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伐风云第一章共和夭折:辛亥后中国新旧政体的曲折转型一、民国“共和”政体下的“武人治国”1、想当皇帝的“共和”大总统袁世凯2、“三造共和”的皖系领袖段祺瑞3、“法统重光”下的曹锟贿选二、孙中山放弃宪政共和寻求新的出路1、“刺宋案”后孙中山再举“革命”旗2、孙中山谋求“集权”重建中华革命党3、孙中山广州开府号召“再造民国”三、“五四”后中国往何处去的多重前景1、“劳工神圣”和中国底层社会动员的发轫2、探索新路的各地“联省自治”运动3、昙花一现的“好人政府”第二章武人技穷: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第二次直奉战争1、冯玉祥的北京政变2、奉、段、冯共掌政权3、善后会议的召开二、南方革命政权声势复振1、孙中山走上“师俄”之路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3、国民党“一大”召开三、反直三角同盟破裂1、亲密到紧张:奉张与冯玉祥2、联合到分歧:张作霖、段祺瑞与孙中山3、段执政下台第二章北伐酝酿:大革命风潮下的广州一、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1、广州尝试建立“以党领政”政权2、共产党致力于“唤醒”工农3、“亚父”鲍罗廷与共产国际的对华谋略二、黄埔建军1、黄埔军校的开办2、黄埔党军的建设和扩大3、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监三、巩固广东革命基地1、镇压商团叛乱2、东征讨陈和扫清刘、杨3、广西平定与两广统一第三章同仇敌忾:北伐革命的兴起一、入湘援唐作战揭开北伐序幕1、湖南叶、唐之战2、广西钟祖培团先行赴湘援唐3、李宗仁入粤策动北伐二、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1、蒋介石就任北伐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北伐国民革命军序列扫描3、北伐军事战略与作战部署的拟定三、北方各派军阀对南方北伐的应对1、张作霖安国军政府的成立2、吴佩孚南下应战3、孙传芳隔岸观火第四章旗开得胜:击败吴佩孚、孙传芳、一、两湖奏捷1、丁泗桥“铁军”显神威2、贺胜桥北伐军大败吴佩孚3、打赢武汉攻城战二、江西抵定1、一、六军三下南昌2、第七军入赣作战建奇功3、肃清赣北诸战役三、收复东南1、北伐中路军兵分两路攻占长江下游2、东路军进略江浙3、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第五章政见分道:北伐一度中断一、汉、浔对立形成1、长沙军事会议2、迁都之争3、广州国民政府的迎汪复职运动二、蒋、桂联手清党1、蒋介石策动清党与拉拢桂系的安庆之行2、龙华反共会议和“四一二政变”3、宁汉对立后的分途北进三、党统之争与北伐中挫1、一国二国民政府三中央党部2、桂系逼宫与龙潭之役3、蒋介石下台又上台第六章峰回路转:国民政府“二次北伐”一、国民军内部关系的调整与北伐的重启1、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召开2、政治分会的设立和国民革命向“督抚式革命”的回归3、北伐第三期作战计划的推出二、四总司令并驾齐驱的“二次北伐”1、冯玉祥部的作战2、阎锡山部的作战3、白崇禧率桂系部队加入北上作战三、二次北伐中的济南惨案1、“弃俄绝共”后蒋介石変列强为“友邦”2、日东方会议与济案3、绕道北伐告别“英雄外交”第七章北伐告成和尾声:在同一面青天白日旗下一、北伐军进抵京津1、宣布“统一告成”2、派系林立的“北平政治分会”3、四总司令祭灵二、各地军阀的换旗1、云、贵、川西南各省军人的投靠2、陕、甘、宁、青、新地方军人政权的归附3、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三、北伐尾声:“督抚革命”模式的巅峰和终结1、“党军”领袖蒋介石建立南京“军党”政权2、“统一”告成后接踵而起的“讨逆平叛”3、北伐“出局”的共产党底层暴动重燃革命星火各章重点:第一章共和夭折:辛亥后中国新旧政体的曲折转型一、民国“共和”政体下的“武人治国”1、想当皇帝的“共和”大总统袁世凯2、“三造共和”的皖系领袖段祺瑞3、“法统重光”下的曹锟贿选二、孙中山放弃宪政共和寻求新的出路1、“刺宋案”后孙中山再举“革命”旗2、孙中山谋求“集权”重建中华革命党3、孙中山广州开府号召“再造民国”三、“五四”后中国往何处去的多重前景1、“劳工神圣”和中国底层社会动员的发轫2、探索新路的各地“联省自治”运动3、昙花一现的“好人政府”本章主要是对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大风暴来临之前的中国社会社情和和风暴形成历史、社会、文化原因的透视和探究,要着重回答的问题是“共和”为什么会夭折?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在民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中国政治经历了从世袭政治权力,家庭、血缘、宗法关系、地域联系,向竞争政治权力,再向集权政党制度的渐进过渡。民国北洋时期所历经的这种过渡,乃一种大变动时代旧质向新质的转换,在这一转换中,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势力都力图按照他们的政治诉求对中国政治施加影响,从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古今并存的多重面相,不仅国家体制具有新旧杂糅明显的的特征,国家发展也呈现出多种选择和多重前景,故本章各小节重点要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也即北伐之前,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生的变化上(政治上:北洋军人统治团体趋于没落,但仍能掌控政权,宪政被武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但也出现难以持续的征兆;经济上,民族工业有一迅猛发展,资本因素日益活跃,新的社会力量已生成;社会上,新文化运动后,外来思想大量传入,社会日益多元化,知识界民主、科学高扬,底层民智程度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参照系的增多,尤其是苏俄革命的影响,西化“民主”价值不再一枝独秀,并在找到适合的土壤后,开始迅速产生示范效应)。要抓住近代中国政治转型期多变而多歧的时代特征,着重从以往不太被人重视的社会和文化层去找原因。此外,对这一时期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北洋军阀,及其在历史上的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也要有准确的把握。(梁漱溟所谓:“军阀主义实为旧社会秩序崩溃和新秩序重建之间一种过渡时代的产物”,而军阀人物则是这一过渡的载体,是“夹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过渡人”。正因为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崛起于清末,握有武力的社会强势力量北洋团体人物作为历史和社会转型的载体,被推到了舞台中央,不仅扮演了“共和”英雄的角色,还担当起“领导共和”的角色,而根据他们的见识、阅历,以及受教育程度,他们根本没有可能当一个宪政国家的领袖,所以才有民国北京政府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舞台上种种怪相、乱像的出现。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对作为北伐讨伐对象的北洋人物在历史上的角色、地位把握要准确,对其的书写也要有足够的关注,最好的历史著作既要审问胜利者,也要从历史的灰烬中还原失败者的骨肉和思想,所以我们的“北伐”撰写,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对失败者的描写切忌简单化,脸谱化,贴标签。这一点要贯穿整个书稿的撰写。第二章武人技穷: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第二次直奉战争1、冯玉祥的北京政变2、奉、段、冯共掌政权3、善后会议的召开二、南方革命政权声势复振1、孙中山走上“师俄”之路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3、国民党“一大”召开三、反直三角同盟破裂1、亲密到紧张:奉张与冯玉祥2、联合到分歧:张作霖、段祺瑞与孙中山3、段执政下台本章是对北伐革命原动力和北伐直接动因和背景的透视。如上章已述,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形成和壮大,“武人治国”逐步走向没落。不过,“武人治国”的没落并没有导致走向真正的“宪政共和”,相反,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稳定性的缺乏(民族危机的加深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为实现宪政而屡败屡试的渐进型社会改良一再挫败,在苏俄革命的启示下,主张“彻底改造”的激进主义在中国渐成主流。随着激进主义的迅速高涨,社会的转型也彻底摒弃了改良的模式,在国际激进党苏俄的帮助下,国、共两股革命力量汇合,走上了彻底摧毁旧政权建立新秩序的暴力革命之路。(孙中山晚年放弃宪政共和谋求集权政治后对国家政体的重新思考:从政治理念上看,国民党的“党治”理论乃源于孙中山。孙中山在早期从事反清斗争时,是把在中国实现英、美等国议会民主制作为奋斗目标的。然而,民国以来的政治现实,却一再把孙的梦想击得粉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以他为领袖的中华革命党,在中华革命党《总章》中,孙中山首次阐述了革命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程序的理论,提出了在军政和训政时期,要由党来负“完全责任”的思想,也即从这时起,孙中山思想上已对实现直接多党政治表示了严重的保留。以后,虽然袁世凯因帝制自为而垮台,但其后的军阀政权仍然藉军权控政权,玩弄国会于股掌之上终于使孙中山对《临时约法》下那套效法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彻底失望,开始逐步放弃宪政共和转而在集权政治中寻求新的出路,而1917年俄国革命的胜利,无疑为孙中山的这一谋求提供了实践成功的示范。于是孙中山乃决定取法苏俄,即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党,来实现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以党建国”进而“以党治国”乃成孙中山晚年不懈的政治追求。1923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顺利地实施了对国民党的改组。在实施改组的一次国民党的党务会议上,孙即明确指出:“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法俄人”。在国民党一大上,孙更公开表示:要象俄国革命那样“先由党造出一个国来”,然后“把党放在国上”,由党来行使对国家的“治权”。)第二章北伐酝酿:大革命风潮下的广州一、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1、广州尝试建立“以党领政”政权2、共产党致力于“唤醒”工农3、“亚父”鲍罗廷与共产国际的对华谋略二、黄埔建军1、黄埔军校的开办2、黄埔党军的建设和扩大3、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监三、巩固广东革命基地1、镇压商团叛乱2、东征讨陈和扫清刘、杨3、广西平定与两广统一本章透视重点是对大革命风潮下的广州方方面面情形的考察。北伐是孙中山“民国再造”理想的实践,而再造的民国是什么样的版本呢?因此本章的撰写应把重点放在北伐的发动者孙中山的“以党造国”理念在广州国共合作时期的试行上,除重点考察国民党“党国体制”发轫时期的创制、建制过程外,还将通过对黄埔党军的组建过程的考察,以及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如何“唤醒”工农的透视,探讨大革命风暴席地而起的原因,国、共两党联手的基础,并通过国民党广州时期北伐准备过程中革命阵营内部所存在分歧和矛盾的揭示,为北伐中途国共的分道扬镳作好铺垫。本章要回答的重点问题:以“再造民国”为目标的北伐革命再造的是一个怎样的民国?为什么北伐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为主要口号?以国、共两党联手为基础的革命阵营内部在革命目标、手段上有着怎样的分歧?(上层动员以民族主义相感召,底层发动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武器,灌输革命理论,启发斗争觉悟,藉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达到政治目的。关注方面:革命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和革命动员的运作。)第三章同仇敌忾:北伐革命的兴起一、入湘援唐作战揭开北伐序幕1、湖南叶、唐之战2、广西钟祖培团先行赴湘援唐3、李宗仁入粤策动北伐二、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1、蒋介石就任北伐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北伐国民革命军序列扫描3、北伐军事战略与作战部署的拟定三、北方各派军阀对南方北伐的应对1、张作霖安国军政府的成立2、吴佩孚南下应战3、孙传芳隔岸观火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北伐出师的过程,北伐作战方略的形成,以及作为南方革命政府对立面的北洋不同派别的军人团体在面对北伐出师时的应对方略,及其败北原因探讨和揭示上。通过这一章节的介绍,了解北伐的军事部署、主要军事领袖及其派系背景、同时对处在穷途末路中的北方军阀在革命风暴来临前心态和应对措施,以及内部矛盾的揭示,探讨北洋政权迅速贝推翻的原因。此外,因为书稿上下文内容铺垫和展开的需要,此章撰写中,也要对广州国共合作时期革命阵营中的各派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中、右三派的政治分歧和斗争加以剖析,并予以实态性的具体描述,比如,在这一章中既要对革命高涨时期革命者的奉献精神和民众参与热情给予浓墨重彩的讴歌,对革命运动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以及革命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冷酷无情,也要有所揭示,已为后文的书写作好铺垫。,第四章旗开得胜:击败吴佩孚、孙传芳、一、两湖奏捷1、丁泗桥“铁军”显神威2、贺胜桥北伐军大败吴佩孚3、打赢武汉攻城战二、江西抵定1、一、六军三下南昌2、第七军入赣作战建奇功3、肃清赣北诸战役三、收复东南1、北伐中路军兵分两路攻占长江下游2、东路军进略江浙3、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本章重点在北伐军事进展上,但除介绍一路高歌猛进的北伐的军事进展情况,展示北伐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一面外,还要写出北伐高歌猛进时对社会的震撼性影
本文标题:北伐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9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