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
1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摘要:“自省”在《论语》中占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事,都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是孔子极力推崇的一种提升自我修养的途径。自省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正确的认识自己。二、以当时社会已有的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检查自己的言行;或是通过他人来审视自己,在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三、及时地更正自己不足之处。自省是一个过程,个人在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渐渐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关键词:自省、认识自己、提高自己Abstract:introspectionintheAnalectsofConfuciusaccountedforaveryimportantposition,whetheritisforpeopleorthingsarepartofaverycritical,itisConfuciusadvocatedanupgradeofself-cultivationway.Introspectionshouldincludethefollowingaspects:first,the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irown.Second,towasthemoralstandardsofsocietyhasestablishedasitsowncodeofconduct,checktheirwordsanddeeds;oristhroughotherpeopletolookatthemselves,incontrasttoyourselfandothersseetheirownshortcomingsanddeficiencies.Three,correcttheirinadequacies.Introspectionisaprocess,personalintheunderstandingoferrorandtheprocessofcorrectingerrorshasbeenobtainedtherighttounderstandingandgraduallyimprovestheirownmoralself-cultivation,improvetheirownpersonality.Keywords:introspection,understandingyou,improvestheirown《论语》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它对我们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论语》强调仁、义、礼、智、信,如何才能达到那些要求,只不过是“忠恕”之道罢了。“忠恕”,看来只有两个字,但是真正做到的却是极少,这需要我们有“自省”。从古至今,对于“《论语》中自省”的这个选题的研究从来就不曾停止,但却也鲜有人为其盖棺定论,因为这本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自省”不单单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在自省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行为,提升和完善自己;还可以减少对外界的不满和埋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一、自省的基础认识自己是自我反省的第一步,算得上是自省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做出了正确且中肯的评价,才能在反省中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论语》第一2篇《学而篇》的第一则就这样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孔子按照品性的高低,把人分成了君子和小人两大类,希望世人要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都成为君子。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子首先就是这样要求的:即使没有人了解和明白自己,我也不烦恼怨恨,这才是君子。此处大概特体现出来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君子不在乎别人是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自己,别人是否懂你并不是那么值得喜悲,而是要去关注自己是否能正确的自己。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经说过“人要认识你自己”,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在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经历一些事情,在接受磨练的过程中,我们从不懂到懂得,不断成长,而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因为认识自己是提高自己的先决条件。常常会听到许多人埋怨:为什么就是没有人了解我,为什么还没有人来赏识我?难道事实上真的是别人不知道你吗?其实你自己又何曾真正的知道你自己呢。孔子在《论语·里仁篇》提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②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不要担心没有适合自己的位置,也不要担心是不是因为别人不了解你,所以你的才华和能力才无法得到施展,你应该忧虑的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又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让别人挑选的能力和品质,在担心没有好的职位适合自己前,我们要认真掂量一下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才能是否可以胜任那个位置。当你的能力无法让别人注意到你时,你需要的做是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当你做到足够优秀,没有什么可以遮盖你本身光芒的时候,别人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你了。中国有句俗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真正的强者,一个真正的能人,一位真正的君子,他时时刻刻都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而不是关心自己的才能是不是得到了赏识。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存在这样的担忧,害怕“明珠蒙尘,金子覆于污浊”,让自己满腹才能却无法施展,但孔子却不这样认为,《论语·卫灵公篇》中就明确地表达了孔子对于这种担忧的看法:“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③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当自己还未被启用或是发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躬身自省,从自身出发去认识自己的劣势和缺点,而不是去苛责别人不知道自己。埋怨他人和它物的人很少会去自省,因为在他们眼里,一切的不好都是由他或它造成的,这样的人,称不上君子。在《论语·颜渊篇》中,当樊迟问孔子如何才能去除邪恶时,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④孔子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反省自己,一心一意地检查自己的过失,纠正自己的错误里,而不是去攻击别人的缺点,指谪和苛求别人的不足,遇到问题要是能这样做的话,不就可以去除邪念,改过善迁了吗?“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首先都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去说他人的不好,更不能去责怪和埋怨他人。3此外,《论语·卫灵公篇》中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远怨矣。”⑤同样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孔子认为多多反省自身,而少去严格要求他人,这样是可以化解他人的怨恨,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人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认为是外物或者是他人对自己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才导致了不好的结果,而很少会去自省,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相互推诿和埋怨中,人们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而通过自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怪罪,这才是缓和矛盾,减少怨恨的办法。同篇中还提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⑥也说君子一般情况下都是自立自励,自省其身而不是苛责别人。就像《中庸》中说的“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⑦一样,孔子认为射箭的道理和君子做人很像,射箭的时候,你射不中靶心,要反省自身,认识到是自己学艺不精,功力不到位,而不能怪靶子没有摆正。二、自省的途径谦虚是自省的一个必备条件,自以为是的人往往都不会自省,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了,自认为没有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了,自省在他们眼中就不那么重要,甚至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而事实却是,一个人不知道的领域还有很多,人生通常是一个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只有谦虚才能让你掌握更多的东西。《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自问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⑧当有人问到孔子有关与农事方面的知识时,孔子可能一时无法做出回答,他没有为自己找借口,或是怪别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涉猎范围,而是直接反问自己一句“我有知识吗?”来检查自己。知识肯定是有的,只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事事精通,面面俱到,所以当别人问到孔子不擅长的东西时,孔子首先便是坦然的自省自己原来是没有知识,而不是解释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变幻莫测的生活中,我们总会有这些或是那些不懂和不知道的方面。当你的能力与学识还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要埋怨它们太过于棘手,而要明白是自己的种种原因才到会导致无法驾驭它们。《论语·述而篇》中说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⑨这是孔子在自我反省,孔子认为在个人努力方面,自己是和大多数人没有两样,但是在身体力行君子之道方面,自己却没有达到那种思想境界。孔子一直以来都是虚怀若谷的人,在自己已经做到超乎常人的水平时,孔子会认为只是和大家一样,但是在自己不足的方面,孔子却是比任何人都清楚。因为孔子总是在自我反省,然后去克服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尽可能地做到精益求精。孔子是一位注重言传身教的老师,在他自己每日躬身自省时还不忘时刻叮嘱他的学生,要通过自省以达到君子的要求。(《论语·颜渊篇》)中,当学生司马牛问仁之后,接着想老师请教怎么样才是君子。孔子只是简单的以“不忧虑,不畏惧”⑩来回答。司马牛对老师的回答感到很疑惑:“不忧不惧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吗?”孔子知道司马牛此时4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便进一步为其阐述道:想要做君子,就要省察自己,一个人自省,如果没有做任何无愧于良心或是对不起他人的事情,自心没有愧疚,也没有什么好忧惧的,这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了。对此,朱熹的解释是这样的:“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无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惧,未可遽以为易而乎之也。”11这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能够在自省后都认为自己在为人处事上都尽心尽力了,没有愧疚,那就是君子了。除了以现有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自省的准则以外,孔子还提出了可以从他人为榜样,去反省自身的不足。《论语·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孔子没有把人分为三教九流,也没有阶级和贵贱之分,孔子眼中的人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普通老百姓,他们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孔子之所以能有如此开阔的眼界、渊博的学识,除了跟孔子好学,广泛阅读书籍外,还要得益于孔子的不耻下问,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他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了解当地的情况,虚心的向当地人取经求学,来检查自己的行为,看自己是不是有当地的民俗民风有冲突,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后,便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及时的调整。无论会是谁,他们身上善良的、正面的,积极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去学习,而那些邪恶的、负面的、消极的东西,我们则要用来对照,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在这种与周围人的对比中,人则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反省自己,从而去提高自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3说得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魏征在为官期间一直都敢于直言进谏,深得唐太宗的心,而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不已,感叹自己少了一面自省的镜子。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样的观点:人可以通过自己他人和自己的对比中来得出自己的优劣。《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提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当我们看见有好的榜样,在自己的感到震撼的同时,要让其驱使自己努力赶上;当我们看到坏的事例,同样也可以对自己起到“教益”的作用,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跟着别人一起堕落下去。我们往往会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因为人的阅历的局限,我们可能亲身经历世间所有的事,而善于从别人经验和教训中受到启发的人,则是聪明的人。荀子也曾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5也是说的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管是在个人的修养,还是在自己与社会,自己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都可以从外界吸取经验和能量来完善其身。三、自省的内容孔子是一个自省意识很强的人,他时常会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到了,做到了几分好,是不是还可以做得更好。《论语·子罕篇》中,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16孔子对当时的“士”阶层(即知识分子)提出了
本文标题: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3152 .html