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8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进行: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图解】西北地理环境整体性[典型例题]1.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材料二: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图。材料三:(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的轮廓D.东亚、南亚成为最强盛的季风气候区CDAB(2)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这种特性表现在: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3)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整体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高原季风,高原季风的风向大致与东亚季风的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牵一发而动全身”土壤沙化、盐碱化等局部小气候受到影响洪涝灾害增加整个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物种减少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图解】湿地面积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游含沙量加大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洪涝灾害频繁土壤盐渍化形成冲积平原地下水位升高(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图解】干旱地区灌溉的生态效应【选项】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b.降水增加;c.空气湿度增大;d.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abcd[典型例题]读图,回答2~3题。2.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大气环境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BA[典型例题]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4~5题。4.上图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5.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CC[典型例题]6.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地势变化:地势逐渐降低。理由: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沉积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2011福建]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7.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7.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②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③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④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⑤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⑥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⑦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21[2012上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2012上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8.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38.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2)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其形成发育过程。如: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2、气候与土壤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3、生物与土壤4、地形地势与土壤5、人类活动与土壤【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另一方面,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图解】总结土壤的形成土壤物质组成与分布1、土壤物质组成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类型分布地区地壳物质循环黑土东北平原北部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层深厚、有直立性、富含矿物养分,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红壤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土壤,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地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等加以改造紫色土四川盆地由紫红色的页岩或砂页岩风化而成。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典型例题]根据材料和图,回答9~10题。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9.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C[典型例题]根据材料和图,回答9~10题。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10.土壤有机质含量()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B[典型例题]读图,回答11~12题。12.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11.从地表向地下有机质含量变化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DC
本文标题:2018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1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