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白细胞的检测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叶絮内容•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及其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及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及其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减少、异形淋巴细胞及其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增多临床意义•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白细胞增多:成人>10×109/L•白细胞减少:成人<4×109/L•受细胞成分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影响白细胞成分•成分:•中性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细胞类型百分数(%)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50.04~0.5分叶核50~702~7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嗜碱性粒细胞0~10~0.1淋巴细胞20~400.8~4单核细胞3~80.12~0.8中性粒细胞直径10-13µm中性分叶核中性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生理性:午后、妊娠后期、分娩时、剧烈运动、劳动、饱餐、浴后、高温、严寒•病理性: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细胞破坏:外伤、手术、烧伤、急性心梗、血管内溶血后12-36h急性大出血:1-2h内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化学药物中毒、生物性的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消化道)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WBC4×109/L•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原因:•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某些病毒感染、某些原虫(疟疾、黑热病)•血液系统疾病:伴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理化因素损伤:射线、核素、苯、药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所致脾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左移: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5%。常见于急性化脓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分5叶以上粒细胞百分率3%。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衰退、抗代谢药应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疾病进展期:提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严重传染性疾病•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包括:细胞大小不均、胞质中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等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杜勒氏小体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后d16-25µm分叶5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棒状小体(auer’sbody)•见于急性白细胞,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胞质中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µm其他粒细胞形态改变•Pelger-Huet畸形假性Pelger-Huet畸形•先天性粒细胞分叶异常•核如肾形、哑铃形、夹鼻眼镜形、花生形•粒细胞功能正常•常显遗传继发于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他粒细胞形态改变•Chediak-Higashi畸形•常隐遗传•粒细胞胞浆内多个直径2-5µm包涵体,淡紫色•易感染•常伴白化病其他粒细胞形态改变•Alder-Reilly畸形•粒细胞胞浆内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常伴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伴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其他粒细胞形态改变•May-Hegglin畸形•常显遗传•粒细胞、单核细胞内含较杜勒小体更圆大的淡蓝色包涵体•血小板减少•大血小板•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3-15um•胞浆内粗大、整齐、均匀、排列紧密的砖红色、折光颗粒•核2叶,细胞易破•参考值:0.5%-5%•绝对值:(0.05-0.5)×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过敏性疾病:哮喘、药物食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多10%•寄生虫疾病:血吸虫、蛔虫、钩虫,E10%;部分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皮肤病:湿疹、天疱疮、银屑病,轻、中度升高•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粒细胞肉芽肿•某些恶性肿瘤:肺癌•某些传染病:猩红热•其他:风湿性疾病、腺垂体功能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嗜碱性粒细胞•直径10-12um•胞浆内粗大、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蓝黑颗粒•参考值:0-1%•绝对值:(0-0.1)×109/L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类风湿关节炎•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转移癌•其他: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淋巴细胞参考值:20-40%绝对值(0.8-4)×109/L大淋巴细胞,直径10-15um,10%小淋巴细胞,直径6-10um,9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多:儿童4-6天(50%)—4-6岁渐低•病理性增多:感染: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巨细胞病毒感染、百日咳、结核、布鲁菌病、梅毒、弓形虫感染肿瘤: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GVHD•相对性增多:比例↑,绝对值不增多,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Ⅰ型(最多见)泡沫型(胞体大,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核偏位,无核仁,胞质深蓝色含空泡)异型淋巴细胞Ⅱ型不规则型(更大,胞体不规则似单核细胞,胞质淡蓝色,少量颗粒,无空泡,核染色质细网状)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Ⅲ型幼稚型(大,直径15-18µm,圆形,椭圆形,胞质多淡蓝色,核染色质纤细网状,1-2个核仁)异型淋巴细胞其他型浆细胞样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正常偶见2%•增多:•感染性疾病:传单、流行性出血热10%,某些细菌、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疟疾•药物过敏•输血、血透、体外循环术后:涎腺病毒感染•其他: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放疗后单核细胞(monocyte)•直径14-20um•胞浆丰富,含较多细小、尘状紫红颗粒•核大、不规则、折叠扭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参考值:3%-8%•绝对值:(0.12-0.8)×109/L单核细胞增多(monocytosis)•生理性:婴幼儿、儿童•病理性:•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机体对刺激因素的血象反应•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出现幼稚细胞•去除病因后消失•病因: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电离辐射•分类:按细胞多少分;按细胞类型分类白血病反应分类•白细胞增多性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型:感染、肿瘤骨髓转移、中毒、急性溶血或出血、外伤、烧伤。伴核左移(<10%),红细胞、血小板无变化,中毒改变、NAP↑,骨髓象粒系增生明显,其他系无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型:寄生虫病、过敏、风湿性疾病、HD、晚期癌。嗜酸粒20%-90%,血象,骨髓象中嗜酸粒为成熟型类白血病反应分类•淋巴细胞型:传单、百日咳、水痘、风疹、粟粒性结核、猩红热、先天性梅毒、胃癌。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淋、异淋•单核细胞型:粟粒性结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性痢疾、斑疹伤寒、风湿病并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症。WBC50×109/L,单核30%•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WBC10×109/L,外周血见较多幼稚细胞,见于结核、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与慢粒白血病的鉴别类白血病反应慢粒白血病明确的病因有原发病无临床表现原发病症状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大白细胞数及分类100×109/L,100×109/L,各阶段粒原粒少见细胞可见,与骨髓相似嗜酸/碱粒细胞不增多常增多粒细胞中毒改变常明显不明显红细胞及血小板无明显变化早期轻中度贫血,血小板数高,晚期均减少骨髓象无明显改变极度增生,粒系90%,中晚幼为主,原+早10%NAP显著增高显著减低,甚至为0Ph’染色体无见于90%以上病例
本文标题:白细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2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