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精)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执笔:沈文娟殷正国从2007年8月开始至今,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开展了市级教科研课题《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现报告如下:一、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概况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师素质及培养模式纳入研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8年2月16日,原国家教委首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至今为止,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在比较热门的阶段。人们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素质结构的分析和评定标准及制度的制定、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比较欠缺。总体而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流至今尚未真正形成。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谈到:“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而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145所,在校生达800万,实际上已经是高校的“半壁江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未能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技术型”特征。近年来,我国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如深圳技师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高职课改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和关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做法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就整体来说,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实际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课程体系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因。我们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主持人:沈文娟课题组成员:殷正国张文利钱轲琛曾锡琴何雪芬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夏世民唐英徐玉程改革,来建设高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队伍。而纵观以上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论述,我们发现:理性地就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结合也鲜有论述。近十几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认为: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更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因此,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⑴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重点关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第一、归纳整理国内外对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模式及趋势研究的相关成果,尤其是对我国高职课改实践中师资队伍保障方面存在问题所作反思的梳理,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初步探讨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可资借鉴的相关研究框架和策略。第二、对本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现状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展开调查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摸清高职师资的基本现状(如来源、结构、职前培训、职后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参与课改的效果、职教能力、在企业或行业实践的经历、为企业、行业及社区提供的技术、科研服务程度等)和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激励、评价、导向措施。第三、从“应然角度”出发,研制、概括出符合高职课改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第四、拟定并实施与验证促进高职课改进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本部分研究要点:①拟提出适切我国高职课改实际的“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策略;②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一定区域,对所提出建议进行检验;③从自下而上的层面,最终形成能提交给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职师资培育与管理决策的建议。3.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选题本身较为独特,把“双师型”高职师资的培养与高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双师型”高职教师要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历练中得以培养,得以促成,理性地选择这一命题展开研究的人比较少见,显出一定的“创新”;二是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省却了很多精力,而集中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中研究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尤其是我国高职课改的进程、成果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从当前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十分及时、具体、可操作的应用价值。4.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科研能力介绍和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介绍⑴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①沈文娟、张伟贤等主要参与完成省级立项课题:《职业学校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转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乃至全国不少职业高中走上管理规范化道路受益颇多。②沈文娟、张文利等老师负责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大教育为农村城镇化战略服务研究》子课题:《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县级电大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多所县级电大在为农村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众多电大来校参观、取经。⑵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①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负责人沈文娟,曾先后担任学工处、科研处、开放办、组织人事处主任,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具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中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何雪芬、曾锡琴、张文利、唐英、钱轲琛、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徐玉、夏世民都是各部门、各系部的负责人或骨干,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了解比较全面、深刻,并多数已具备了高级职称或硕士学位。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计划为2007.10.30-2009.12.30,有着较为足够的时间保证。②有较严格的研究活动制度(附:课题研究活动制度):a.本课题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工研究相结合的制度。b.集体研究一般安排在每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般由课题主持人召集,也可由承担该阶段研究任务的人员召集;研究内容一般有集体学习研究、交流讨论有关研究活动的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外出参观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安排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等等。c.分工研究主要是根据分工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在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开展较大的活动时,如需帮助,课题主持人应统一安排,组内成员应主动配合。d.无论是集体研究还是分工研究,所有成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集体研究决不允许迟到、早退、缺勤,分工研究决不允许拖延时间,影响下一阶段的研究。总的是宁前勿后。课题主持人要经常检查督促。e.研究中要注意形成和积累台帐资料,包括书面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本资料。书面文本资料要使用专用稿纸或A4纸打印。特别要注意成果资料的形成和收集,论文、阶段性研究文章要及时拿出去评奖、发表。f.凡违反上述制度且不参加实际工作、无成果者,则从课题组中除名,且不能享受课题组共同成果③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较好的研究氛围。④学校有较丰富文献资料,具备较为完备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现有超星电子图书20万种,方正电子图书4.5万册,电子学术期刊6000种;有专项科研经费预算,特别是有较多、较稳定、较热心的社会协作单位。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其达成情况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主要研究阶段完成时间课题组成员分工阶段成果形式、数量1.准备阶段2007.10—2008.03沈文娟等收集、整理、学习各种资料、数据;课题设计及开题课题申报、评审书开题报告2.初步研究阶段2008.03-2008.10全体成员理论研究;张文利、钱轲琛等调查研究;沈文娟、曾锡琴、唐英、吴小红、夏世民等实践探索相关论文、理论研究综述调查报告学校师资三年规划、激励制度、实践工作总结与论文3.策略尝试阶段2008.10-2009.04沈文娟、殷正国、王丽、郭晓阳等研制基本策略模型,在本校进行尝试,并及时反馈、修正、完善;进行总结,迎接中期评估,完善研究方案,确定下阶段重点,以深化课题研究“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培养策略理论解释模型及相关论文双师培养措施、数据及相关论文中期研究报告4.综合研究阶段2009.05-2009.12沈文娟、殷正国、王丽等:全面梳理总结,深入研究,形成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争取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应用。并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通过鉴定研究报告论文集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预期达到的目标承担者论文20篇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全体课题组成员调查报告1篇为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的完成提供基础材料张文利中期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各1篇通过专家评审核沈文娟推广研究成果提供学校决策使用,促使学校“双师型”教师实际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09年12月三、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施了调查研究过程;文献分析研究过程;综合研究过程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方法。2007年10月,在专家对课题可行性论证后,本课题即进入了着手研究阶段,主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1.文献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与继承,为课题研究起着理论基础作用。已有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组共查阅著作近百余本,论文500多篇,并对主要著作及论文进行了集中的学习与研讨,如: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贺文瑾、石伟平的《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唐林伟、周明星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夏秀莉,李乃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祝士明、张元的《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李利的《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隋学圃、颜玉风的《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李玉春、何静的《中澳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邓红珍的《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黄崇本的《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特征》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阅读,本课题组成员对高职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构想,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具体策略有了粗浅的想法。课题组成员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百篇有一定思想认识深度的读书笔记。在两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探索,还积极进行课题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共有3本专著,有12篇论文在核
本文标题: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3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