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李树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李树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第12课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倭人无故派兵……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开炮轰击……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清朝对日宣战诏书日本对清宣战诏书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清国……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朕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中日因何而战?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走出经济困境。从中国的棉花输入,从1887年82万元增长到600万元,急剧增长了7.5倍。为了节约棉花的输入费,1887年,第一银行的涉泽荣一,计划在上海设立加工厂,但被清朝官员拒绝。后来三井物产只能与英美系商会合资在上海设厂,没有支配权。从1887年开始的5年间日本的纺织业,生产规模增长5倍,生产量提高9倍,成本大幅下降,比印度棉丝有价格的竞争力。但是,由于西方与中国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固定关税等,日本棉丝在上海市场上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中日因何而战?摆脱生存危机,制定出大陆政策让我们看看东亚地图。日本不过是一个稍离欧亚大陆,浮于海面上的一个岛国而已。朝鲜半岛像是一肢胳膊,从欧亚大陆伸向日本。当时中国认为,只要把朝鲜半岛揽在自己的翅膀之下,朝鲜半岛随时可以成为攻击日本的绝好基地。同时,可以使没有腹地的岛国——日本的防卫变得困难起来。为生存而战。——日本扶桑社《新编历史教科书》(02年版)2、清朝方面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清朝政治十分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3、欧美列强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4、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考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土地,军力俱不及中国十分之一……加之人手无多,水陆不相护,战事未及十次,国中人财俱竭……理既悖逆,势又孱弱,我中国于此不日本之胜,而谁胜乎?——《中倭战守始末记》日本撮尔小国,外强中干,久为寰海所共识……区区一日本……惟有决议主张,大加驱剿,兵威既振,以后办理交涉事务,自能就我范围。——褚成博(清朝给事中)●战争结果黄海大战:海军第一炮;撞击吉野。平壤战役:可耻的逃窜,平壤失守。辽东之战:中国大溃散;旅顺屠杀。威海之战:苦守威海卫,集体投降。探究二、中国何以战败?两种改革两种准备两支军队两个皇室两国国民●中国何以战败?——两种改革洋务运动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毕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李鸿章●中国何以战败?——两种改革明治维新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中国何以战败?——两种改革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俾斯麦(德)●中国何以战败?——两种准备中国准备1894年6月9日,日军登陆仁川,进占汉城。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摘编自《盛世之毁》●中国何以战败?——两种准备日本准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松阴(1855年)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计划武力攻取中国沿海地区并划归日本版图,然后进一步肢解中国,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的方案。1893年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完成了侵略中、朝的战争准备。●中国何以战败?——两支军队北洋兵舰合计二十余艘。海军一支,规模略具,将领频年训练,远涉重洋,并能衽席风涛,熟精技艺……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李鸿章日本蕞尔小邦,亦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李鸿章北洋海军●中国何以战败?——两支军队日本海军1870年,兵部省向天皇提交《发展海军建议书》,制定了一份在20年内拥有大小军舰200艘和常备军25000人的海军发展计划。1885年,日本修订海军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海军十年扩军方案。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海军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已建立起一支拥有6.3万常备和23万预备对的陆军,和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清朝的北洋海军。●中国何以战败?——两个皇室中国皇室光绪大婚庆典,耗费银子500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其终生不欢●中国何以战败?——两个皇室日本皇室一天宁可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海军。1874年,天皇诏令:从即日起,天皇开始撙节内宫开支,进餐时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箫停了,什么锦衣玉带,什么钟鸣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1887年,天皇发布谕令:决定从内库中提取三十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中国何以战败?——两国民众清朝民众反观中国,作为典型的异族统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满汉对立的背景下不仅是疏离的,甚至是敌对的,满洲统治者为防止汉人崛起而采取愚民政策,民众只知逆来顺受,对于国家的命运毫不关心,对于同样是异族的日本人没有明显的仇恨心理,不愿意替一个异族去打另一个异族,清军对中国民众的残害更是让民众难以对满人统治的国家产生认同感。因此,在战争期间,不仅没有出现任何民间的抗日组织,反而在日军占领区民众完全以顺民的姿态出现,甚至争相报名应征日军运输夫谋取生计。民众对于国家的淡漠心态●中国何以战败?——两国民众日本民众明治维新的重要目的就是仿效欧洲,将日本改造成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其成果在本次战争中初步得到显现。战争初期,陷入危机的日本民众对于战争没有任何兴趣,但是在政府爱国主义的鼓噪下迅速掀起对于战争的狂热,即便生活贫困也还是从口中省出十个八个梅干钱捐献给前线的士兵,并对战争后可以获得多少敌国的土地和赔偿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国家成功地将民众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军国国民的迅速养成梁启超说:“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西方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梁启超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3千万两白银;开放府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探究三、《马关条约》的危害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③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公车上书”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敢问中国出路——民族觉醒●敢问中国出路——民族觉醒“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领导。1894年11月24日成立于美国檀香山。目的在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895年,兴中会组织发动广州起义。●试问中国勇气?——民族危机与民族亢奋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女无节义男不贤,鬼子不是人所添。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将山。另一个角度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杀中国教民,杀在华外国人,焚烧教堂,清廷没有尽力制止,反而纵容姑息,任其滋生蔓延,最后更是许可义和团大举进入北京,焚烧教堂,屠杀教民,威胁在华传教士和外国公使生命安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华人基督徒死亡(根据教会方面的统计)。此外,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未有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清军以及中国平民约七千人。义和团对清末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不仅倾力破坏华北大地上所有现代化设施,而且导致北
本文标题:李树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5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