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云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站
第1章绪论第1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药理学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目前,它既是中药学的专业学科,也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学习中药药理学必须有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基础学科以及临床学科知识基础,才能在学习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第2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建立了坚固的理论体系,并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然而,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和物质基础以及中药的体内过程,则始于近代。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20世纪20一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相继被研究的中药还有当归、草乌、延胡索、防己、浙贝母、川贝母、黄花夹竹桃、三七、川芍等几十味中药,出现了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一段高潮。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第二个时期大约在50-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和行业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有了更为广泛和深人的发展。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芍、冠心II号方活血化oll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在初步揭示了这些中药药理作用的同时,还发现和确定了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小聚碱、苦参碱、川芍嗦、丹参酮、青篙素、葛根黄酮、察香酮等。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如发现积实、青皮等含有辛福林成分,静脉注射具有心血管活性,但口服易在肠道内破坏,因而中药煎剂口服显现不出此等作用。又如黄连、苦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雷公藤的免疫抑制作用等皆具代表性。进人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中药复方的研究虽然在60一70年代已经开始,并且取得显著成果,如四君子汤、生脉散等复方的研究,但到oo年代,有关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渐成体系,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药理学家和药物化学家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成果显著。另外,中药作用机理研究在此阶段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许多单味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已深人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以至基因水平,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工作遭到摈弃。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中药粗制剂体外研究的方法学问题,随着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引进和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中药不良反应及毒性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药毒理作用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对雷公藤、关木通、朱砂等中药的毒性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中药药理学作为中医药院校正式开设的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中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以及教材的不断建设,将会极大地促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中药药理学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方法学等问题,还需要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探索和完善。第2章中药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几千年来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中药的四性(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四性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四性以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其药性也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过四性的范围。因此,中药四性实质上可以看作是寒(凉)、热(温)二性。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一般而言,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热性或温性。关于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主要从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等的影响进行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热证病人常有精神振奋、语言声粗,小儿高热时甚至可致惊厥,属阴虚证范畴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人常有情绪激动等症状。这些都是热证病人常见的中枢兴奋症状。相反,寒证病人常有精神倦怠、安静、声不高亢,表现为中枢受抑状态。寒证病人经温热药物治疗或热证病人经寒凉药物治疗后,可明显改善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在内的多种临床症状。由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证模型动物,也可见到类似于寒证或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同时寒证或热证模型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也发生相应变化。对寒证模型动物(灌胃龙胆草、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生石膏造型)和热证模型动物(灌胃附子、干姜、肉桂造型)给予电刺激后,观察到寒证大鼠痛阂值和惊厥阂值升高,表明动物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热证大鼠痛阑值和惊厥IA值降低,表明动物中枢兴奋功能增强。用寒凉药知母、石膏灌胃3周造成的大鼠寒证(虚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5-经色胺(5-HT)含量升高。寒证(虚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附子、一干姜少或温性补气药(党参、黄茂)灌服治疗3日,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1'含量降低,给药治疗7日作用更显著用寒性药(知母、石膏)或热性药(附子、干姜)对大鼠灌服3周,热性药组大鼠脑神经元酪氨酸轻化酶活性显著增高。酪氨酸羚化酶可催化酪氨酸转变为多巴,多巴进一步转变为DA,NA。热性药同时使动物脑内兴奋性递质NA含量增加,而使5一HT含量显著降低,表现出中枢兴奋状态。寒性药抑制酪氨酸经化酶,使动物脑内NA,DA合成减少,同时,寒性药也使大鼠脑内5-HT含量明显增高,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芬、桅子、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桅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察香等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寒证病人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澹,咯痰稀薄等热证病人主要表现为面红「!赤,日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根据寒证和热证病人的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六项定量指标制定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丁观察到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对寒证、热证病人分别应用温热药和寒凉药为主的方剂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其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也逐渐转向正常化。用寒凉药或温热药给动物长期服用后,也观察到类似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以寒凉药(知母、生石膏、黄连、黄答、龙胆草)饲喂大鼠2一3周,可使大鼠心率减慢、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释化酶活性降低,并可使尿中17一经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减少,耗氧量降低。将家兔甲状腺全部切除造成“甲低”阳虚证模型,模型动物的体温降低、心率减慢,同时,体温和心率的昼夜节律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用温热性的温肾助阳方药(熟附子、肉从蓉、冤丝子、淫羊蕾、巴戟天、黄茂、山药、熟地黄、何首乌、当归)治疗后能纠正“甲低”阳虚证模型大鼠的低体温、慢心率和昼夜节律异常变化。中药四性对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以及环核昔酸水平也有明显的影响〔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一M受体一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寒证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cGMP也占优势。寒证、阳虚证病人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相反,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一尽受体一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阴虚病人血中cAMP也占优势。热证、阴虚证病人分别服用寒凉药和滋阴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失常的CAMP/cGMP含量比值恢复正常。大鼠注射三碘甲状腺原氮酸(『几)或醋酸氢化可的松可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肾L腺皮质功能亢进的阴虚证模型,这两种阴虚证模型大鼠脑、肾a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均显著升高,M受体的变化与R受体变化相反。滋阴药知母或生地、龟甲均可使阴虚证模型动物升高的俘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呈现调节作用。小鼠饮服含有甲硫氧啼陡的水,形成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甲减”阳虚证模型,其副交感神经一M受体一cGMP系统功能亢进,温热药附子、肉桂能减少“甲减”阳虚证模型小鼠脑内M受体数,降低cGMP系统的反应性并使之趋于正常。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大鼠注射T3造成“甲亢”阴虚证模型,出现阴虚症状,血清中T3.T4含量增高。用寒凉性的滋阴药龟甲能纠正“甲亢”阴虚证大鼠的症状,并使血清T3.T4值明显下降。寒证动物肾上腺皮质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反应迟缓,注射ACTH后其尿液17一经皮质类固醇(17-
本文标题: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云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