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对我国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的总结与分析
对我国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的总结与分析摘要: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个阶段,而且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不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变化,因此必然要求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根本要求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现工业化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模式。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总结与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告诉我们,工业化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兴旺的必经之路,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中,中国的工业化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工业化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种种弊端也日益凸现,严重阻碍我国工业化进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一条全新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一、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1、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原因与世界工业化浪潮相比,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比较晚。新中国成立时,工业总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当时,我国工业不仅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残缺不全,而且工业布局也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经济建设,理所当然地把实现工业化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结束后,就开始了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这是同我国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感到仅仅靠武力颠覆已无济于事,于是在不放弃武力颠覆的同时,又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利用一切经济、文化的联系,实现“和平渗透”。因而我们在帝国主义挥舞着经济大棒搞所谓“制裁”的喧嚣声中,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其次,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当我国准备开始大规模国家工业化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己有两种现成的工业化模式: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一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模式。然而,中国绝不能选择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我们选择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基础实在是很薄弱,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而当时只有苏联愿意和有能力帮助我们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因而我们的工业化道路开始依附于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再次,我国选择传统工业化道路与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有关。从生产力的水平来看,中国的生产力是相当落后的。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现代化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从生产力结构上来看,中国是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二元经济结构,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的广大农村同时并存。因此,强调高速发展重工业也就在情理之中。2.传统工业化道路下我国工业的发展在重工业优先的战略指导下,我国迅速改变了工业的面貌。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倍,年均递增约3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了1949年前的最高生产水平。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集中力量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为骨干包括852项大型工业建设项目,使工业技术基础迅速加强,生产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建成了一批为中国工业化所必需而以往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冶金、机械、石化、电力、军工等),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新增工业固定资产460亿元,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国家将近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到内地开发,使内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到1978年时,内地工业产值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增加了40多倍,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28%上升到36%,工业固定资产占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倍以上。大跃进给中国的工业化造成了很大损失,但在其后的3年调整时期,又使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这三年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7.9%,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65年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达29.8元,不少经济技术指标创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到1980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步目标,即建立起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工业化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原始积累任务。3.传统工业化道路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一,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牺牲了市场、牺牲了比较优势、牺牲了效率。传统工业化的进程完全由政府来推动。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来看,政府不是站在社会之上,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调节企业及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和方向,而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结果形成了一种政企不分的“大锅饭”局面。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看,传统工业化道路没有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经营。封闭和垂直式的组织方式,造成严重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盲目布局、重复建设、分散生产问题突出。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生产很难形成科学的专业分工和合理的经济规模。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内部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不可避免地造成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过度剥削了农业积累,牺牲了农业发展、阻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使人民的福利受到损失。主要体现为:由于需要集中力量发展工业以及重工业,必然在资源配置上形成对农业、轻工业不利的局面。例如,从1953年到1980年,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农业的投资只占10.6%,工业投资占54.0%,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投资占89.0%。相比之下,农业、轻工业的投入太少,使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重工业建设一般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又较长,故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又必然产生高积累。从1953年到1980年的28年中,中国的积累率平均达30.8%,个别年份曾高达43.8%(1959年)。第三,由于片面追求高速度,建立了一批污染大、耗能高的工业企业,结果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由于急躁冒进造成的波折起伏,严重迟滞了经济发展的进程,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突出的表现在,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两个概念缺乏正确地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只求“增长”而忽视甚至损害“发展”。只重视生产的的产值、速度,规模的多少、快慢、大小,而不懂得或不愿意去观察产品质量、成本、消耗、效益等指标的好坏高低。生产中缺乏投入产出的完整经营观念,只有对产出的判断,但对投入多少,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则极为忽视。由此可见,传统工业化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若按原有粗放方式增长,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耗量的总和。我国相对贫乏的自然资源就完全无法支撑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转型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纠正过去各项工作中的“左”的错误,果断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对过去的经济建设方针特别是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具体表现为:l、把工业化的推进融入到市场化的进程中,为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拓宽了道路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家和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世界现代化史表明,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与市场化、现代化有着历史的共生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也表明,脱离市场化、现代化的工业化单项突进,注定会夭折。工业化作为一种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进行的,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可以改变这种约束的程度。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国代表团时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中国进行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适应了工业化要求社会内部要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2、由封闭式到全面开放,把工业的发展融入到世界经济浪潮之中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1982年12月,有关对外开放、改革的基本内容,写入了我国新宪法,通过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固定化和法律化,这就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长远战略方针被完全确定下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呢?首先,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现实来看,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学习外国的经验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其次,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区域,使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次,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使中国工业化发展有新的资金来源,从而改变过去工业化发展只能靠内部积累资金的状况。3、实行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齐头并进,提高了我国整体工业化的程度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中农民就有9亿多,农业生产发展以后,有大批剩余劳动力要转移,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这就牵涉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该怎么走?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思想,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双重工业化的战略,走的是集中性城市化和分散性城市化相结合的道路。城乡双重工业化的发展,又必然会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在单一城市工业化时期,城市化进展太慢,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而现有城市的数量又太少,城市对劳动力的容纳量太少,再加上我国城市本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局限,制约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进入80年代后,由于实行城乡双重工业化战略,客观上就要求实行城市化的双重路线,即: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各部门,实现牌域转移,使原有城市的集中程度提高,这就是集中性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农村的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实现产业转移,使广大农村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就是分散性的城市化。事实已经证明,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并相对集中以后,便出现了星罗棋布的众多小城镇,从而大大加快城市化的进程。4、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之上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及时转化,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转变战略观念,调整发展模式,力图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夺取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有利战略地位。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我们果断的将工业化的发展转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上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口号,这就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我国从其他国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
本文标题:对我国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的总结与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7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