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题画诗歌鉴赏题画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目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画交相辉映。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诗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已特有的观感和情思。•(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托物寄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如: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病牛•宋(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入侵,他任兵部侍郎,是最得力的主战派,结果为投降派所排斥,遭贬谪。南宋初,李纲被高宗赵构起用为相,修内治,整边防,力图收复中原失地,又为投降派所不容,很快罢相后居鄂州。《病牛》这首诗便是他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在鄂州所作。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拓展拓展:1画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试想象画中的景象。拓展2.鉴赏09石家庄质检牧牛图①田锡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1)第二句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2分)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1分)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1分)(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3分,“秋天原野”1分,“牧童吹笛放牧”1分,“闲适平和”1分)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1分)•拓展3.秋风纨扇图•秋来纨扇合收藏•何时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注:画面上是一女子手执纨扇,在庭园中徘徊,面部表情神色忧郁。•请分析诗歌的深刻主题•后两句想象画中人物的身世际遇和如此感伤的原因,不仅有看破世事后的劝慰,也更深层地表现出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愤懑。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08年全国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8.(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6分)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阅读清代郑燮的两首诗,完成8—9题《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8.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怎样的情感?9.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8.作者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作者对渔家的艰难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9.示例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示例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本文标题:题画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5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