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LOGO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Aj.刘菲菲KAEW^^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有哪些?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要素禀赋说(H-O定理)里昂惕夫俄林(瑞典)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重商主义者2.1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2.1.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资本积累:capitalaccumulation)转折点(mark):地理大发现(thegreatdiscoveriesofgeography)“金即财富”:重商主义者把金银与财富混为一谈,由此产生了拜金主义。海外贸易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金银财富。2.1.2货币差额论与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货币差额论二、贸易差额论时间早期晚期代表人物JohnHales(约翰·海尔斯)WilliamStafford(威廉·斯塔福德)ThomasMun(托马斯·孟)观点每一宗贸易必须实现出超,赚取金银。尽量把国家的剩余货物以制成品的形式卖给外国人,换取金银。评价把货币和商品完全对立起来。有了一定的进步,看到了原料贸易和成品贸易间的巨大差额。2.2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代表作品:《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s)(经济科学的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被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一)亚当·斯密用国际分工论述国际贸易问题,指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其中前面的作用尤其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分工。→结论: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使各国都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因此,各国应当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商品,从而使得各国的资源、劳力、资本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e.g.苏格兰酿酒)绝对优势理论(AbosoluteAdvantage)★定义:为了更多的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我们把这个理论称为“绝对优势理论”。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商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绝对优势理论”又叫“绝对成本说”(AbsoluteCost)。确定绝对优势的两种方法:1劳动生产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Qj/L(Qj是j产品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2生产成本: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产品j的劳动成本=L/Qj(Qj是j产品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见课本上的例子)例:比较英法在生产小麦和布上的绝对优势:小麦布劳动力(人)产量(吨)劳动力(人)产量(匹)法国1005010020英国150505020合计25010015040请通过计算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两种方法比较两个国家谁在生产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谁在生产布上具有绝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后:小麦布劳动力(人)产量(吨)劳动力(人)产量(匹)法国200100英国20080合计法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是0.5;英国在生产布上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是0.4。按小麦和布1:1的比例交换后小麦(吨)布(匹)法国5050英国5030合计10080运用专业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对英法两国都有好处,可供消费的产品数量增加了。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可以说,亚当·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国家比较发达,有可能在多种产品的生产中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对外贸易仍在两国之间发生,而亚当·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从而说明他的理论还有很多明显的缺陷和不足。(→David)2.3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又一位巨星级人物)他创立了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AdvantageDoctrine)代表作品:《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对优势实际上指的是更大的绝对优势或较小的绝对劣势。亚当·斯密Vs.大卫·李嘉图1相同点:从论述个人的分工和专业化开始,而且明确指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根据各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来进行;2不同点:亚当·斯密讲的优势是生产成本要绝对低于别国;而李嘉图所说的优势是一种相对的优势,也就是比较优势。确定比较优势的三个标准:1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则具有比较优势。(e.g.中国、日本生产鞋和帽子)2相对生产成本: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B)=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一个国家的相对成本越低,就具有比较优势。3机会成本:例:比较英国和葡萄牙在生产毛呢和酒上的相对优势:一单位毛呢(Qj=1)一单位酒葡萄牙90人/年(L)80人/年英国100人/年120人/年请分别计算出英国和葡萄牙在生产毛呢和酒上各自的劳动生产率~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毛呢酒葡萄牙1/90(0.89)1/801/80(1.125)1/90英国1/100(1.2)1/1201/120(0.833)1/100由此可知,英国在生产毛呢上有相对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上有相对优势。国际分工后:毛呢酒葡萄牙/(90+80)÷80=2.125英国(100+120)÷100=2.2/分工后的贸易利益:毛呢酒葡萄牙1.1单位1.025单位英国1.1单位1.1单位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取得国际贸易利益的关键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评价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仅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进步作用,而且对西方的贸易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行国际贸易要扬长避短,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思想,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单纯强调取得比较利益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分析,而出于整体和长远利益发展的考虑,有些外贸活动并不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如进口生活必需品、对外援助等等)。因此,不加分析地对待比较成本说,也是不恰当的。2.3要素禀赋说(H-O定理)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戈特哈得·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1899-1979)﹤师生关系﹥伊·菲·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1879-1952)代表作品:《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在这部书里俄林系统阐发了生产要素禀赋学说(TheoryofEndowment),用来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这就形成了赫克歇尔-俄林学说,简称H-O学说或H-O模式。俄林的区域贸易学说区域贸易学说:1地区是进行贸易的最初的基本单位,地区间贸易的发展才演化为国际贸易。2这里地区的划分不是人为的,而是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3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是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4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要有明显的差别,地区间的贸易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展开的。5国际贸易是区域贸易的组成部分,但是又不同于区域贸易,因为各国间的贸易障碍很多,因此,国际贸易具有特殊性。国际贸易是最为重要的贸易方式。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1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当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用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不同时,商品从价低的国家输入价高的国家,只要价格差额高于运输成本等费用。2国际贸易的发生必须具备重要的前提条件,即贸易双方商品的国内价格比例必须不同。因为没有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就没有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就不能发生。3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来自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衡量生产成本的方法:俄林采用了2×2×2模型,即两个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出两种商品进行贸易的分析模式。此外,俄林还假设两国生产的物质条件或技术系数都一样,即生产要素的密集性相同。一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多,则价格便宜;供给少,就昂贵。注意: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两种定义方法:a价格定义:如果一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价格低于其他要素的价格,这种生产要素就丰富;b实物定义:一单位的劳动拥有的资本量很多,说明资本丰裕。→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2.5其他理论证明2.5.1里昂惕夫之“迷”里昂惕夫(美国人,1973年Nobelprize经济学奖)创立“投入—产生分析法”,对要素禀赋进行经验验证。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像美国这样的资本密集型国家,有大量的资本,应该出口资本占较大比重的商品,进口劳动占较大比重的商品。但是里昂惕夫通过大量的精心计算,发现情况却完全相反,美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2.5.2先发优势先发优势指的是能促使一个公司成为某个行业先行者的经济和战略优势。也就是说,先行者获得规模经济的能力对于后来者进入市场形成了一种障碍。总结:国际贸易的4大基本理论+14.要素禀赋说(H-O定理)(进一步发展)3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再发展)2.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发展)1.重商主义(萌芽)+里昂惕夫之“谜”(对要素禀赋的验证???)谢谢Thankyou
本文标题: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9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