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重点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3)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学习过程一.预习部分(一)了解孔子与《论语》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当作圣人。他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孔子的思想主张: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脚。”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阳货》)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历史史命。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2.关于《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揖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那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二)梳理基础知识一、注音喟()然舞雩()师旅()浴乎沂()莫()春比()及曾皙()千乘()率()尔摄()乎饥馑()侍()坐铿()尔小相()哂()笑二、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三、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义---2、加之以师旅师旅:古义----四、重点实词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2、以吾一日长乎尔以:乎:尔:3、毋吾以也毋:以:4、居则曰居:5、不吾知也知:6、如或知尔如:或:7、则何以哉?何以:8、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而:9、摄乎大国之间:摄,乎:10、加之以师旅加:以:11、因之以饥馑因:以:12、由也为之为:13、比及三年比:14、且知方也且:方:15、夫子哂之哂:16、求!尔何如尔:何如: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如: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侍:19、非曰能之,愿学焉能:20、宗庙之事,如会同如: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为:22、鼓瑟希,铿尔希:尔:23、舍瑟而作舍:而:作:24、异乎三子者之撰乎:撰:25、何伤乎?何:伤:26:亦各言其志也:亦:其:27、春服既成既:成: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29、风乎舞雩风:30、咏而归咏:31、吾与点也与:32、三子者出,曾皙后后: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言: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已:35、夫子何哂由也何: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以:让:37、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则: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如:39、非诸侯而何而:何: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孰:五、一词多义1、如(1)如或知尔(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4)沛公起如厕2、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5)以侍君子(6)为国以礼3、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且知方也4、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5、为(1)由也为之(2)愿为小相焉(3)赤也为之小6、知(1)居则曰(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3)不知木兰是女郎(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孰为汝多知乎7、居(1)居则曰,“不吾知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4)居十日,扁鹊复见(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6)囤积居奇六、活用现象1、端章甫:端,()章甫,()2、风乎舞雩:风,()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七、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摄乎大国之间()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7、异乎三子者之撰()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0、为国以礼()八、重要语句翻译(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译文:(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文:(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九、名句填空1、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2)既来之,___________。(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4)过也,人皆见也;_____,__________。(5)人而无信,__________。(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8)____________,勿施于人。(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10)学而不厌__________。(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不悱不发。(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14)言必行,__________。二文本解读1.全文根据内容可分三层,请划分层次,并概述内容。2.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哪些态度?3.三个学生的志向各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孔于是怎样表示态度的?4.写曾点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曾点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5.孔子的四个弟子性格各有什么特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6.“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肯定还是否定三个学生的话?7.“点”的志向是什么?那为什么他要说:“吾与点也”呢?8.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为什么?三课堂练习巩固(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千乘之国(shèng)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B、毋吾以也(wú)莫春(mù)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D、喟然叹曰(kuì)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侍奉B.居则曰居:闲居、平时C.如或知尔知: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率尔而对曰率:轻率B、吾与点也与:赞成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且知方也方:道,准则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C、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连词,至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因之以饥馑毋吾以也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如或知尔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11、下列句子从活用角度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咏而归D.范曾数目项王1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6分)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二)课内阅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3、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比及三年比:比较C.以俟君子俟:等待D.鼓瑟希鼓:弹奏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加之以师旅以三矢赐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耿兰之报C.异乎三子者之撰亦有别疾而至斯乎D.唯求则非邦也与苟欲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家邦国家”范围的一组是()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⑤亦各言其志也⑥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A.①②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⑤1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6分)()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由也为之,比及
本文标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3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