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孟子》两章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简介《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共同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和《论语》、《大学》、《中庸》加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有积极的意义。孟子名言: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春秋无义战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尽信书不如无书。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进攻地利不如人和——防御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中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顺之失道者寡助——畔之论证施行“仁政”(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结构图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思:“得道”是什么?施行仁政得人心得民心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守城一方)还是弃城离去,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安居下来不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依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拥护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拥护的人就少。拥护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拥护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着天下人都服从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父母兄弟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第一段:几个人?六个人共同的特点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第二段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常常没有忧患,往往遭至灭亡个人国家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受磨炼的益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论证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经过艰苦磨练成就一番大业道理论证客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治国无法家拂土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要经受忧患个别事实一般道理(客观)二、忧患的益处个人正(主观)国家反三、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二.从正反面论证经过磨练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生于忧患),国无忧患易遭灭亡(死于安乐)的道理。三.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附:译文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遭受贫困,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是用来使他的思想活跃起来,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到的能力。人总是犯了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受到折磨,思想受到阻碍,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流露在脸色上,抒发在声音里,人们才能了解他。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遵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国君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患的,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之后知道,忧虑苦难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导致人死亡灭亡(国家灭亡)。
本文标题:孟子两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8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