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高等教育的概念与本质第一节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与发展简况1、高等教育的概念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高等教育”概念:⑴潘懋元(《高等教育学》1984):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学生的年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年):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⑶朱九思(《高等教育辞典》,1993年):高等教育又称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传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些概念,各有各的思考角度,所以不尽一样。它们大体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教育对象、基础、目标、内容、机构、属性等。综合这些概念,本教材对高等教育的界定如下:•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相对性:是相对初等与中等教育而言的。高等教育活动的专业性: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活动的制度化:是在专门的机构中实话的,且有一定的规则。2、高等教育的发展简况⑴萌芽阶段中国:殷商时期官学:辟雍、泮宫。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稷下学宫,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古巴比伦、古埃及的“寺庙学校”,雅典的“雅典大学”,教授“七艺”: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与修辞学。⑵雏型阶段西方:12世纪初形成的中世纪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教学内容有较大修改,并形成了行会式的学位课程。中国:书院教育,书院是学习与研究的场所。⑶成型阶段西方: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客观上要求专业人才,大学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学堂。⑷完善阶段西方:19世纪中叶,美国形成了“初级学院”(专科)、本科、研究生院这种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了完善阶段。中国:20世纪初才兴办近现代模式的高等教育。3、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规模化:二战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很快,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中心化: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进社会的中心。时下的“知识产业论”、“信息社会论”、“知识经济论”等说明高等教育的中心作用。综合化:理工综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综合素质人才等。国际化:知识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职业化: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教育,特别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对高校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社会的需要。终身化:科技发展、知识更新,要求每个人必须终生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多元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大学的专利,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二、高等教育学的形成1、高等教育学的形成⑴高等教育研究的萌芽——个别研究阶段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研究,大约始于19世纪中叶。休伯的《英国的大学》(1843年);纽曼的《大学的理想》(1852年);俄国皮洛戈夫的《大教问题》(1895年);美国哈帕的《高等教育的倾向》(1905年);德国保尔森的《德国大学》(1906年)等。⑵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的产生1862年英国成立的“学术机构协会”,有高等教育研究职能。1893年,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开出“高等教育”课程;到1964年,美国有57所学校开出了560门左右的高等教育课程。我国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有思考的学者主要代表是蔡元培。⑶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主要表现:第一,高等教育学科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分支领域和独立的交叉学科。如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政治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哲学、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形成了高等教育学科体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基本形成)。第二,研究组织不断扩展。主要在三个层面上成立研究机构:一是学校层面,如1956年美国政府资助建立的“加利福尼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二是国家层面,如1964年成立的“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学会”;三是国际层面,如1972年成立的“欧洲高等教育中心”(设于布加勒斯特)。第三,高等教育学科的制度化。表现在它成为一门正式的专业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规模上得以扩展。如在美国,1964年全美共有87所大学开设了大约560门(次)“高等教育”方面的课程。第四,研究成果不断扩展。如科尔的《大学的功用》(1963年),阿什比的《大学的社区》(1963年)、《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1974年等。三、高等教育学的性质⑴什么是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而言,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以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⑵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需求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条件、方式、方向与速度,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物质需求与经济发展的产物。•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推动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相关学科有:教育学、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四、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五、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哲学层面研究方法•一般学科层面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第二节高等教育本质一、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1、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性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国家通过制定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及政策、法令、规章等规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通过培养人才来巩固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直接为政治服务。2、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属性高等教育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非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属性生活经验与社会道德观念的传承。二、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高等专门性•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2、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高等教育对象一般是18岁以上的青年,其生理与心理发育已趋于成熟,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与较强的意志力与毅力。3、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教育劳动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包括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个体间的传递与流通,即培育学生理性和发展他们的精神,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性创造过程。三、高等教育的价值1、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⑴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表现在: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即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即对学生价值观、世纪观、道德观、人文素质等的培养。⑵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高校代表社会,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同时,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促进个人的社会选择。所谓社会选择,即社会依据一定的规则,给个体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并由此影响个体的发展程度与社会地位。高等教育会为个人的社会选择提供帮助。促进个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指一个人从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向另一种地位或阶级的运动,包括上向、下向和水平运动。•高等教育所促进的社会流动主要是“代际流动”,即下代所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地位异于上代所从事的职业与地位,具有“上向流动”性质。2、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由于高等教育同时与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发生关系,具有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即价值的多样性。•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个人本位、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价值观。⑴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对人来说,理性和精神是自然力求达到的目的,以至公民的培育和道德训练,应该以它们为目的而进行安排。纽曼的《大学的理念》: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理智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发展。这些思想进入高等教育之后,成为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大学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纽曼:“大学的功能不是研究,研究应该在其他地方进行。”阿什比:“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为重要。”课程设置不注重创新而偏好继承。主张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时期出现的几种高等教育思想及其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模式。自由教育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强调心智的训练,以“七艺”为基本科目;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六艺及稍后的书院教育。人文教育是19世纪中叶,以纽曼为代表。普通教育概念产生于现代,1945年哈佛大学《一个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报告:“普通教育首先考虑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教育”,即后来的通识教育理念。⑵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美国芝加哥大学“让知识不断增长,从而丰富人类生活”。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强调学术独立,倡导独创性的钻研精神”。•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强调要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促进个人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为大学办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美国耶鲁大学校长施密特:“我们有千万条理由尊重知识,但我们用人文科学去教育人们渴求知识的感人价值在于我们坚信知识是工具、是力量,更重要是它本身有价值。”⑶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1947年《美国民主的教育》的报告:“教与学必须服从社会目的,个人前程与社会责任应紧密配合,高等教育的整个基本任务是激励青年人担负起劳动世界中的有关社会责任等。”1979年前苏联《关于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和提高专家的培养质量》的决议:“提高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把高等学校变成教育、共产主义教养和发展我国社会的科学和主导中心。”•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在对人的教育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为社会培养公民,为国定造就人才。因而进行严格的专业教育。四、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1、大学走进社会中心的历程农业经济——以土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以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机械化生产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知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的大学逐步走向了社会。知识经济——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和消费为核心。大学走向了社会的中心。•2、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大学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大学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大学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产学研联合体,大学创办企业等。第三节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基本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⑴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自然科学类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等,直接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科学,都间接或直接受制约。•⑵社会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与教育变革;政治制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⑶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的制约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模式的形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质量的评价,都是通过人来进行的,文化传统通过对这些人来间接地影响高等教育。此外,人口、民族、宗教以及地理、资源、生态环境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高等教育起到制约作用。•2、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⑴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与发展科技来直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⑵高等教育
本文标题:教育学ppt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2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