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育传播学的性质:教育传播学时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学科。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拉姆创立的。传播的类型:传播的功能:一、沟通二、协调三、教育四、娱乐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和通道。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教育传播的四要素:一、教育者二、教育信息三、教育媒体四、受教育者教育传播的演进发展阶段时间特征信息媒体方式感觉器官口语传播约公元前3000年以前量少、零散、无序原始、简单口耳相传听觉为主文字约公元前3000年日益增多,从零散到逐渐多另加视觉为主传播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2传播以后-公元19世纪末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样读写训练电子传播公元19世纪末以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增多,系统化、科学化多样化、多煤化再加人机对话视、并用听觉网络传播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海量增多,数字化网络化再加网上交流视、听、并用触觉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想象极其规律性。它的对象是整个传播系统和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教育传播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四个要素组成。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受教育者的学习,培养人才的过程。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一、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二、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三、通道传送阶段四、接收与解释阶段五、评价与反馈阶段六、调整再传送阶段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一、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策略”:激发动机—复习功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三、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教学事件与学习过程的关系教学事件学习过程1.引起注意接受各种神经冲动2.告知学生目标激活执行控制过程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确定信息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33.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把先前的学习提取到工作记忆中4.呈现刺激材料突出有助于选择性知觉的特征5.提供学习指导语义编码,提取线索6.引出作业激活反应组织7.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建立强化8.评价作业激活提取,使强化成为可能9.促进保持和迁移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四、假设--推理教学策略: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五、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我国学者将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归纳为四种类型:归纳型、演绎型、发现型、示范型。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贝罗的S-M-C-R传播模式信源(S)信息(M)通道(C)受传者(R)传播技能内容视传播技能态度成分听态度知识处理触知识社会背景结构嗅社会背景文化符号味文化信息的特征:一、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二、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三、信息可以被传输和存储四、信息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教育信息的特征:(1)科学性(2)目的性(3)系统性(4)共享性(5)多样性符号的本质:(1)符号代表事物(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分类: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4语言意义的象征性理论:(1)符号的意义—字词本身的意义(2)指示物的意义—事物所具有的意义(3)在个人心目中的意义—个人所理解的意义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的意义不是语言符号的所固有的,而是使用这些语言符号的人赋予它们的,只有当人们把语言符号与特定的对象联系起来的时候语言符号才有意义。(语义三角形)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词语非语言符号的特性:(1)普遍性(2)形象性(3)多维性(4)整体性教师的非语言符号:(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6)类语言符号(7)副体态语言符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自然语言人工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因果联系人(思维)因果联系符号号(间接联系)指示物5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1.辅助性2.准确性3.适宜性4.稳定性5.情感性教育传播中的符号互动原理:一、编码、译码与符号互动二、共同经验与符号互动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一、来自信源的干扰二、来自编码的干扰三、来自信道的干扰四、来自译码的干扰媒体,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媒体的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教育传播媒体的类型:(一)按教学媒体发展的先后分类:1、传统教学媒体2、现代教学媒体(二)按教学媒体的印刷与否分类:1、印刷媒体2、非印刷媒体(三)按感官分类:1、听觉型媒体2、视觉型媒体3、视听型媒体4、互相作用型媒体(四)按教学媒体的物理特性分类:1、光学投影教学媒体2、电声教学媒体3、电视教学媒体4、计算机教学媒体(五)按技术特点分类:1、数字教学媒体2、非数字教学媒体戴尔的经验之塔6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一)呈现力(二)重现力(三)传送能力(四)可控性(五)参与性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传播行为包括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与传递。(一)教育信息的收集:第一步: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第二步:选择信息源第三步:考虑信息收集的方法(二)教育信息的加工:1.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筛选)2.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的(信息管理)3.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易传的(信息编码)(三)教育信息的传递:教师在传递信息时,应注意一下问题:1.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2.传递的信息应是完备的3.要注意信息的实效4.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5.要注意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干扰教师的素质要求:一、热爱教育传播事业二、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三、掌握教育传播技术四、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言语符号视觉符号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电影电视参观展览野外旅行观摩示范参与演戏设计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7学生的传播行为:(一)接收传播信号:1.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2.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3.使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4.视听大众传播媒体5.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二)进行译码:1.将信号转换为符号2.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三)输出与反馈信息学生的传播心理:一、选择性心理:(一)选择性注意:1.信息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2.信息具有易得性3.形式灵活多变4.考虑受传者的媒体接触习惯(二)选择性理解1.需要2.态度3.情绪4.习惯(三)选择性记忆1.创造良好的记忆环境2.重视首尾效应3.必要的奖惩二、遵从性心理(一)群体因素(二)个体因素1.个体的威信2.个体的心理特征3.个体的性别特征师生互动机制的类型:(一)假相椅型(二)非对称性相椅型(三)反应性相椅型(四)彼此相椅型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一)校园环境(二)教室环境(三)社会信息(四)人际关系(五)校风班风(六)电、光、声、色、空气、温度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一、扩展功能二、激励功能三、陶冶功能四、益智功能五、增强功能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一、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环境和设施二、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三、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四、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子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它的局限性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教育和社会改革的效果,研究的焦点在于大众传媒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有限效果论:一、社会系统的制约作用二、使用与满足论三、创新推广理论三、文化规范论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8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二、特定的教学对象三、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四、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一、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1.达标程度2.教学时间3.教学规模三、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形成性功能与总结性功能的区别:(一)评价的时机不同:形成性评价在一个教育传播项目(或者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进行。通常将教育传播项目有计划地分成若干阶段,对各个阶段进行观测、评估。总结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传播项目(或者课程)结束时进行。(二)评价的目的不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为教育传播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作为调整和改进教育传播过程的依据。总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为教育传播项目的整体价值和效果做出评判。(三)评价的规模不同:通常形成性评价首先在小样本范围内进行,逐渐推广。总结性评价则在项目所涉及的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整体范围中进行。(四)评价结果的“受众”不同:评价结果的受众指评价结果将为其所用的人们。形成性评价的受众主要是教育传播项目的设计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他们将运用形成性评价结果调整和改进教育传播过程。总结性评价的受众包括教育传播项目的潜在用户(学生、老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赞助者、上级领导等,他们将根据总结性评价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决定(采纳与否、支持与否、肯定与否等)。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一、共同经验原理二、抽象层次原理三、重复作用原理四、信息来源原理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一、科学性二、操作性三、综合化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文献研究法(二)调查研究发(三)内容分析法(四)实验研究法(五)系统科学研究法调查研究发法的步骤:一、提出研究假设二、确定调查对象三、设计调查问题四、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一)选择课题、确定研究假设(二)选择实验对象(三)设计实验方案(四)实施测试(五)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形成实验报告9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可以使学生受益无穷,乃至终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什么,如何学,由此可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一个好的教师,应具备那些基本素质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一个好教师的优良素质,首先应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上,而良好的师德首要的是要忠诚事业,爱岗敬业,有工作责任心,有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烈愿望,有工作激情,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去,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本文标题:教育传播学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8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