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论持久战 --毛泽东
论持久战--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被称为世界著名的十大军事著作之一.对《论持久战》的概述文章的发表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军大举侵犯我东北。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开始。这时,“速胜论”、“亡国论”等各种错误观点兴起,不少爱国之士倍感迷茫。急需一个正确的抗战思想来领导。全文共有五万三千字,论述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是在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十二个问题则是在说明怎么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一、驳斥“亡国论”日本方面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强;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的寡助。中国方面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比较弱,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支援中国的。中日双方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二、反对“速胜论”敌强我弱这种情况没有产生基本变化,在战争一定阶段上,敌人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但我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在中国方面,使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在中国方面,弱的因素虽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这也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只能是持久战。论持久战: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此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这种进步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苏联对于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援助。敌人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有计划地增强作战技术,改造军队,动员全民,准备反攻。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第三阶段这个阶段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这个阶段,战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持久战特点1能动性在战争中,2战争和政治,3抗战的政治动员,4战争的目的,5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6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7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8歼灭战,消耗战,9乘敌之隙的可能性,10抗日战争的决战问题,11.兵民是胜利之本。批判唯武器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犬牙交错的战争表现形式:1、内线和外线——抗日战争是整个处于内线作战的地位的;但是主力军和游击队的关系,则是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2、有后方和无后方——利用国家的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人占领地之最后限界的,是主力军。脱离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后的,是游击队。3、包围和反包围——从整个战争看来,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我以数量上优势的兵力,对于从战略上的外线分数路向我前进之敌,采取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作战方针,就可以把各路分进之敌的一路或几路放在我之包围中。4、大块和小块——一种可能,是敌占地区将占中国本部之大半,而中国本部完整的区域只占一小半。总起来看,中国将是大块的乡村变为进步和光明的地区,而小块的敌占区,尤其是大城市,将暂时地变为落后和黑暗的地区。战争与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为永久和平而战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同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不能分离的。中国抗日战争是接近于永久和平的。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的目的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结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对《论持久战》的评价《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论持久战》意义毛泽东的这篇讲演出色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粉碎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从而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给我们的启迪人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持久战,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也会经历种种磨难,它们挡住了我们通往成功的光辉之路。面对这种挫折你是轻易地低头认输,选择退却和放弃,还是认清所处的形势找到不足,去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争取最终的胜利?在《论持久战》中可以找到属于我们的答案!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论持久战 --毛泽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0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