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佛教文化概论2之2.
一生教化•1,鹿野苑初转法轮:净饭王五大臣:憍陈如、阿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善鹿王、恶鹿王、梵摩达:鹿繁殖–善根成熟,宿因发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长素、花斋–一人吃素,十人念佛。•2,度耶舍等50人–须发自落,袈裟披身–先证果,后出家。–三十二相:如身金色,手过膝,广长舌,顶肉髻,眉间白毫。《长老偈》:“我曾著粉脂,修饰甚华美;身穿迦尸衣,佩戴皆昂贵。今已得三明,笃行佛教规。”(富贵,佛戒)•三明:一曰宿命明,二曰天眼明,•三曰漏尽明。(解释)•3,度三迦叶等1000人–优楼频螺迦叶:木瓜林–“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毒龙,火光三昧,三昧定火–《长老偈》:“佛陀声誉高,见佛显神通;我未行礼拜,妒慢生虚荣。佛陀善调御,责备并教诲;使我受教诲,使我受震动,产生大惭愧。从前修苦行,利益得甚少;放弃小神通,皈依我佛教。从前贪爱重,祭祀得满足;皈依佛教后,贪嗔痴断除。现得宿命通,以及天眼通;并有他心通,以及天耳通。为答一目标,出家皈佛教;断除一切结,目标已达到。”《长老偈》:–伽耶迦叶“迦叶有渡口,名叫帕尔古;一日三下水,早晚和中午。(故事?????????)往世若有罪,今生可洗除;我之洗罪处,便是帕尔古。如今听善法,得知一切苦,清净无贪欲,诸罪已洗除。我以圣洁身,成为一佛徒。进入八圣道,身处激流中,洗除诸罪恶,依教得三明。”•陶潜(渊明)《归去来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脱胎换骨的变化。•4,度舍利弗、目犍连等200人–六师外道:删阇耶教徒:舍利弗、目犍连–舍利弗:鹙鹭(qiulu)–马胜(星)比丘:三千威仪,八千细行。“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目犍连听后,法喜充满。–目连救母,《盂兰盆经》5,教化的地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随类现身,随机设教。各类根机,都能得到殊胜的法喜。•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中的白池露,16会《般若经》•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大般若经》、《法华经》•庵摩罗园,《净名经》(《维摩诘经》)教化的地区•摩竭陀国,《贤愚因缘经》、《华严经》。•竹林精舍:(永信《朝圣记》页12:地图。页•9)•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金刚经》《阿弥陀经》•诞生迦毗罗卫(尼泊尔的岚毗尼花园:永信《朝圣记》页1,2),•得道摩竭陀:佛陀伽(jia)耶。说法波罗奈(初转法轮:初次说法,鹿野苑,永信《朝圣记》页6),涅槃拘尸那(罗):去世。(永信《朝圣记》页3)涅槃•1,最后应供和说法:纯陀,须跋陀罗•2,遗嘱四件大事•以何为师?波罗提木叉•依何而住?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经首?信、闻、时、主、处、众的六种成就。•《金刚经》卷首:“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祈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梵语:evammaya(长音)shrutam.涅槃•孝:作为教主的释迦牟尼,是佛教精神的完美体现,他的行孝是对所有僧尼佛子行孝的鼓舞和激励。释迦牟尼诞生仅只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生天。释迦牟尼成佛后,便以神通力去忉利天宫为母演讲佛法。佛为母亲说法三月有余,来报答慈母深恩,使其归顺佛法,证无生法忍,得不退转。但佛陀却仍然认为慈母恩德浩大,不足以报答。•释迦牟尼成佛后,回故乡迦毘罗卫,暂住城北萨卢园中。这时,净饭王率领释迦族人恭迎。而释迦牟尼认为,不应父王亲迎,便率弟子往见父王,之后为其说法。佛教认为,佛法能在精神上给父母带来最大的快乐——法喜之乐,这样的孝心高于仅只是赡养的外在行为。“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当释迦牟尼遥知净饭王命在不久时,立即探视父王。佛如世人一样尽孝子之情,安慰父王对死亡的痛苦。“佛从袈裟里出金色臂,掌如莲华,即以手着父王额上。”之后佛为父王说法,并将手掌放置在父王心口,直至父王断气。•父王去世后,身为人尊的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为警示世间不孝者,想要亲自抬父王灵柩。后来四大天王化作人形,抬净饭王棺。世尊便手执香炉,在前引路。佛对父王之孝,既有作为世尊在精神上以佛法宽慰父王,又有作为孝子对父王的亲密关爱。•释迦牟尼生母去世后,由姨母大爱道悉心爱护,扶养成人。《大爱道比丘尼经》记载,大爱道恳请佛陀允许她出家,遭佛拒绝。后来阿难为之求情,佛陀虽知女众出家会使清净佛法不得久住,但考虑到大爱道的育养之恩深重,便允许她出家。•女众僧团的产生与佛陀的念恩之情有关。大爱道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位,当她了知佛将欲涅槃,便先佛入灭。佛陀亲自担抬放置她遗体的床,送至坟间火化。当时諸天想要供养大爱道舍利,佛陀不允,而要亲自供养其舍利。•部派佛教的分歧;•佛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大乘佛教的形成,•大乘佛教由大众部发展而来。•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基本差异;•大乘佛教由小乘大众部发展而来。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我解脱。•密教的形成与兴起;•佛灭后约七百年,始由龙猛见诸南天竺铁塔中,密乘从此昭著于世。初为杂密,后为纯密。纯密于唐开元年间输入中国。•佛教在印度的灭亡•从七世纪中叶开始,便有信奉异教的突厥族由中亚细亚侵入印度的西北部。到十世纪后半期,他们逐渐进展到五河地区,并向内地侵略,所到之处,印度原有宗教均受到破坏。到十一世纪波罗王朝末期和继起的斯那王朝时期,侵略势力渐达东印各地。佛教上师们星散避难,多经历尼泊尔、迦湿弥罗等地来到西藏。最后斯那朝王室也改变了信仰,超岩寺等重要学府先后被毁,留存的僧人寥寥无几。于是佛教残余不久便绝迹于印度本土,这大约是在十二世纪末叶的时候。•佛教的对外传播
本文标题:佛教文化概论2之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1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