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九十一年第二次国民学生基本学力测验试题疑义表
1九十一年第二次國民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科別試題題號資料提供者疑義性質決議國文科第1題江紹群題幹疑義ˇ答案疑義其他疑義維持原答案試題內容「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段文字的主要用意是在說明什麼?(A)若不夠寬容,就不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B)美是非常主觀的,人人感受各自不同(C)唯有用心觀賞,才能看見美的事物(D)有良好的視力,才能發現美景疑義內容江紹群:「美,到處都有,……,而是缺少發現。」所謂缺少「發現」可以視為一種「寬容的態度」,如果人人都能保有「寬容的態度」則平時不易察覺的美好的一面,都將一一呈現。我認為讚美是去發掘他人的長處,是一種「美」,包容是一種擴大性的發掘他人長處,可以令人更能發現美好的事物。所以「美」的缺少發現,主要在於態度,而不僅在於用心與否,只要用心當然可以發現美的事物,但就積極性而言,就不如(A)選項來的富有啟發性的教育意義。說明寬容有二義:一為寬大容忍。二為寬恕。此二解較偏重於對錯誤的事物抱持諒解的態度;此題的重點在強調如何發現已存在的「美」,而不是把「不美的、錯誤的」的事物看成是「美的、好的、正確的」,因此,此題無疑義。2科別試題題號資料提供者疑義性質決議國文科第18題林麗雲李儀珊題幹疑義ˇ答案疑義其他疑義維持原答案試題內容下列各選項「」中的文句說明,何者適當?(A)「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求學時要善於利用時間,才能有好成績(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研究學問應該誠實,不能自欺欺人(C)「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為學應該認真勤奮,以彌補先天的不足(D)「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切的求知欲是學習的動力疑義內容林麗雲:選項(A)文句說明並無不當。因「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意指努力多少,收穫也有多少,「求學時善用時間」即努力唸書,「才有好成績」是努力的收穫。選項(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當指一切事理,不僅指研究學問。正確答案不完全正確。選項(C)重在流動,即精勤,所以「認真勤奮」並無誤,「以彌補先天的不足」則溢出。(A)、(B)均可。李儀珊:(A)選項「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對於「善於利用時間來讀書,才能有好成績」解釋也合適。說明選項A意謂付出一分勞力,就獲得一分收益,旨在勉人勤奮向上,不可懈怠懶惰,強調的是「勤」。而「求學時善於利用時問,才能有好成績」意謂能將時間作妥善的安排,或有效利用瑣碎的時間來學習,重點不在「勤」,而在「對時間的掌握」。選項B雖可引申為凡事實事求是,誠實不虛假,但其出處「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第十七》)乃孔子以真知之理教子路,因「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汝以知之之道乎?」(朱熹《四書集注》)故這段話的原意是在強調求知態度應誠實不自欺,課本第四冊第十三課注釋八亦有說明。據此,答案為B無誤。3科別試題題號資料提供者疑義性質決議國文科第24題陳柏菘題幹疑義ˇ答案疑義其他疑義維持原答案試題內容下列各組「」中的同音字,何者意義不同?(A)凡被認為是垃圾的那些東西出現在他們的防區,他們便「予」以清除╱母親給「予」他的影響相當深遠(B)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那一聲聲沉穩而規律的跳動,給我極深的震「撼」(C)為了準備期中考,他手不釋「卷」,全力以赴╱帶著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讀書(D)我明明是個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為什麼卻不感謝老天爺╱在這廣漠的人海裡,我獨自「混」了二十多年疑義內容陳柏菘:(D)選項中「混」吃混玩,指糊塗渡過,詞性為副詞╱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是作者胡適先生的自謙詞,指在人海中努力奮鬥,詞性為動詞。兩個「混」字意義不同,詞性不同。有深度的國文題目,答案可能不是一成不變,學測具有生活化、活潑化的命題精神,請容許學生也有深入的想法。說明此題問的是意義而非詞性;此句雖選自課本,在句中卻已提供完整的情境,可直接從句中判別答案,學生從題目沒有提供的訊息作為解題的依據,並以此認定自己想法較深入,應是過度記憶課文而妨礙理解,造成的混亂;即使「混吃混玩」為胡適的自謙詞,仍必須解釋為「糊塗度過」的意思下,才能成立,因此,此題無疑義。語言的確有因使用情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然在其變與不變之中,仍有其規則性,希望同學能真的了解其中的差異再做判別。4科別試題題號資料提供者疑義性質決議國文科第26題林軼丹陳品采陳紀元黃俐瑄魏廷臻蕭琬臻茅耀元李儀珊黃中彥題幹疑義ˇ答案疑義其他疑義維持原答案試題內容以下中式橫寫信封畫線處的格式與寫法,何者錯誤?疑義內容林軼丹:「恭啟」應與「敬啟」同有「請對方恭敬的開啟」的意思,同屬對晚輩的啟封詞,由於從信封中無法看出雙方的輩分關係,所以應該沒有問題。且「恭啟」一詞在課本並未提起,且參考書及補充資料也沒有提到,如果「恭啟」並不常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過於艱澀,就不符合基本學力之精神「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主要取材來源」及「重要的、基礎的、核心的學科知識」。如果「恭啟」一詞並不存在,考一個不存在的詞,讓考生不知是不存在還是未學過。而題目「何先生星星」把名與姓分開大都用在對長輩,且具有頭銜,如「何院長星星」、「何庭長星星」,如使用「先生」應與第二冊課本上「王大明先生」不把名與姓分開。所以應選(C)錯誤。黃俐瑄:(C)選項「何先生星星」應是錯誤,許多書籍都有舉例並予以指正。(南一國中教學網nani、黃俊郎應用文)茅耀元:信封格式中,受信人的姓名、稱呼有以下規則。若為一般性的「先生」、「女士」、「小姐」應為:姓、名、稱呼。若為職稱才可以用:姓、職稱、名,較為禮敬。(請參考黃俊郎應用文)選擇C的應該也算對。因為在信封上的受信人,若用一般姓稱呼如:先生、女士、小姐等。是要姓名連在一起。只有職位,如主任、部長等,才可以用姓、職稱、再加名。而且名可以縮小一點。陳品采:答案(D)請同輩收信人「恭啟」明顯錯誤;但課本教的收信人地址寫在左上角與題目有所出入,即答案(A)及(B)亦應參考。魏廷臻:此題在課本上給我們的範例〈第二冊語文常識上應用文作法─書信,第32頁〉和老師課堂上教我們的,一直都是姓名在前,稱謂在後,而且在日常生活上,我們所接觸學習的慣例,易造成誤判。懇請釋義,應容許一些不同的想法。李儀珊:本題並沒有指定是寫給平輩的信,所以並不能規定啟封詞一定要用對於平輩的,且(C)選項之寫法與課本並不相同,應是「何(A)(B)(C)(D)5星星先生」。陳紀元:一、本題選項(C)「何先生星星」的用法,應是錯誤。二、說明:本人於考前曾請教兄長有關第二冊「應用文書信」的疑問,當時家兄曾補充提到信封中欄如果稱呼對方職稱(如:校長、老師……)時可以把職稱提前到名字前(如:李校長宏鈞),但稱「先生、小姐」時,便不可以,(根據國立編譯館,及一般民間版本「高中國文應用文教材」的說法)請各位委員先生釋疑,謝謝。蕭琬臻:中式信封收件人何先生星星並非一般正常書信信封的寫法,但限於類似:黃部長榮村;呂司長木琳鮮少用「何先生星星或是黃小姐美麗」因此,建議第26題選擇C者亦可列為正確。黃中彥:(C)何先生星星→應改成何星星先生,(C)應該也可以。說明(1)「恭啟」同於「敬啟」,都是請對方恭敬地開啟信封,不論對象是長輩、平輩或晚輩,都絕對不可以使用。故選項D明顯錯誤,方為正答。(2)中式橫寫信封的受信人地址、姓名和稱呼、啟封詞由中央自左向右分兩行書寫。發信人地址、姓名橫寫在左上角或信封背面,故選項A、B正確無誤。(見88年版第二冊語文常識上)(3)在信封格式中,受信人的姓、名、稱呼有兩種順序,第一式為「姓、名、稱呼」,第二式為「姓、稱呼、名」,稱呼包括一般性稱呼(如先生、小姐)及職稱。在第二式中所用的稱呼一般都是職稱,但也有部分人採一般性稱呼,若要對受信人表示尊敬,則名字的部分可以側書(即字體縮小偏右),若用的是一般性稱呼,則不可使用側書。本題的寫法屬於第二式,「何先生星星」此寫法雖不常見,但並無錯誤,且字體大小一致,並無側書,故選項C無誤。備註:感謝同學們提供的資料,本小組已確實查閱。但上的說明有些爭議,同學在引用時宜多斟酌。6科別試題題號資料提供者疑義性質決議國文科第33題王育倫楊震宇李卓嘉韓湛竹題幹疑義ˇ答案疑義其他疑義維持原答案試題內容「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在盛滿水的鍋子放入一條魚,然後把水的溫度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逐漸升高。剛開始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點都沒有異樣,但是在兩個小時之後,魚兒竟一點也沒有掙扎地死了。」此則故事的寓意是在說明何種道理?(A)人恆過,然後能改(B)習之中人,甚矣哉(C)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D)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疑義內容王育倫:由「水中溫度逐漸上升,而魚兒仍在水中悠然自得,然後竟毫無掙扎地死了」,可看出當時魚兒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便會懶散(淫),故符合(C)選項。楊震宇:題目中說是給魚慢慢加溫致死。若給魚池的水一下加溫一下減溫,於是變溫動物,會以適當的溫度調節,較不易死亡,可謂是「勞則思」。若是慢慢加溫,魚的溫度調節會先疲勞,就會像差不多先生一樣,溫度好像和之前一樣,在這種安逸的情況,導致魚的溫度調節器失靈,正可謂是「逸則淫」,故答案亦可選(C)。李卓嘉:(B)習之中人,甚矣哉。習慣應是長時間,而題目指魚在二個小時後沒有掙扎就死了,且和習慣似乎沒有什麼關係。韓湛竹:題目中的魚因為沒有突如其來的危機使其不知「勞則思」,緩慢的加高溫度始於失去警覺性,渾然不知死神將至而造成「逸則淫」最後甚至招至死亡,可說是「物之情也」,所以答案(C)應屬正確。(例如新聞常報導一些人自恃泳技好,下水前未暖身,最後反而溺死。)說明「淫」有過分不合理、過甚的意思。魚悠閒的游,本是牠正常的生活方式,並不是什麼過甚的、不合理的行為;因此,「勞則思,逸則淫」出自課本第五冊第四課,解釋為,勤勞就能心思靈敏,安逸就會行為迷亂。此選項所表達的意思與題意不同。因此,此題無疑義。7科別試題題號資料提供者疑義性質決議國文科第34題陳建甫黃中彥題幹疑義ˇ答案疑義其他疑義維持原答案試題內容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蘇軾〈記承天夜遊〉根據文意,作者為什麼要到承天寺?(A)失眠難耐(B)心緒無聊(C)偕友賞月(D)參禪求道疑義內容陳建甫:因為心裡無聊,所以到承天寺找朋友賞月,故心緒無聊(B)應為答案。黃中彥:念無與樂者(心緒無聊)→遂至承天寺(B)應該也可以。說明蘇軾本已解衣就寢,卻因窗外照進的月光怡人而欣然起身,出門賞月,但想到無人同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一同賞月。文中「念無與樂者」這句話的出發點並非「心緒無聊」,(若是無聊的話就無所謂的「樂」了),而是想找個人一同來欣賞月色之美,故答案為C無誤。8科別試題題號資料提供者疑義性質決議國文科第35題陳柏菘黃詩茹陳建甫題幹疑義ˇ答案疑義其他疑義維持原答案試題內容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蘇軾〈記承天夜遊〉本文末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表達出怎樣的感慨?(A)標榜自己有隨遇而安的修養(B)自嘲自己與張懷民一事無成(C)有閑情逸致才能欣賞到美景(D)無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賞美景疑義內容陳柏菘:第三冊課本第77頁注釋說明蘇軾被貶至黃州,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具有隨遇而安、坦然豁達的修養,才可培養出欣賞美景的閒情逸致,並寫出「記承天夜遊」,因此(A)(C)選項都可當作「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所要表達的感慨。黃詩茹:因蘇軾於元豐六年被貶官至黃州,兩人同為天涯淪落,「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暗
本文标题:九十一年第二次国民学生基本学力测验试题疑义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8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