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日关系中的几大热点问题•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1992年江泽民书记和明仁天皇互访。次年,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1992年日本通过了允许自卫队到海外活动的国际和平合作法,引起中国关切。•1994年日本自民党等三党联合执政后,日本政治潮流再次日趋保守,开始对中国核试验施压,并在台湾和历史问题上挑起一些争端。1995年至1996年,日本部分政治势力频频发难,中日在台湾、历史和安全等方面的摩擦迅速升级。双边关系特点:起伏不定、历经曲折双边关系特点:起伏不定、历经曲折1996年,两国关系跌入低谷,年底好转。(与此同时,两国经贸关系虽受到影响,但仍以较快速度发展。迅速加强的中日经贸关系成为维系两国关系的坚强纽带。)1998年江主席访日,双方决定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在新世纪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框架。2000年,两国关系全面改善。2001年,因日本教科书、李登辉访日、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事件,中日关系出现反复。(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核心政治问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国军民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我国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前提:必须正视和承认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日本有些政客不但不反省历史,反而肆无忌惮地否定历史,美化侵略。当社会党提出以国会形式通过不战决议、承认侵略、向亚洲国家谢罪提案时,竟遭到70%的自民党议员和450万人署名反对。更令人愤慨的是,首相桥本龙太郎突破11年来的自我约束,参拜靖国神社。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日本政府虽然在联合宣言中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但迫于国内右翼势力的压力,仍不愿为其侵略向中国进行书面道歉,这使日本又一次失去为历史问题划上句号的机会,也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投下了阴影。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谢罪疲劳论”日本阁员所谓的“失言”把大多数日本民众同右翼势力分开来看,历史要牢记,也要向前看。(二)在台湾问题上的摩擦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我国政府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对日台开展民间往来不持异议,但坚决反对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及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要求日方明确承诺台湾不包括在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二次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接受日方投降并向全世界宣告收复台湾。此后,日本在追随美国承认台蒋的同时,实际上一直把“台湾归属未定论”作为对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复交三原则1972年,在“尼克松冲击”和日本国内强大压力下,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日本政治家顺应民心,加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田中内阁明确表示充分理解我提出的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台湾问题90年代初,日本迎合台湾当局“务实外交”,抬升日台关系,变相发展官方往来。日本朝野对中国的反台独斗争持批评态度,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94年秋,亚运会在广岛举行,台湾当局玩弄“体育外交”花招,李登辉想以“过境”名义,挤进亚运会开幕式,日本政府积极配合要给李登辉入境签证,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下,亚奥理事会主席取消了对李登辉的邀请。在李登辉想挤进亚运会的企图失败后,日本政府从后台走向前台,竟然给“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入境签证,让他钻进亚运会开幕式,对此中国政府极为不满,取消了国务委员李铁映出席亚运会开幕式和访日的计划,暂停和推迟中日两国之间的高层往来。台湾问题1999年李登辉公开提出两国论。2000年坚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日本对这两件事情的处理都较为谨慎,对两国关系的稳定有利。2001年春,日本政府允许李登辉以治病名义赴日,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台湾问题亲台势力的反华立场源泉:反共意识形态和对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的眷恋。台湾当局的亲日、媚日政策为其提供了动力。地缘政治。一旦中国实现了统一,大大增强了中国实力,日本的海上生命线为中国所控制。不战不统不和才符合它的国家利益。关于钓鱼岛及相关海域的争议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钓鱼岛问题的由来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初,杨载发现钓鱼岛列岛;1582年,明朝将钓鱼岛归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1879年占领琉球群岛,但当时日本刊物《琉球志》地图中,并没有将钓鱼岛列岛列入日本领土范围。1884年日本人贺辰四郎才发现钓鱼岛,比杨载晚了500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将钓鱼岛与台湾割让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台湾归还中国,但琉球归属权未定。1951年,在中国政府和台湾国民党当局均无代表出席的情况下,美日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日本私自将琉球和冲绳交给美国托管,对于这一“和约”,我国政府宣布不予承认。1970年至1971年,美国又将琉球和钓鱼岛一起交给日本,触发全球华人第一次保钓运动。中日建交后,双方同意暂时搁置钓鱼岛主权问题。钓鱼岛形势70年代,搁置争议。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在中日建交以及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谅解:在没有可以为双方接受的方案以前,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80年代,局势稳定。90年代,摩擦再起。1996年日本右翼势力多次登上岛屿修筑灯塔。1996年日本右翼势力——“日本青年社”组织其成员四次登上钓鱼岛修建灯塔,严重侵犯我国主权。日本政府采取纵容、默许的态度,致使两国发生严重摩擦。日本有人别有用心地宣称:“日中两国之间不存在领土争端”,其目的无非表明日本已实际控制该岛。日本外相声称钓鱼岛为“日本领土”,激起中国政府的强烈愤慨和抗议,迫使日本政府未敢正式建塔。1997年5月6日,日本众议院议员西村真悟等四人,又一次非法登岛并插上日本国旗,举行所谓“慰灵式”,又一次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日本之所以垂涎钓鱼岛,主要是因为1969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称,该地区可能蕴藏着石油。因此,日本政府想通过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将其据为己有,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日美安保同盟两国联合,遏制中国1996年日美发表“安全合作共同宣言”,并根据此宣言开始修改1978年制订的“防卫合作指针”。1997年9月,日美正式确定防卫合作新指针。三大变化:1.防卫的对象由过去的苏联转为中国、朝鲜;2.日本的作用由原来的被保护者变为与美国一道主动出击;3.防卫的范围从日本近海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公然把中国的台湾、南海地区列入它们的共同防卫的范围。我国关注焦点:一是其涉台问题,二是日本的军事走向。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两个副作用:第一,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促使台湾局势复杂化;第二,对中国的统一进程设置障碍,增加了统一的难度。日美签署关于导弹防御系统备忘录双方的战略猜疑:中国:“军国主义复苏”“谋求走军事大国路线”“与美国合霸亚太”日本:“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核试验问题:背景:美俄等核国家为争取达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先后单方面宣布暂停核试验。中国支持签约,但在签约前的1995、1996年进行了最后几次核试验。分歧:日本是唯一的核武器受害国,因此有切肤之痛。日本民间舆论对日本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中国长期受到核威胁,进行核试验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日本反应:将ODA经济援助政治化(对美国进行核试验不置一词)。外务省不赞成停止对华贷款,避免了两国矛盾进一步升级。日本部分舆论散布“中国威胁论”,歪曲中国形象。对中国ODA问题ODA(政府开发援助)日本国内部分民众要求取消对华援助的原因:1.不满中国对其经济援助的评价及中国的宣传力度2.借助于“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威胁到日本的地位,认为日本的经援有助于中国进行核试验3.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政府支出能力下降中国观点:之前的宣传还是很多的,力度很强;只是有经援政治化倾向后,才开始削弱力度。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这么做是应该的。日本谨慎,对两国都有好处,有利于其经济发展。对中国ODA问题日本企图运用经济大国优势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增加政治发言权和政治影响力。11月28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老挝对日本记者说:中国差不多“已经到了从ODA(政府开发援助)中毕业的时候了。”小泉让中国毕业,很大程度上是做给自民党及日本舆论看的。其余问题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日本对华战争赔偿问题日本在华遗弃的化学武器问题光华寮问题日本入常问题等等。总体特点1.友好合作与摩擦竞争并存(以经济贸易为纽带)2.受国内、国际因素的深刻影响(民间、美国)3.总体来看,有发展空间附:《马关条约》后的中日关系史1895年4月17日,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包括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万万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等内容。1904年2月8日,日本袭击俄国在中国旅顺口舰队,日俄战争爆发。1911年11月,日本出兵干涉中国的辛亥革命。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将中国完全沦为其附庸的“二十一条”。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展开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打伤十余人,引发激烈抗日的“五卅”运动。1927年6月,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出笼,声称:“吾人如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满洲及蒙古。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则必先征服中国。”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设的炸弹炸死,是为“皇姑屯事件”。(1895—2005)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7日,日本发表声明,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共防共政策。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历时八年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被日军杀害者达三十万人之多。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52年4月28日,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1957年6月,日本首相岸信介访台,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全国人大关于处理在押日本战犯的决定,除45人外,全部释放1017名日本战犯。(1895—2005)1971年10月2日,中国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1972年9月25日,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华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1983年11月23日,胡耀邦总书记访日,同中曾根康弘首相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1992年4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访日,邀请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访华。同年10月23日,明仁天皇和皇后访华,这是历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访华,填补了中日关系史上的一项空白。1995年5月2日,日本村山富市首相访华,作为战后日本现职首相首次参观了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明确表示愿正视历史,承认侵略,对此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1996
本文标题:中日关系的热点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4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