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 东莞:世界制造业名城
东莞:世界制造业名城1.区域概况1.1区位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东莞市位于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东与惠州市接壤;北与广州市、惠州市隔江为邻;西与广州市隔海相望;南与深圳市相连。1.2政区辖32个镇(区)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五普总人口645.1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54.51万人暂住人口490.6万人。2.区域发展特征GDP010203040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年份增长率(%)GDP2.1快速乡村-城市转型地区010203040506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年份一产%二产%三产%40%40%50%30%20%20%16%15%0%10%20%30%40%50%电脑磁头鼠标电脑扫描仪电脑键盘占全球比例占全球比例2002年,东莞市近3000多家电脑资讯企业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2.2外向带动00.8710.9252.58191050100150200197819851990199520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外贸出口237.4亿美元,占全省五分之一及全国7.3%,连续7年紧跟深沪之后;2002年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968.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为70.5%2.3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东莞市行政区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现状已开发面积703平方公里,城镇密集,连绵程度高。•劳动密集型—民工:–五普总人口645.1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54.51万人,暂住人口490.6万人。–全市总人口中每十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147人,超过60%的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为初中,说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研发型高技术人员短缺。-2002年从邮政汇出142亿。东莞市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61.6%16.3%18.2%1.7%1.7%0.5%未上过学(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数据来源:《跨世纪的东莞人口》2.4自下而上发展地方政府主导,管理区是乡村-城市转型最活跃的实施者和推动者0%20%40%60%80%100%19851990199520002001村办工业镇办工业私营个体中央、省、市属工业4548.969.9010203040506070亿元市级镇级村级2001年财力(政)收入2.5区域差异显著3.矛盾与挑战•东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耀眼明星。外资驱动、自下而上的工业化浪潮,推动东莞经济社会与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转变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但随着发展的深化,以往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引致的问题也逐渐显露。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区域竞争的日益激化,东莞面临严峻挑战。3.1经济增长、人口膨胀与空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2003年东莞市GDP达到802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17.7%;同时人口从1990年的174万增长到2000年的645万。但东莞市域土地面积只有2465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更是只有628平方公里,2002年已建设用地面积为429平方公里。这么多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聚集在如此小的地域范围内,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压力,也严重制约了东莞市的进一步发展。部分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已接近甚至超过可建设用地容量,与土地利用存在较大矛盾,如虎门、万江、麻涌、企石、石碣、清溪。部分发达镇区的现状建设用地规模已接近可建设用地容量,现有用地资源已出现不足,如莞城、长安、石龙。部分发展较慢的镇区可建设用地容量尚有较大存量,主要分布在北部东江沿岸及中部部分地区。延续现有的发展模式?•经过对东莞市各镇规划的搜集、整理与拼合,得出以下数据(部分规划尚在编制中的以估算为准):至2020,规划全市总人口1200万人,规划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注重工业发展,相对忽视城市建设与生活环境营造。虽然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但城市功能不强,城市布局杂乱,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绿化等各项配套设施未能跟上,城市景观与建设面貌欠佳,城市建设欠缺艺术品味,居民的整体生活素质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2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相对滞后3.3发展粗放、布局分散、空间效率低下过分偏重“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土地开发失控、粗放,规划与土地管理难以落实;“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造成建设布局过于分散,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低,单位土地产出低,也带来区域衔接、协调的困难。3.4道路交通网络发达与城乡建设空间分割目前东莞市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03公里/平方公里,是我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但与此同时,发达的公路网络纵横穿越,必然把城乡用地切割成许多部分,造成用地零散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便,空间组织和区域内交通组织难度加大。这种矛盾在高等级公路密度大的镇区表现更为明显,如长安、虎门等。4.趋势与规划东莞将进入一个发展转型与升级的新阶段,可能的趋向是:从经济增长导向走向生活素质导向,从工业化走向城市化、现代化,通过城市牌战略,实现战略重点与战略途径的转变,建设适宜创业与居住的城市环境;从蓝领密集经济走向白领密集的经济,从加工基地走向制造业名城,实现产业优化与升级;从自下而上走向自上而下,实现空间整合与优化;从沿交通干线轴向扩展的组群城市走向网络化的大都市格局;从以地生财、粗放经营的土地开发模式走向营销导向的区域空间营造(从筑巢引凤到城市营销),从外资驱动走向外资-国内大企业跨地投资-政府投资-地方民间资本合力驱动。应对新的发展背景和挑战,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如何通过空间的拓展和整合来促进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空间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重要调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新部署。城市目标•国际制造业名城–以东莞制造业发达、经济国际化的城市特色为基础,进一步增强科技开发能力,努力成为1T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成为重要的消费市场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还要成为为外商服务具有比较完善的后勤基础设施的城市。•现代化城市,文化新城,生态绿城–突出城市功能,创造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环境–东莞与广州、深圳三地功能互补,形成合力,共同组成一个辐射华南、全国乃至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城市带。这种“中心城市组合”意味着城市之间的良好分工,东莞应重点强调“专业职能的组合”。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加强宏观调控,突出塑造城市功能产业空间整合几个重点产业园区-西部沿海产业带-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东部产业带东莞市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结构调整上提出了新的发展构想。尝试由市政府牵头建立的跨镇区工业园区以整合镇区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城市空间整合一中心,多支点东莞中心城港口工业及物流区铁路枢纽及物流区松山湖科技园区虎门组团莞城组团常平组团塘厦组团城市功能布局新城市中心区松山湖科技园区虎门港区常平铁路枢纽石龙客运枢纽虎门物流区常平物流区东部工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及策略发展区谢谢!
本文标题:东莞:世界制造业名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6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