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4171692233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二班元倩0809104044我国甘草资源的开发现状与保护摘要:甘草开发领域十分广泛,素有“十方九草”之称,甘草合药能解百毒,在轻工食品方面,被广泛用作糖果、蜜饯、饮料、啤酒、卷烟、酱油等行业的添加剂。在农业种植方面,甘草不仅可以增加药农的收入,而且是很好的防风、固沙,改良盐碱地的理想植物。其枝、叶还是牧业的良好饲草。同时甘草又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商品,因其用量相当惊人,身价猛增,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大量采挖甘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关键词甘草开发现状保护一、我国的甘草药效及分布现状甘草别名国老、国老草、蜜草、蜜甘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甘草在中国的自然分布区域为N34度~N48度,E75度~E126度的狭长地带,南北延绵14个纬度,东西横跨51个经度,横贯13个省市自治区,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以南,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以西的三北地区。分布区内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357606卡.cm-2年-1,年平均温度为6.47℃,7月平均气温为22℃,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2℃,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年平均降水量30mm左右,不少地方还在100mm以下。甘草分布区横跨了温带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碳酸盐黑土型草甸土、栗钙土、棕钙土或灰钙土、淡碳酸盐褐土、黑垆土和荒漠化盐化草甸土都适于甘草生长,在深厚疏松无石砾的沙壤或轻壤质土地上甘草生长尤为良好。建国以来,甘草药用品主要来源于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区的野生资源。一直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全国的购销和出口,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管理。,50年代有以甘草为主的草原面积53.3万hm2,到1981年缩减为11万hm2。由于原料不足,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甘草浸膏厂绝大部分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由于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60年代以后野生甘草资源的消耗量逐年增大。新疆自治区商品甘草年收购量60年代为5700t,70年代达2.25万t,80年代初又增加到3.75万t。70年在群众性大上中药材的推动下,甘草收购明显增长,销售平稳上升,导致产大于销。特别是在70年代末期,农村经营政策进一步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药材生产的积极性,对野生采取了围栏保护措施,而且野生变家种又获成功,产量明显增加。80年代以来,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药农的积极性,使甘草生产持续发展。近几年需求加大,野生资源有限,人工采挖对植被破坏严重,因此国家制定限采限挖政策,大力支持鼓励人工种植,家种甘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甘肃陇西已形成了种籽销售大县,涌现出一批专业育苗村,种苗辐射甘肃全境以及周边地区,种植面积已有相当的规模,加工、销售已形成完整体系和销售网络。甘草的种植面积很难准确统计,因为除甘肃之外,还有新疆、青海、宁夏、内蒙中西部等地。至目前尚未确切统计数字,但近年来种植面积连年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滥采滥挖和盲目的大面积种植,结果出现了市场供大于求,药贱伤农,药农大面积弃种,近几年才逐渐恢复种植。甘草人工种植的研究工作开始于60年代,到80年代甘草人工栽培的主要技术关键已经基本解决。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人工种植兴起于90年代初,目前正处于由野生资源向人工资源过渡的关键时期。目前人工资源的产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种植面积较大的省区主要有内蒙古、宁夏、甘肃和吉林,其次是山西、陕西、河北和辽宁。目前以甘草为建群种的甘草群落分布面积与解放初期相比己减少了50%以上。二、我国甘草资源的开发现状1、在中药配伍的广泛应用据分析甘草中含有甘草酸,味道极甜,置于1:20000的水溶液中,仍具有甜味,故在中药处方中,可扮演矫正其他诸药异味的角色。其次,甘草还具有解毒作用,甘草酸在体内可水解生成一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具有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能增强肝脏的解毒作用,缓和药性,甘草酸属于有机酸,可与中药中多种生物碱起化学反应,生成不易溶解的沉淀物,既将这些沉淀物在体内缓慢分解而逐渐发挥药性,又可使药性发挥缓慢,从而降低副作用,同时,甘草酸还具有类似药用活性碳的吸附作用,能吸附多种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在体内逐渐释放出来,缓慢发挥药效。甘草能增强方剂中其他药的功效,这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酸有关。甘草酸还具有“助溶作用”,与其他药同煎,可增强其他药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使药性增强。甘草本身虽无抗菌作用,但它能增强其他清热解毒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2、甘草在食品开发上的应用甘草味甜,根及根茎中含有大量的甘草甜素,除用于医药和保健外,还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作为天然甜味剂,是至今发现的最好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在食品开发上在咖喱粉、杨梅蜜饯、九制陈皮、甘草杏、甘草酸梅姜、甘草菊花饮料、甘草保健饮、红枣甘草饮等产品上得到广泛应用。3、甘草在日用品制造方面的应用用甘草提取的甘草甜素可配制成护肤霜、祛斑霜、高级珍珠膏等产品,既能美容护肤,又能消炎、抗变态反应、治疗皮肤病等作用,甘草甜素水溶液具有胶凝性,可制成变凝性的化妆水剂及乳液,使用保存皆很方便。高级香烟中常用甘草制品作为烟草的甜剂、增香和保湿剂,减少烟草的毒害作用。综上所述,甘草的作用相当广泛,在现代轻工应用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运用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学科技术,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用价值和作用机理,这样有利于甘草的开发和技术上的广泛应用。三、甘草资源的保护及对策我国是世界野生甘草主要出产国,甘草主要产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等省(区)。由于甘草制成品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加之受地域分布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甘草资源极为短缺,过度的滥挖乱采更使甘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野生甘草资源面临三个方面的威胁:一是滥挖乱采威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加之全民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野生甘草资源已经被滥挖乱采逼上了苦涩的濒危之路。二是农牧业生产威胁。野生甘草资源栖身的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农牧民普遍存在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行为,人进甘草退,资源破坏严重。三是经济开发威胁。过度的经济开发、水源争夺破坏了野生甘草资源习惯的生态环境和传统的资源分布。保护甘草资源,不仅仅是单纯的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倍受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失去的不仅是甘草资源,破坏的不仅是生态环境,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面临灭顶之灾!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必要保护措施。第一,既然滥挖甘草因贫困而生,因此,必须首先从源头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引导农民通过劳务输出等正当渠道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闲暇之余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花,使他们有更合算的收入渠道,而不去疯抢甘草。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在加强环保宣传的同时,引导农牧民通过正当渠道改善生活条件。其次,借国家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强劲东风,堵源截流,坚决打掉甘草地下交易市场。对全区甘草加工、收购、运输的个体、集体、国营企业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对无采挖、专营和许可证的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如果没有市场诱惑,农民就会停止采挖。挖了甘草卖不出去,农民自然会放弃靠挖甘草发家的念头。第三,政府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制止采挖甘草,无疑对保护草原和甘草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甘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还必须理顺甘草资源的管理体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草原由畜牧部门管理、流通由工商部门管理、经营由医药部门管理、收购由计划部门下达的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坚决落实业已制定并实行的限制采挖、专营和许可证制度。理顺甘草资源的管理体制,杜绝“以罚代管”的权力寻租行为,坚决落实限挖、专营和许可证制度。第四,深化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像土地承包那样,将草原承包到户,使草原的“管、建、用”和“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逐步扩大人工种植甘草和围栏封育面积,提高甘草的产量和品质。通过种草养畜,切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五,国家要尽快制定防沙治沙法规,修改完善现有的草原管理方面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加大对破坏草原、滥挖甘草的打击力度,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能一罚了之。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草原,制止滥挖甘草,才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武器,才能使饱受摧残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造福人类。为治病救人,甘草已经为人类奉献了数千年,如今野生甘草资源却被人类逼入了绝境,我们亟须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依靠制度管理,加大人工种植,而不是以牺牲野生资源为代价,为甘草筑就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参考文献:《中草药保健》华龄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谢宇主编
本文标题:中药417169223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