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
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言中国语言文字学学科结构的两次变革19-20世纪之交中国语言学学科结构的变化首先是“小学”因章太炎先生“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提出,形成了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分立。《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在语言学里,按照西方语言学注重形式的格局,语法学打破文字、音韵、训诂的格局发展起来。音韵学向现代语音学转型。古文字学进入考古与历史领域。传统文字学与训诂学未能分离,一直游离于现代语言学的学术结构之外。20-21世纪之交中国语言学学科结构的变化20-21世纪之交重新面临着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化种种矛盾冲突的更加尖锐化。中国语言学学科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应当是语义学打破语音、词汇、语法的格局得到大力的发展。语义学在当代兴盛的原因及训诂学在现代的学科归属带有历史主义特征的语义学十九世纪心理语言学把古典的语义学从逻辑学中解放出来。心理学家冯特说:“只有联想的一般规律才是意义变化的规律。”青年语法学派保罗(H.Paul)1886年在历史比较法论著《语言史原理》(第二版)中加入了“语义变化规律”一章,提出了语义变化的类型:扩大、缩小、转移、其他。具有现代意义的语义学一般认为是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M.Breal),1883年他提出“语义学”(semantique)这个名称,1887年出版《语义学探索》。20世纪50年代苏联语言学对语义的关注和对马尔的批判语义系统论和结构描写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音义关系任意性、系统性、意义和价值、联想关系。易卜生(G.Ipsen)特里尔(J.Trier)的语义场理论。布拉格学派(1933)和哥本哈根学派(1943)提出的不同的成分分析法。语义学在当代兴盛的学术渊源西方结构语言学从语言形式出发,进行普遍句法纯形式的探讨,在发展比较成熟以后,进入险境,方法上需要增加新的因素,使语义的介入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当代的全球化环境中,双语的对译需要尽快实现电子化,这一工作赋予语言学要从信息论的角度探讨语义解释的模型。高科技的发展迫切要求智力的开发,语言习得问题成为不可避免的尖锐话题,引发了认知心理学对语言学的介入,认知心理学以语言的接受能力为关注的目标,重视语言的意义。语义学兴盛带给中国语言学的机遇对中国的汉语语言学来说,语义学的兴盛不是21世纪的新事物、新潮流,而是历代学者一直没有间断的追求,是在“小学”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主流。汉语是一种语义丰富的语言思维和交际要求语言表达具有基本的细密程度,汉语悠久的历史和典籍的众多证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表达细密程度与其他语言并无二致。句法形式简单,词汇和语义必然复杂多变。加之语义的积累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度成正比,汉语语义学面对的现象应当是世界语言中最丰富的。汉语词汇语义学也必然因此总结出更为全面的规律。训诂学走向现代的学科归属1906年,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举办国学讲习会,作《论语言文字之学》的讲演,接受了西方学术的影响,提出将“小学”改造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明确主张。1928年,黄季刚先生在中央大学授《训诂学》课程,第一次建立起训诂学学科体系;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把训诂学纳入语言学轨道1947年,王力先生在《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发表了《新训诂学》一文,提出“新训诂学”的概念。在继承旧训诂学的基础上,建立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与语义学相当的新学科。在材料上要把每一时代的语言看作有同等价值的语料。训诂学的语义观关于语义问题争论的焦点近年来,关于语义问题的争论焦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第一,语义与语法的关系;第二,语义在语言学里的独立研究价值;第三,音义关系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在这三个问题上,各个流派的观点是有区别的。语义中心论语义与语法的一致性和相互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但是,在语法与语义谁是具有主导地位的问题上,仍然是有分歧的。传统训诂学从学术渊源上是以语义为中心的,它的语义观是语义主体论。方位包含在词义里推——主客体远离(双向)推辞、推让、推拒——客体相离:向外推诿、推却——主体相离:向后拉——主客体靠近(单向)拉近、拉紧、拉拢——客体相近:向内按、压、抑、印——客体向下词汇意义系统论语义以词音和语法为依托形式,但它是自成系统的,它的系统在自身的聚合中实现,并不依靠语法。训诂学从表意汉字中发现了词汇意义的独立性,训诂学把词义看作自己互相依赖的一群而不仅仅依赖于具体环境,这样的语义观才可以使语义学脱离语法学而成为独立的语言学门类。音义关系的约定性和理据性的统一结构语言学过分强调音义关系的约定性;认知语言学则全盘否定约定性。训诂学的方法论是承认音义关系总体的约定性,同时又重视词汇构成的理据。所以。训诂学特别强调词源意义和词汇意义在本质上的不同,同时也把词源意义对词汇意义特点和语义结合功能放入研究的视野。这就决定了训诂学的语义研究必须打破共时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绝对界限,重视使用来自文献的泛时性语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的特点言语意义与语言意义的区别和联系古今沟通,重视历史,描写与解释并重系统的描写与成分的分析并重树立正确的语义观,重新认识词义对词汇意义的再认识社会性与广义性“所谓词的广义,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一方面,词的某一义项所能适用的物类和事类往往不止一种……另一方面,某一义项能适用的是这一物类和事类的全体,而不单指其中的某一个。任何词在贮存状态时,都具有这两种广度。但是当他一进入使用状态,这两种广度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指向单一了,有的甚至具体到某一特指上去。”“指向”一词首先由吕叔湘提出。邵敬敏正式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陆俭明(1997):“语义指向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王红旗(1997):“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相对应的现象。语义指向——句子成分的语义联系社会性是语言意义的本质特征指向粗细指向名词粗大①钢筋粗、脖子粗、粗麻绳、腿短而粗、粗的竹筒、指头粗、碗口粗的树、脸盆粗的松树、又粗又长的铁链、腰粗、粗线条、粗眉大眼细小①细绳子、细枝条、细竹笋、细脖子、涓涓细流、细铁丝、细线、粗糙②粗钢、粗面馕、粗硬的铺板细密②细小米、细布、细磁碗、细皮嫩肉粗重③喘粗气、粗声吼着、粗嗓门轻微③细声细气、慢声细语、细嗓门粗鲁④对媳妇动了粗、粗言、粗话、令人恶心的粗口、报粗口指向动词粗疏⑤做事过急过快过粗、方法过粗、工作做得粗、粗选、粗读、大类粗分细致⑤细化、细分、了解得细、深挖细查、做细工作、细想、细读、细听、看得细、细数、细细品味、精挑细选、细嚼慢咽粗略⑥粗放式、耕种有精粗之分⑥精耕细作、精学细研、精雕细刻稍微⑦粗通文墨、粗通汉语词的广义度不能用逻辑推论去确定用在材质上的形容词的指向可以扩大到思想感情等精神层面上。由外部的感觉到内在的心理感受,这可以说是合乎广义扩展规律的。除了“粗心”“细心”外,我们还可以说“心硬”“心软”、“硬道理”“软道理”,可以说“热心”“心凉了”,可以说“心宽”“心胸狭窄”等等,但“长”“短”用来指向心理活动的例子却很罕见。这是很难用逻辑性来解释的。意义有时要服从语用的习惯。同样是物件的直径大,汉语只说“肥裤腿”“袖口宽”不能说“*粗裤腿”“*袖口粗”;同样是材质的粗细,汉语只说“细木家具”“细瓷器”,不说“*粗(细)铁家具”“*粗(细)玻璃窗”,能说“粗话”,对应的是“雅语”,能说“粗通”,对应的是“精通”……这种伴随着语用习惯产生的状况,都不是逻辑推理所能覆盖的。正因为词义社会性造成了它的广义,所以释义需要适当概括。有人把释义需要适当概括说成是词义的概括性,这是不妥当的。用逻辑概念的内涵来代替词义,一般的生活用语很难适应。经验性是词义有别于概念的重要特征意义在最初被词形也就是语音所负载,是人们体验或观察某一事物或事件后所获得的感知成果,也就是一种经验,经验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外在世界的心理反映。与构词有关的经验往往只是对事物表层的可观察现象的感知。词义不同于概念,正是由于它来源于人的感知经验,并不都是或大部分不是经过抽象思维提炼本质属性的结果。以“水”为例①《说文解字.水部》:“水,凖也。”②《白虎通.五行》:“水之为言凖也,养物平均有准则也。”③《尚书大传》:“非水无以凖万里之平,非水无以转远道之重任也。”④《管子》:“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⑤《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⑥《易.说卦》:“坎为水。润万物者,莫润乎水。”⑦水: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嗅的液体,冰点0度C,沸点100度C,4度C时密度最大,比重为1这里的经验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语言使用的群体通过交流,凝聚在词义中的智慧。这种经验属于民族,属于社会。经验性才能说明词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民族性是词汇意义不可或缺的特征由于词义是经验的,在词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势必要受到使用它的民族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以及民俗风情的不同,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词义上,造成了词义的民族特点。如果我们把词义和概念混淆,对词义的民族性就会完全忽视。状所的引申《荀子·正名篇》在谈到“制名之枢要”时说:“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状”指物体的性状,“所”即处所,也就是每一事物的存在场合。“状”与“所”不但是“制名之枢要”,而且是与引申规律极为有关的两个概念。词义往往因为状同或所同而互相关联,从而产生引申。《文始》同状异所,异状同所同状—隐喻;同所—转喻同状的引申同形。例如,“互”的本义是绞绳的工具,形状象抖的空竹,挂肉的架子形状与它相似,所以也叫“互”。“瓢”与“勺”一大一小,形状相同,二字同源。同态:例如,劈柴叫“斯”,声音散裂叫“嘶”,流冰称“凘”,后来把东西扯裂叫“撕”。这些词都同根,都是由于它们破裂的状态一致而同源的。同用:例如,划船叫“鋘”,后作“划”,犁地叫“铧”,二字同源,因划船破浪而行,犁地破土而进,其用一也。又如,《说文·十四上·金部》:“铣,金之泽也。”意思是把铜器擦亮,去其污锈。“洗”是刷洗去垢,两义因同用而相通。同所的引申同一事物中,不同性状的联系。如“阶”,《说文》训“陛也”,是台阶。台阶有两种特点:一是一层层地高上去,所以有“等级”之义;另一是登堂必由之路,所以有“通道”的意义,《易·系辞》:“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阶”当“通道”讲。这个意义由静至动,可以发展出“导致”、“沿着”的意思。《左传·隐公三年》“阶之为祸”,《成公十六年》“多怨而阶乱”,都当“导致”讲。“等级”与“通道”、“导致”是因同所而相关。性状与其所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方”是“併船”,也就是两个船连在一起。《尔雅·释水》:“大夫方舟。”郭注:“併两船。”因这种船的形象而发展出“比方”,孳生出“相仿”的“仿”字,正是事物与其性状之间的引申。又如“钢”,是一种质地坚硬而不易折断的金属,所以能发展出“刚强”之义。车辅的“辅”是停车时防止车倾倒的,所以有“辅助”之义。……这些都属同所的引申。“节”的引申义列被截分的事物:季节、章节、节奏截分截分他物的东西:节气、节日节(竹节)受到限制的行为:节制、节省、节约限制限制他人的东西:符节、节杖、礼节“跳”有独出义。《汉书高帝纪》:“汉王跳。”晋灼:“跳,独出意也。”下文“独与滕公出成皋玉门”可证。《汉书》颜师古注也说“汉王跳”为“轻身而独出。”并说:“晋说是也,音徒彫反。”《史记。荆燕世家》:“遂跳躯至长安。”司马贞《索隐》:“跳,他彫反,脱独去之。”清任大樁《列子释文考异》:“跳往助之”为“独往助之”。为现代人熟悉的《列子》名篇《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其中的“跳往
本文标题: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4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