,仙宫神室。(4)东都以其礼乐教化,超越西京的苑囿池沼(5)东都以其法度礼仪,超越西京的任性使气、游侠犯禁。(6)东都以其合乎体制的皇家建筑,超越西京的违制逾礼。(7)东都以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气概超越西京闭关自守的狭隘心里。(四)创作主题《两都赋》通过主客之间的辩难,涉及一系列重大问题:国都的确定是一劳永逸,还是根据需要可以迁移?国都应位于天下的中心,还是偏居一隅?是恃险守国,还是以德治国?是崇尚简约,还是以奢侈为乐?对于这些问题,《两都赋》都给与了明确的答案。(五)艺术特色艺术手法上:1、一是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虽然下篇中仍有不少劝的内容,但这劝的内容里已经融渗了作者严正的治国主张和政治见解,而非单纯铺夸溢美。2、二是详略有致,别具匠心。为了表现倡法度、反奢侈的主题,作者在上篇中将笔墨集中在西都形胜、物富人丰、崇楼俊宇、苑囿池台、浩荡出游、涉禽猎兽等方面,在下篇则歌颂文治武功,宣扬修明法度,铺写兴礼作乐。至于物产、楼台、狩猎,上篇祥而下篇略。如此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突现了创作主旨。空间方面上:(1)《两都赋》在按空间顺序进行铺陈时,完成了由远及近、有由近及远的往复回环。(2)《两都赋》再按空间方位进行铺陈时,采用的是回环往复的笔法,第一次由外到内,然后由内到外,第二次再由内到外,如此循环两次,完成全部铺陈。三、张衡《二京赋》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一)创作背景张衡的《二京赋》是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自下莫不逾侈”,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而创作的。“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二)创作内容《二京赋》模仿《两都赋》分《西京赋》与《东京赋》两篇,借“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的对答结撰成篇。《西京赋》写凭虚公子夸耀西京的繁盛富丽,从地势的险要有力入手,然后逐次铺写沃野的广阔无边、宫殿的华丽壮美、制度的辉煌、国力的雄厚、街市的繁荣、物产的丰饶,以及上林苑威武盛大的羽猎壮举,昆明池优美曼妙的嬉戏奇观,其间还穿插了商贾、游侠、角觥百戏、嫔妃邀宠等方面的描写。生动而形象、细致而全面地再现了西京繁盛富庶、穷奢极侈的都市景观和恢弘巨丽、雄壮无比的盛世气魄,但同样于极度的铺跨描绘中见出其荒谬的一面,见出作者的批判意图。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撞。冲狭鷰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东京赋》写安处先生陈述圣贤之道以否定西京的奢靡风气,从总结秦亡汉兴的历史教训入手,逐步阐明关险不足恃、物丰不可凭,只有遵循圣贤之道、勤于朝政、体恤民情,“进明德而崇业,涤饕餮之贪欲”,遵节俭,尚朴素,使“海内同悦”,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道。(三)艺术手法1、《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马相如和扬雄,也超过了班固。2、《二京赋》在旧有的格局中注入了一些新鲜的内容,并展现了作者独有的艺术才华。①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事象②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四、二者同异比较异:①班固的《两都赋》的题旨比较复杂,涉及东都和西京的许多差异;张衡的《二京赋》的题旨相对集中,主要突出东京和西都俭与奢的差异。②班固、张衡虽然同是以京都为表现对象,但张衡在选材时尽量避免和《两都赋》过多重复,有自己的侧重面。③《两都赋》在描写长安景观时采用回环往复的笔法,出现了两次循环;张衡的《二京赋》则简化了一些程序,只经历从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一次推移。同:①都用理性的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象与朝政礼仪的处理上持相同的态度。两篇京都赋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离和矛盾的倾向。②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角色的设定包括多方面的意义:主方代表对历史的超越,客方则因循守旧。主方处于中心,代表主流话语,客方则处于边缘,和主流话语相悖。主方象征尊重客观事实,客方则信耳而遗目,陷入虚妄。两人都是采用上述方式抑客扬主。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一)创作背景延寿游鲁,既惊其历劫难而未毁,复讶其巍峨壮美而巧夺天工,于是由外而内,由主及次,对整个宫殿进行了细致而精彩的摹绘。(二)创作目的◆一方面盛赞其宏大崇高、豪华精巧◆一方面暗喻天祐汉室、福祉绵长的颂祝之意。(三)创作内容《鲁灵光殿赋》从总体上看明显分为两个板块,前一个板块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后一个板块叙述宫殿宫殿的功能效应,是二元分立的结局。王延寿在对灵光殿的本体特征进行铺陈描写时,依次展示宫殿的巍峨高大、色彩的斑斓、旋室的幽深、构架的复杂和奇特。然后列举宫殿雕刻和图画的丰富多彩:有猛虎厮杀的场面,有虬龙跃跃欲飞的景象;有飞鸟舒翼、白鹭翘首~~赋的后一部分渲染灵光殿的功能效应,王延寿笔下的灵光殿确实通灵,由于它的存在,使得周围不断出现各种吉祥事象:醴泉腾涌,甘露降临~~(四)创作特色①王延寿擅长描写怪诞之物,《鲁灵光殿赋》充分体现出他的这种审美崇尚。他对宫殿本体特征所做的铺陈,对宫殿功能效应所做的渲染,虽说总体上分置于两个板块之中,但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贯穿灵异怪诞之气,统一于尚奇尚怪的审美风尚,是一个有机整体。②这篇赋辞藻华美,刻画传神,层次井然,气势飞动,刘勰称其“瑰颖独标”“善图物写貌”(《文心雕龙·才略》)。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从西汉后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纪实性的述行赋。这些赋的作者都有深厚的史学功底,是史学家兼作家,又都有过漫游的经历,而且他们途经的地点多是前朝故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由此而来,汉代及时行述行赋在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方面有许多新的开拓。特点•⒈汉代纪实性述行赋所出现的地域是连贯的、密集的。•⒉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对集中。•⒊每篇作品都有各自投射的焦点。述行赋的分类由于述行赋作者的遭遇和所处历史阶段客观形势的差异,这些作品所抒发的感受又不尽相同,按其性质可分为:•治世之作:班昭《东征赋》•衰世之作:刘歆《遂初赋》蔡邕《述行赋》•乱世之作:班彪《北征赋》《遂初赋》•刘歆因其校点皇室秘书时,发现了《左传
本文标题:东汉辞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1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