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前儿童心理学河南省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适用主讲教师:刘保俊E-mail:lbjdyx@sina.com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心理=思想=精神=意识=灵魂•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研究心理现象具体内容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所谓心理,简单地说也就是人的感觉、记忆、情绪、意志、思维和想象。感知是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心理,刚出生的婴儿,就具有感知。意念、思维、想象则是高级的心理,人有了高级心理活动后就开始了个性心理的发生、发展,最终形成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个性、性格。•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简单的知就是感觉,深刻的知称之为知觉。简单的感觉只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知觉则深入到事物内部实质。感知觉的特点是必须直接接触到客观事物、事件时才发生。情感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情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对某些事物、事件的喜爱与愤怒,是在对其有了了解后,才发生的,如果对其一无所知,也就无所谓喜爱愤怒。因此知一般总是发生在情之前(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在外部表现上能明显观察到的情称情绪,内心有情的发生形成,而外部并不表现的称情感。情绪状态一般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高级的情感又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过程:目标、克服困难意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心理过程。一般的情是简单地对事物刺激的直接反射,大多数很少经过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反射,那就是意的表现了。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意是经过时间积累后发生的。还要经过学习、经验、体会才会有意的发生。意是意识、意志、意念的总称,意中包含了思维、思考、想象、判断。•个性个体有了正常的、完善的心理过程发育、发生、发展,产生了情和意后,又经过一定阶段的表现和磨炼,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体特点和特性的情和意,这时的个体就从一般的普遍规律中突现出来,具有了明显的个体特色。从此开始进行个性心理的发生发展。个性心理有明显的个性倾向性:有个体独特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个性心理(人格)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等心理现象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任务和意义•一、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二)、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三、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1)首先是为培养人才的早期教育服务早期教育=越早越好?(2)学前心理学在其他领域也具有很大意义比如:儿童文艺、医务工作、广播电视、玩具设计、服装等•第二节、原则和方法•一、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要求有一定的技术训练.•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注意:•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二)实验法:P68•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1.自然实验法•2.实验室实验法•(三)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四)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五)作品分析法第二章基本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一、趋势:•1、从简单化到复杂化演变•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未分化到分化、专门化•2、从具体的表面性向抽象的内在本质演变•3、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向自己主动调节发展•4、从零乱和不稳定向成体系和稳定演变•二、基本特点•1、方向性和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2、连续性和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3、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4、个别差异性•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客观因素(一)影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成熟。1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厂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叮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儿童每一步的发展现实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2、生理成熟因素。(1).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3).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遗传素质以及遗传的发展程序虽然制约着儿童的生理成熟,但成熟却并不绝对由遗传决定。生理发展本身存在着遗传和变异辩证统一的规律。遗传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会变化,人类的种系特征就是世世代代遗传和变异进化的产物。成熟过程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1)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2)家庭及其成员对儿童心理的教育,比家庭以外其他人更易起作用;(3)家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时问和空间上都是全面的。•二、主观因素。1、儿童心理本身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因或动力•内部矛盾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1.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1)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心理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对其生理活动及成熟发生影响;(2)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影响周围事物和成人心理。•3.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年龄阶段的划分与特征•1、阶段划分P74•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人生第一年心理特征(略)•(二)婴儿期心理特征(略)•(三)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征(特别重要)•1、小班特点:(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2、中班特点(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3、大班特点(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深刻;(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第三章感知觉和注意•第一节、感知觉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二、感觉和知觉的作用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三、感觉和知觉的特性•(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觉的相互作用•2、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3、感觉的对比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4、感受性与训练感觉的补偿•(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含义:指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对象、背景,二者可互换。对象与背景的转换图2、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1、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2、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二)听觉•(三)触觉•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1、形状知觉•婴儿的形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9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