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
2013年11月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3.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4.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5.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6.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7.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8.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第一,明确了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就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方面,有两个概念是第一次提出,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二是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这两个概念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做了定位。第二,此次提出的改革方案是全方位的,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全方位改革。这沿袭了十八大的改革思路,是在十八大改革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着实的改革方案。第三,此次三中全会公报特别强调注重法律权威、加快完善司法制度改革、保证司法独立、审查独立。中国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概念,这是一个新方向。我们要建立法治社会、法治中国,如果不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不能有保证司法制度的公正性、独立性,社会公平就很难得到保障。第四,此次全会公报反映出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过去我们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第五,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按照这样一种推进改革的精神,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第六,在组织架构上有了重大突破,建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过去主要是在发改委里讨论改革问题,而这一次在各方面达成共识的层面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推进深化改革,这一组织构架上的创新影响深远。最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意味着中央将全面综合处理国家安全问题,这对中国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治国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个体系•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六项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⑤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①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②由理论到实践:马克思主义到巴黎公社再到十月革命;③由一国实践到世界多国实践:苏联到二战后社义阵营的形成④重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项目马克思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所有制公有制工业国有化多种所有制并存单一公有制资源配置计划经济军事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行政手段流通领域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商品贸易自由贸易排斥市场斯大林体制、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马克思的设想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考纲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性质、评价;两种政策的比较)。2.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形成、表现及评价)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内容及评价;苏联解体)二、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1917.3.“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4、1917.11.7.“十月革命”:建立了苏俄。◆5、1922年底苏联成立,1991年12.25.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6、俄罗斯联邦共和国(1991——至今)◆1、莫斯科公国(1283~1613)◆2、沙俄(1613~1917)——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大事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①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并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③1918年帝国主义干涉者联合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④经济极端困难,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1、直接目的: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权。2、主观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列宁选集》项目主要内容农业工业产品分配劳动方面余粮收集制,后扩大到各种农产品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3、性质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4、影响积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消极: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在1921年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30卢布国家零售价6卢布国家征购价1919年俄国1普特粮食的价格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最大受害者:农民后果: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减产。(1普特=16.38千克)探究一、你认为苏联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吗提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延伸: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事例也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原理的?提示:太平天国运动;人民公社化《列宁会见上访农民》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列宁选集》第4卷马克思设想下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结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我们错了!(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的原因战争破坏;自然灾害;政策因素2、政治危机的原因根本:经济危机直接: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3、政治危机的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士兵叛乱(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1921年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内容项目主要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可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在加快发展国有大企业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材料1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⑴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分别指?这样会不会改变苏俄的社会性质?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退一步”:局部恢复资本主义“进两步”: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不会,因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企业仍国家所有。根本目的: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影响实践上: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基础。2)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3)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理论上: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影响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实行自由贸易积极作用: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废除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1.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由排斥到利用;2.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3.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4.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工资制;5.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由直接进入到恢复经济逐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问题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分别是什么?从中有何启示?点拨:(1)内涵:①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罗斯福新政“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启示:①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②发展经济应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列宁选集》“当新经济政策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让它见鬼去。”——《斯大林选集》共青团在两年之内失去了一半团员。很多共产党员退党。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大国崛起》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关于政策的理论争论:我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来俄的志愿》(1926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拯救了苏联。邓小平做了同样的事。他们干得非常漂亮!——《哈默自传》材料中“同样的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干得非常漂亮,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是什么?在生产了不发达的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确的依据在于判断政策是否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2.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1922年
本文标题: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6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