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12年修订《会计学》教学大纲
1《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会计学是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课程体系中属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学科,《会计学》则主要是供会计学专业以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使用的会计学教材,该课程将对象定位为非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该门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为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注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部分(四—九章)为企业财务会计,以六个会计要素为线索,注重企业会计核算及对外报告的产生过程;第三部分(第十章)是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主要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用能力及获利能力分析的方法,并能对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作出简要评价。(二)教学目的通过《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使经济类、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会计核算的过程、方法及特点;了解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的产生过程,使他们对会计学这一学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的科学产生过程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在未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更好的理解会计信息和运用会计信息。(三)教学时数2该课程计划总教学时数:51学时(四)教学方法《会计学》课程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包括不少理论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既要讲解基本概念,又要重视课堂课外实践,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同时,辅以必要的引导式教学。在教学中具体可以采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五)面向专业《会计学》课程主要面向会计学专业以外的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开设。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最重要的概念,使学生对会计学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以听讲为主、接受会计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记忆一些基本概念。(二)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和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3点是: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和要素。第一节会计及其职能一、会计的产生于发展(一)会计产生的根本动因(二)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三)会计产生和发展的阶段二、会计的含义(一)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二)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会计职能包括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两个层次。1.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的内在功能,它在会计活动形成时就已具备,既不能创造,也不能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2.具体职能。会计的具体职能是会计基本职能的外在具体存在形式。会计的具体只能可以归纳为: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和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会计预测、决策、调节、考评等。三、会计的分类(布置课外一般了解)41.企业会计与非企业会计2.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四、企业会计的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会计实践希望得到的结果。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有两个主要代表学派:一个是决策有用学派,另一个是受托责任学派。第二节企业会计的对象和要素一、企业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工作反映和控制的事物,它要求回答会计反映和控制的范围与内容。会计的对象概括为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二、企业会计要素(一)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个定义强调了资产的三个特征: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3.资产预期会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5资产按其流动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二)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回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按偿还期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部分。(四)收入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五)费用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费用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六)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也就是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第三节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5.权责发生制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相关性原则;4.及时性原则;5.明晰性原则;6..谨慎性原则;77.重要性原则;8.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教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和形式。(四)教学时数本章参考教学时数:6学时。第二章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要素之间的关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对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借贷记账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等式,有关概念,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熟记账户结构,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能编制简单的试算表。(二)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以借贷记账法为重点,具体介绍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账户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会计分录、试算平衡方法等。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会计分录的编制以及试算表的编制方法。第一节会计等式8一、会计等式的含义会计最基本的工具就是会计等式,它反映了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及对该资源的求偿权。会计基本等式可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第二等式可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收入-费用=利润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虽然复杂繁多,但就其对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影响来看,不外乎下述四种类型:1.资产项目之间有增有减,增加和减少的金额相等;2.权益项目之间有增有减,增加和减少的金额相等;3.资产和权益项目同时增加,增加的金额相等;4.资产和权益项目同时减少,减少的金额相等。上述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不会破坏会计等式,因此,任何引起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是会计上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9第二节会计科目与账户一、会计科目1.会计科目的意义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不同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要求,分门别类进行会计核算的项目。2.会计科目的分类(1)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的分类;(2)会计科目按所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二、账户1.账户的含义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及系统、连续记录的形式。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和区别。2.账户的结构(1)账户的结构是指组成账户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账户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格式。(2)“T”形账户第三节借贷记账法10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记账方法是指运用账户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会计的记账方法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大类。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1.资产类账户2.权益(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3.成本类账户4.损益类账户三、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所谓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指运用借贷记账法,在账户上记录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规律。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可以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四、借贷记账法的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1.借贷记账法的账户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2.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及其金额的记录。会计分录可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11五、借贷记账法举例1.编制会计分录2.登记账户的程序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根据会计等式和记账规则,检查账户记录正确与否的一种验证方法。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有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两种方法。(三)教学方法与形式本章采用课堂教授、多媒体课件、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四)教学时数本章参考教学时数:6学时。第三章会计循环(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信息载体,使学生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主要会计信息载体从概念上和形式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会计凭证、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其格式、内容和填列方法。12(二)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作用、会计凭证的分类、会计账簿的作用、会计账簿的种类、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对账和结账。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有: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第一节会计凭证一、会计凭证的概念与作用1.会计凭证的概念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2.会计凭证的作用会计凭证的主要作用有:记录和审核经济业务的依据;登记账簿的依据;加强和完善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二、会计凭证的分类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原始凭证的概念和分类;记账凭证的概念和分类。第二节会计账簿一、会计账簿的概念与作用1.会计帐簿的概念会计账簿,是有相互联系的具有专门格式的账页所组成,用来根据会13计凭证全面、连续、系统地序时或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2.会计帐簿的作用二、会计账簿的种类账簿按用途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辅助账簿。账簿按外表形式可分为:订本式账簿、活页式账簿和卡片式账簿。三、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四、账簿的设置和登记1.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2.总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3.明细分类账簿的设置和登记。五、错帐的更正方法1.划线更正法2.红子更正法3.补充登记法六、对账和结账1.对帐的概念2.对帐的内容3.结帐的概念4.结帐的步骤及内容5.试算平衡14七、编制会计报表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三)教学方法与形式本章采用课堂教授、多媒体课件、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四)教学时数本章参考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章资产(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方法以及不同资产的概念、内容、核算应设置的账户及其账务处理。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有关资产的概念、成本构成及相关规定的同时,能够对各种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简单的账务处理。(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项目、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坏帐损失的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第一节货币资金本节参考教学时数:1学时。一、货币资金的性质和范围15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二、现金和备用金的核算1.现金的核算2.备用金的核算(可不讲)三、银行存款的管理与核算1.银行存款的管理2.银行存款的核算第二节应收项目一、应收项目概述1.应收账款2.应收票据3.其他应收款4.预付账款二、应收账款1.应收账款的确认2.应收帐款入帐价值的确定3.坏账损失的核算三、应收票据1.应收票据入帐价值的确定16(二)应收票据的会计处理(三)应收票据的贴现(不讲具体核算)四、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核算第三节存货一、存货的概念及分类1.存货的概念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
本文标题:12年修订《会计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2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