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佛教的由来、发展和概况
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一)佛教的创立1、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社会通行等级森严的中心制度,把人们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犬舍和首陀罗。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阶层为强化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各个种姓的社会地位、应有的权利以及生活方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激起了犬舍和首陀罗的仇恨,也使刹帝利不满。共同的利益使当时印度社会的后三个等级团结在一起,争夺政治权利的斗争使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武器,佛教就这样应运而生了。2、释迦牟尼的佛教的形成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性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他的族姓。“牟尼”是明珠、圣人的意思,所以“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在佛教早期典籍中并没有这位创始人生平的完整记录。其主要事迹散见于佛教各个部派后来编成的经律中,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存在许多荒诞成分。佛教中有许许多多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说,他究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人们对此曾经产生争论。根据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基本可以确认他是一个历史人物,其生活年代是从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与我国孔子的生活年代(前551—前476)大致相同,比孔子早逝7年释迦牟尼出身刹帝利种姓,相传它是古印度著名王族甘蔗王的后裔。由于对人生存在各种疑惑和苦恼,29岁时释迦牟尼依然抛弃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到深山旷野参访名师、修持学道,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是解脱之路,于是弃而至菩提伽耶的一颗菩提树下打坐。据说他经过七天七夜(有的说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而成道。释迦牟尼成道以后,为了使他的思想和学说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传教活动。其间,他陆续收下了500名弟子(其中著名的有10大弟子),组成了传教僧团,并奠定了佛教的基本礼数。腊八粥的由来传说释迦牟尼放弃苦修,下山重新思考获得知识、求得解脱的道路后,来到附近的尼连禅河洗净6年的积垢,因为身体经过长时间的苦行后,已非常虚弱了,以至当他浴罢起身的时候,竟因过分的疲劳而倒在尼连禅河的沙滩上。幸而碰上一位叫做难陀波罗的牧羊女正巧路过,供养乳糜(乳粥),使得身体得到恢复,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获得解脱,觉悟成道。这一年他35岁。悟道这一天据说是十二月八日,因而佛教定这一天为佛“成道日”。中国佛教传统认为,释迦牟尼实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成佛的,所以每逢这一天佛教寺院都要举行一些佛事活动,并且用各种杂粮煮成乳粥供佛,以纪念牧女对释迦牟尼的供养。中国民间在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与此有密切关系(二)佛教的发展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经历了约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三个600年。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1、佛教在印度境内的发展原始佛教时期原始佛教(primitiveBuddhism)自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约200年。指的是“核心的佛教”,又称“初期佛教”。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称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即在佛陀灭度之之后100年,僧团因为对于律戒和教义看法的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举行第二次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据南传佛教记载,东部比丘僧团不同意这个看法,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因七百集结代表了上座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而东方比丘僧团则称大众部。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裂”。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反之,上座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分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成为枝末部派。大乘佛教时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发生了大的分化,分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从此,佛教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大乘是大道,小乘即是小道。小乘和大乘两派,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大乘则对原有的教义有所修改、有所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以《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正宗,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按照他们的学说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此岸达到菩提涅槃盘彼岸,以成佛果。密教时期约7世纪到12世纪。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密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特征。密教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为密教三期佛教大乘佛教佛灭后四五百年公元前一世纪大众部革新派上座部保守派部派佛教佛灭后百年,延续二三百年时间原始佛教佛陀在世及灭后100年密乘佛教公元七——十三世纪小乘佛教2、佛教在世间范围的传播(1)北传佛教汉传佛教日本朝鲜越南大乘佛教北传:印度中国藏传佛教(喇嘛教)泰国南传:印度缅甸小乘斯里兰卡佛教柬埔寨(2)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教与藏区本教(苯教)融合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蒙古、裕固纳西等民族,以及不丹、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地区。他的经典属于藏语,故亦称藏语系佛教(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适应,缓慢流传,到东晋十六国时趋于繁荣,南北朝时出现了众多学派,隋唐时更是形成了八大宗派,至此佛教进入鼎峰阶段。而后,佛教在汉地逐渐衰弱下去。根据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佛教传播的特点,可以把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译传阶段2、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3、融合阶段4、新中国成立后的佛教译传阶段——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创造阶段——隋唐时期,形成了汉地佛教八大宗派。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佛、道、儒三教合一,流行禅宗和净土宗,禅僧都是“禅净双修”。新中国成立后的佛教——1953年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1956创办了中国佛学院佛教宗派:佛教(印度)汉传佛教(中国内地)藏传佛教(西藏)南传佛教(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中土禅宗六代祖师: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和尚头上的戒疤•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二、佛教的基本理论(一)佛教的经典与标志佛教经典“三藏经”——佛教经典的总称,即经藏、律藏、论藏。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藏传佛教大藏经称《甘珠儿》和《丹珠尔》。标志(二)佛教的基本教义•1、佛教教义•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是佛教各宗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四谛”译为“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宗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原始佛教•四谛:苦、集、灭、道•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集谛:爱,三毒(贪、嗔、痴)•灭谛:涅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之三世两重因果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过去世之二因现在世之五果现在世之三因未来世之二果集谛苦谛三、佛教的寺院及其供奉对象•寺院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佛教偶像佛菩萨罗汉护法天神三世佛三身佛三方佛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济公四大天王金刚力士韦驮伽蓝神天龙八部侍奉对象•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应身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峨眉山三身佛铜像)三方佛——在不同空间同时存在的三尊佛河北承德外八庙普乐寺宗印殿内供奉的三方佛三世佛——以佛出现先后的时间化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弥勒(梵文Maitreya)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行”普贤菩萨阿弥陀佛“大智”文殊菩萨菩萨名称道场法器作用备注文殊菩萨(大智菩萨)山西五台山手持宝剑身骑狮子专司佛的智慧“释家三尊”普贤菩萨(大行菩萨)四川峨眉山如意棒、身骑六牙白象专司佛的理德李白赞:“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观音菩萨(大悲菩萨)浙江舟山普陀山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大慈大悲为德行,救人于大苦大难中。32个化身加上自己33个,常见的有: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海岛观音、水月观音。地藏菩萨(大愿菩萨)安徽九华山手持锡杖,坐骑为谛听照鉴善恶,察听贤愚。“东南第一山”、“金地藏”。李白“若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象征实践的普贤菩萨象征愿力的地藏王菩萨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观世音菩萨四大菩萨罗汉•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梁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罗汉•----佛经中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庆友、宾头卢)而来。四大天王名称服色表法意义手持法器东方持国天王白色代表尽职尽力主持国家事务琵琶:代表做事要合乎中道、恰到好处南方增长天王青色代表天天进步慧剑:代表斩断烦恼西方广目天王红色代表多看龙(蛇):象征世上一切人和事物变化无常北方多闻天王绿色代表多听宝伞:代表遮挡世上的种种污染。•他们分别掌管风、调、雨、顺,护国安民。其位置在天王殿内大肚弥勒佛的四周。四大天王辨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通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后,脸朝大雄宝殿。二王尊(哼哈二将):伽蓝守护神密迹金刚那延罗天•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迎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的卫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左:开口,执杵•右:合口,提棒伽蓝神关羽护民伏魔尊者兵家尊为武圣商界奉为财神佛道两教护法会门义气象征•伽蓝神关羽
本文标题:佛教的由来、发展和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1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