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化资源学第一讲: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一、文化产业的学科设置作为一门学科,文化产业在中国的高校里已走过了近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不管是文化产业的理论,还是它所面临的现实,乃至于文化产业本身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实现了尽管曲折,但依然显著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中,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际,都为自己的丰富和完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的内涵、外延,以及学科构架,在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下都逐渐清晰起来。这种理论和现实经验的积累,对与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十年的时间,并不足以让一个新兴学科真正成熟起来。与哲学、文学、历史学这些拥有悠久传统的一级学科比起来,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经典的理论范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国内高校文化产业学科设置的混乱。作为一门有着明显现实指向的实用学科,文化产业的学科设置应当、也必须考虑它的产生背景和最终归属地——市场。因此,市场理应是文化产业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文化产业理论可以分为文化资源学、文化政策学、文化策划学、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研究这六个方面。文化资源是其中的第一个方面,也是文化产业的学科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上,因此,文化产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和从业人员,最先要了解的就是文化资源学。文化资源学首先应当阐明文化资源的内涵、构成、分类、范围、特征和作用,还应系统地论述其在文化产业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它在市场化的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因此,文化资源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面,并梳理文化资源的管理机制,透析文化资本在文化市场中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产业化具体途径。最后,文化资源学还应当能够总结一些成功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模式,并对这些模式做出客观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资源学还应兼顾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对对当代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影响。文化政策学是要研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基础。它不但要为后两者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也要规范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和取向。一国的文化政策,是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逻辑与现实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并往往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意志。文化政策学要研究文化政策的起源、性质、对象;理清文化政策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文化政策的选择、制定、执行以及终止。文化政策学还应兼顾当前中国文化政策的发展历史、具体内容、固有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致力于建立、健全完善、健康的文化政策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运行机制。《文化政策学》,胡惠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文化策划,是在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文化资源知识,熟悉相关文化政策的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创意活动。文化策划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通过文化创意,文化策划能够发掘、整合、改造或者重塑文化资源,将之变成文化产品,并在市场中实现产业化。文化策划学应当涵盖文化策划的起源、定义、原则、方法、步骤和分类,并兼顾各个领域的文化策划。如影视策划、戏剧策划、新闻策划、饮食策划、书画策划、服饰策划等。《文化策划学》。陈放,时事出版社,2003年。文化经济学以文化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科学地揭示文化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领域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文化经济学应当研究文化生产,文化需求、供给和均衡,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经济管理等具体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管理是从管理学角度对前三个领域的综合,这种综合这给界定和理清文化产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弄清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质内涵,而不仅仅将其当成一种空洞的概念,就要从文化产业自身属性出发,从它所关涉到的各种维度对其进行研究。有学者系统总结了文化产业管理应当包括的几个方面:意识形态、行政管理、微观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事业、非营利组织、自由从业者)、品牌管理、投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李向民等,书海出版社,2006年8月;《文化产业管理》,徐浩然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文化研究,从广义上来说,是关于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从狭义上说,则是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狭义的文化研究诞生于雷蒙德·威廉斯对马修·阿诺德所持文化观念的批判;前者试图以“生活方式”代替后者对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的定义,夺取掌握在知识精英手中的文化领导权,从而首先在文化领域打破封建时代残留下下来的等级制度。可以说,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对权力的角逐。随着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研究的丰富与发展,后者逐渐演变为一种对现实更加普遍的关照,特别是对处于结构性的强制力量支配下的个体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可以说,对于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关注,对于支配性权势集团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对于被统治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文化反抗资源的挖掘,是文化研究的灵魂与精髓。”因此,文化研究囊括了几乎所有能够透视当代社会文化逻辑的关键词:文化工业、文化霸权、文化资本、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现代主义、日常生活、现代性、后现代、亚文化、反文化、主体性、权力、体制、话语、神话、性别、结构、解构、表征、符号、身体、他者、文本。《文化研究导论》,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二、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一)对文化产业而言,文化资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丰富的文化资源,无疑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反之,文化产业的发展则可能遭遇更多阻力。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对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模式。某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常常和该地的文化遗存紧密相联。此外,人们对作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某些历史或虚构的名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传说的争夺也愈演愈烈。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名人故里之争。事实上,在中国频繁上演的名人故里之争,恰恰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遭遇的尴尬。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创意产业,应当是立足创意,对文化资源的整合、改造和创新。它应当以知识、思想和智慧作为支撑,创造财富。对名人故里的争夺,暴露出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在文化产业的最低端挣扎,仍然之知“守旧”,不知创新。现实是,那种依托历史名人效应,建陵园,造寺庙,修碑林,扩公园的开发模式,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在缺少自然景观卖点的前提下,如果再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仅仅依靠一个历史人物,不可能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带来真正的繁荣。因此,文化资源并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产业的繁荣,最终还是要依靠制度革新和思想解放,惟此二者,才是文化产业突破自身瓶颈,迈向真正繁荣的关键。作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第一大国的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并没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它的文化产业能够发展成为别的国家无法企及的巨无霸,显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民族抓住了文化遗存这根救命稻草,而是在健康、完善,并且开放的制度保证下,立足创新,用思想和智慧创造了文化产业的辉煌。因此,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大选胜利演讲中可以说:美国能够继续保持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靠的并不是军队和财富,而是美国人源源不断的梦想的力量,靠的是民主、自由、机遇和永不服输的希望。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这些特质,以及它们创造的环境,是文化产业成长和发展的最好土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在文化产业异常繁荣的基础上,美国可以通过诸多强大的跨国公司,向外输出它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在扮演着世界警察角色的同时,也印证着萨义德在东方学和文化殖民理论中的预言,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帝国。(二)对文化资源来说,文化产业的意义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存。当代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一次转型中,传统的经济方式、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经历伴随着剧痛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由于失去了自身产生和生长的环境,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还有一些,尽管尚未消失,但一直徘徊在消失的边缘。这些最大程度上保留着本民族文化记忆,蕴藏着最完整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真正的根。但是,我们对这些宝贵文化的保护,却一直面临着尴尬的困境。如果完全由政府主导,把这些文化陈列在传统文化的博物馆里,它们很可能会因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丧失自己鲜活的面貌,变成一具具干瘪、僵硬的文化僵尸;而用来保护它们的费用,也将成为国家的负担。因此,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将之置入当代社会最具活力的场域——市场之中,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也许是对它们的最好保护。其次,文化产业能够促进文化资源的成长和发展。许多文化资源,在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之前,仅仅是带有文化性质的材料。可能是一些传说、一个故事或者一则寓言。这些故事本身,是称不上文化的。但是,当这些带有文化性质的材料作为文化资源被文化资本带入市场,它们的命运往往会发生改变。这些文化资源本身所蕴涵的能够迎合当下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某些要素,会被反复地挖掘、放大、复制,以致于形成一种可观的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参与当代文化的构成。作为哥特文化的一支,吸血鬼文化在进入市场被大规模开发之前,仅仅散见于东欧罗马尼亚地区的传说,或者一些哥特风格的小说中。它的兴起与发展几乎与电影工业的兴盛一样,是十分晚近的事情。吸血鬼文化中的那些关于灵魂、肉体、信仰、背叛、时间、黑暗、光明、永生、命运、诅咒等元素,往往在电影中被赋予一层近似幻觉的浪漫色彩,成为电影的卖点。经过文化产业的放大,吸血鬼文化以影视和小说、动漫等形式为载体,受到了跟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关注,作为一种亚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和内涵,成为哥特文化的代表。最后,在市场环境中,并不是所有文化资源都能够得到文化产业的滋润。有很多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它的生长环境、形式和价值观,并不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某些文化资源在进入市场、被产业化以后,价值内核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完全变成市场的傀儡。这种已经遭到破坏的文化,在精神上,很可能已经和原来的文化大相径庭了。在当下,这种由于市场的介入,而改变了某种文化最基本内核,使其染上市场那种肤浅、功利、盲目和庸俗特征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多。这种尴尬,事实上反映了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基本困境,即文化产业,到底是要发展产业(经济),还是要发展文化?二者到底以谁为主?在现实中,有没有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可以兼顾两者?如果不存在,在市场环境下,文化是否一定要适应经济的要求而牺牲自己?如果存在,这条道路又应如何修筑?三、文化资源的定义与相关概念辨析(一)文化资源的内涵资源一词,最初常被用来专指自然资源,即“存在于自然界的某种物质或环境,并且能够产生经济利用价值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天然的生产资料或者生活资料,而是包括了更加广泛的含义。凡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材料、手段、技能和思想体系等,都可称为资源。资源内涵的这种由“自然”向“社会”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本身的变迁,人们所面临的现实,不但是单一的自然,而是日益复杂了。因此,便出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各种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二)文化资源相关概念辨析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所赋予的,这种创造活动与人类的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因而被赋予了某种精神内涵,所以,文化资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资源,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和社会功用性,这是它不同与以天然形态表现出来的自然资源的突出特点。二、文化资源常常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很多文化形态本身不但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更加宏大的文化的载体。比如语言和文字。因此,文化资源既有内容的属性(文化内涵),又有形式的属性(文化载体),研究文化资源,一定要兼顾这两者。三、与自然资源不同,文化资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包括文化资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量和种类的不同,也包括同一种文化资源本身在
本文标题:文化资源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7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